蔣興宏
(遼寧省基礎教育教研培訓中心,遼寧 沈陽 110034)
體育運動對學生社會適應性提高的比較研究
蔣興宏
(遼寧省基礎教育教研培訓中心,遼寧 沈陽 110034)
采用陳建文的社會適應量表,以166名體校學生和182名普校學生為被試者,對其社會適應進行測量。比較結(jié)果顯示:1)體校學生和與普校學生的社會適應性差異顯著,即體育運動院校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明顯高于普校學生,特別是心理控制感和心理彈性以及人際適應等方面都有著極其顯著的差異。(2)體校高中學生人際適應性高于普通高中學生。主要表現(xiàn)在勤奮上進、懷疑傾向以及內(nèi)抑性幾個因子上顯著的高于普校學生。(3)體校本科學生社會適應性顯著地高于普校本科學生社會適應性。特別是心理控制感和心理彈性等方面都有著極其顯著的差異,體校本科學生在責任心、社會接納、靈活適應、挑戰(zhàn)性、活力以及樂觀主義這幾個因子顯著的高于普校本科學生。
社會適應性;體校學生;普校學生
適應性就是心理適應能力,即個體在與周圍環(huán)境相互作用、與周圍人們相互交往過程中,以一定的行為積極地反作用于周圍環(huán)境而獲得平衡的心理能力[1]。從非常適應變化到不適應,是長期文化交流在心理上產(chǎn)生的結(jié)果[2,3]。適應分為心理適應和社會文化適應,心理適應指心理康樂或者精神健康以及在新文化背景下的滿意,而社會文化適應是涉及到學習與新文化相適應的社會技能,處理日常生活問題以及有效的完成任務(Ward 和 Kennedy,1994)[4]。心理適應最好在壓力和應對框架內(nèi)分析(Lazarus和 Folkman,984)[5],而社會文化適應更密切的涉及到社會的學習認知結(jié)構(gòu)(Ward,Bochner,和 Furnham,2001)[6]。社會適應包括社會適應性、社會適應過程和社會適應功能等三個方面[7]。社會適應性又包括:心理能量、心理控制感、人際適應性和心理彈性4個維度,而心理能量是人格結(jié)構(gòu)的動力成分,更多的是把它當作體現(xiàn)在個體社會行為和凝聚在個體人格結(jié)構(gòu)中的心理特征。心理控制感是人在與社會環(huán)境交互作用時個體對社會情景的理解和掌控,即維持和表達情感、愿望或沖動等動力性心理和行為。人際適應性是指人際關系適應行為積淀下來的人際適應行為特征和人際親和能力特征。心理彈性是指人們面對改變之后的情景要求(特別是壓力情景和創(chuàng)傷事件)所表現(xiàn)出來的靈活性、變通性行為傾向。
劉建榕、連榕、陳幼貞(2011)曾對福州市不同性別大學生的社會適應性發(fā)展狀況進行了研究,發(fā)現(xiàn)男女大學生在社會適應性的發(fā)展上存在差異,男生在人際適應、角色適應、生活自理適應等方面的發(fā)展狀況隨年級增長呈現(xiàn)波動態(tài)勢,而女生隨著年級增長,在各項適應維度上表現(xiàn)出穩(wěn)定態(tài)勢[8]。岑延遠(2009)認為個體的競爭性人格對社會適應性有著影響,應該運用多種途徑培養(yǎng)青少年良好的競爭性人格以促進社會適應[9]。金玉、潘紹偉(2006)認為學校體育對學生社會適應的培養(yǎng)有著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10]。王華2011)對運動和非運動群體高中生社會適應能力和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運動群體高中生在心理優(yōu)勢、心理能量、人際適應、心理彈性等方面的均值分都優(yōu)于非運動群體高中生[11]。這些研究開始關注了被試的男女性別不同在社會適應性的差異和體育運動對學生社會適應性的影響。鑒于此種情況,本研究通過問卷調(diào)查,對體校學生與普通學校學生的社會適應性進行比較研究,來探索體育運動對學生社會適應性提高有較大的促進作用。
隨機抽取沈陽市體育學院和沈陽體育學院競技體校學生186名為被試,回收有效問卷166份,其中男生23人,女生43人。高中組體校學生87人;大學組體校學生79人。
在沈陽某綜合性大學以及沈陽市某高中隨機抽取96名學生為被試,回收有效問卷182份,其中男生65人,女生117人。有67人為高中生,有115人為在讀本科生。
采用陳建文編制的《社會適應性》問卷(陳建文,2001)。對量表的92個測試題目,采用likert 5點自評量表,從“完全符合”到“完全不符合”依次記5-1分。結(jié)果表明:x2/df=2.32,GFI=0.93,AGFI=0.85,NFI=0.88,NNFI=0.92,CFI=0.89 這些項目的平均值在0.85以上,問卷具有較高的結(jié)構(gòu)效度和項目效度。測試問卷的同質(zhì)性信度(cronach a系數(shù))為0.84。
利用普校學生自習時間,以班級為單位施測,體校學生以運動隊為單位,利用學生休息時間施測,由經(jīng)過專業(yè)心理學培訓的人員負責主試。體校和普校學生完成測試問卷的平均時間是30分鐘。采用SPSS11.0進行數(shù)據(jù)的錄入與處理。
3.1.1 體校學生和普校學生社會適應性總體比較
表1 體校學生和普校學生社會適應性總體平均數(shù)標準差以及T檢驗結(jié)果
從表1可見,體校學生和普校學生的社會適應性平均總得分分別為309.35和296.80,兩者相差12.55分,經(jīng)檢驗,P=0.000 <0.01,表明體校學生社會適應性顯著地高于普校學生社會適應性。
3.1.2 體校學生和普校學生在社會適應性各維度上的差異性比較
表2 體校學生和普校學生社會適應性各維度平均數(shù)標準差以及T檢驗結(jié)果
從表2可見,體校學生和普校學生在心理控制感和心理彈性以及人際適應等方面都有著極其顯著的差異,心理能量也在P<0.05水平上存在著顯著差異,表現(xiàn)為體校學生在上述指標上得分明顯高于普校學生。本研究對社會適應性各維度的下級因子進行檢驗,結(jié)果見表3。
社會適應性總量表包括16個因子,表3反應出體校學生在勤奮上進、責任心、適應靈活和挑戰(zhàn)性4個因子上均顯著的高于普校學生的社會適應,在活力、樂群性、社會接納這3個因子上體校學生也在P<0.05的水平上高于普校學生。說明體校學生不僅僅勤奮上進,有責任心,適應靈活而且還具有挑戰(zhàn)性。
表3 體校學生和普校學生社會適應性在各因子上的平均數(shù)標準差以及T檢驗結(jié)果
統(tǒng)計顯示,體高學生(87人)和普高學生(67人)的社會適應性總體平均總得分分別為306.87和296.3,兩者相差10.74 分,經(jīng)檢驗,P=0.015 <0.05,表明體高學生社會適應性顯著地高于普高學生社會適應性。
在心理能量、心理控制感、人際適應性、心理彈性個維度上,主要體現(xiàn)在人際適應性上P<0.01。為此,本研究又進一步對體校高中學生和普校高中學生在社會適應性各因子上的差異進行了檢驗,結(jié)果顯示,體校高中生與普校高中生在勤奮上進、懷疑傾向和內(nèi)抑性這幾個方面存在著極其顯著的差異3項均數(shù)P<.01。體校高中學生在以上這幾個方面的社會適應性顯著的高于普高學生。說明不同學校高中學生之間社會適應性存在差異。
統(tǒng)計顯示,體本學生(79人)和普本學生(115人)的社會適應性總體平均總得分分別為309.55和294.8,兩者相差15.37 分,經(jīng)檢驗,P=2.748 <0.01,表明體本學生社會適應性顯著地高于普本學生社會適應性。
在上述4個維度上具體表現(xiàn)在體校本科生在心理控制感P>0.05和心理彈性P>0.05等方面得分明顯高于普校本科生,在心理能量(P>.05)和人際適應方面也明顯高于普校本科生(P<0.05)。為此,本研究又對各維度上的因子進行了差異檢驗。
體校本科學生與普校本科學生在責任心、社會接納、靈活適應、挑戰(zhàn)性、活力以及樂觀主義這幾個因子存在著顯著的差異P<0.001-P<0.01。體校本科學生在以上這幾個方面的社會適應性顯著的高于普校學生的社會適應性。說明不同學校本科學生之間社會適應性存在差異。
3.4.1 體校與普校男生在社會適應性上的差異比較
統(tǒng)計顯示,體本男生(123人)和普本男生(65人)的社會適應性平均總得分分別為310.463和295.580,兩者相差達 14.883 分,經(jīng)檢驗,P <0.01,表明體校男生社會適應性顯著地高于普校男生社會適應性。
3.4.2 體校與普校女生在社會適應性上的差異比較
而體本女生(43人)和普本女生(117人)的社會適應性平均總得分分別為306.735和297.456,兩者相差達9.279 分,經(jīng)檢驗,P <0.05,表明體校女生社會適應性顯著地高于普校女生社會適應性。
綜上分析可見,體校和普校學生社會適應性在性別上存在差異,并且男生女生不同性別都在心理彈性、人際適應因子上存在差異,除此之外,男生還表現(xiàn)在心理能量、心理控制感因子上體校和普校之間存在差異。
(1)本研究證明,體校學生的社會適應性要明顯高于普校學生,兩者之間存在著極其顯著的差異。體校與普校學生的社會適應在同等學歷文化程度上,體校本科生要比普校學生社會適應性高。分析其原因可概括如下:首先,從宏觀的教育背景來看,我國對于學生的評價從方法到手段基本上都是承襲多年的傳統(tǒng)主導思想,未能跳出傳統(tǒng)觀念的束縛,致使評價的內(nèi)容結(jié)構(gòu)缺陷明顯,過分重視學生的智力發(fā)展,忽視學生的心理發(fā)展;重視課本知識的教授,忽視學校體育工作與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
體校學生比普校學生強社會適應能力強,這與體育的特殊功能有很大的關系。一是通過體育運動的參與,學生的活動空間和交往空間拓寬了,人際交往能力及協(xié)調(diào)人際關系能力不斷提高。體校學生代表學校參加體育比賽的機會遠遠超過普校學生,接觸的人群和氛圍與普校學生截然不同,他們可以參加縣(區(qū))、市、省、國家與國際比賽,而普校學生的交往空間一般主要局限于家庭、學校、班級,加之課業(yè)負擔較重,不重視體育鍛煉,社會適應能力差異顯而易見。二是體校學生總是經(jīng)歷著比賽中的成功與失敗的沖突中,逐漸形成穩(wěn)定的心理素質(zhì)心理承受力。體校學生有可能體驗著由于裁判員的誤判、漏判和錯判;觀眾所發(fā)噪聲;場地器材的局限性等諸多不利因素帶來的負性情緒,沒有一定的自我心理訓練和心理調(diào)試能力,就無法獲得成功和勝利,而這種心理成長過程是普校學生無法經(jīng)歷和感受的。三是體校學生在強大體能的支撐下,有著極強的競爭意思和抗挫能力。在遇到壓力和運動創(chuàng)傷等一系列問題時,體校學生的靈活性和變通性以及自我控制能力要比普校學生更好,這可能會影響到社會適應中心理彈性和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進而促進體校生的社會適應性發(fā)展。
(2)研究中發(fā)現(xiàn),體校高中生與普校高中生在勤奮上進、懷疑傾向和內(nèi)抑性這幾個方面存在著極其顯著的差異。這可能與體育高中生更加注意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受高考這一明確目標引導,有更強的競爭意識所影響。他們身上多少會映射出體育健兒身上的拼搏精神,更堅持自我目標并努力實現(xiàn)。但同時,由于文化課成績上與普校高中生的懸殊差距也常常致使他們覺得別人在以懷疑的眼光看待自己,而剛強的外表、外界的壓力使他們將不愉快埋在心里,具有情緒表達的內(nèi)抑性。相比之下,體校本科學生與普校本科學生在責任心、社會接納、靈活適應、挑戰(zhàn)性、活力以及樂觀主義這幾個因子存在著顯著的差異。因為大學學習生活更具有自主性,學生自身也更加有自由性,所以體校本科生有更大精力和更大熱情投身于富有挑戰(zhàn)性、充滿活力的體育活動中。
(3)體校和普校學生社會適應性在性別上存在差異,并且男生女生不同性別都在心理彈性、人際適應因子上存在差異,除此之外,男生還表現(xiàn)在心理能量、心理控制感因子上體校和普校之間存在差異。這說明在體校與普校社會適應性作比較的過程中,不論是男生還是女生在個體成功處理應激狀態(tài)的能力和與人際適應、人際親和能力方面,體育生要優(yōu)于普校學生。因為體育生參加體育活動必定在一定的社會環(huán)境中,要涉及到與人的溝通、承擔各種角色,處理比賽所帶的各種突發(fā)應激事件。
(1)體校學生和普校學生的社會適應性存在著極其顯著的差異,體校學生的社會適應水
平顯著的高于普校學生;特別是心理控制感和心理彈性以及人際適應等方面都有著極其顯著的差異。心理能量也在0.05水平上存在著顯著差異。
(2)體校高中學生人際適應性高于普校高中學生。主要表現(xiàn)在勤奮上進、懷疑傾向以及內(nèi)抑性幾個因子上顯著的高于普校學生。
(3)體校本科學生社會適應性顯著地高于普校本科學生社會適應性。特別是心理控制感和心理彈性等方面都有著極其顯著的差異,體校本科學生在責任心、社會接納、靈活適應、挑戰(zhàn)性、活力以及樂觀主義這幾個因子顯著的高于普校本科學生。
(4)體校和普校學生社會適應性在性別上存在差異,并且男生女生不同性別都在心理彈性、人際適應因子上存在差異,除此之外,男生還表現(xiàn)在心理能量、心理控制感因子上體校和普校之間存在差異。
由此,我們有必要改革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中的學生評價和教學評價,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在人才培養(yǎng)方向上,務必要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注重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全方位培養(yǎng)學生的人格、品格和體格,遵照執(zhí)行中央七號文件的要求,保證國家規(guī)定的體育課時和每天鍛煉一小時的時間,實現(xiàn)符合型人才培養(yǎng)的教育目標。
[1]鄭日昌.中學生心理診斷[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4:222.
[2]田瀾.我國中小學生學習適應性研究述評[J].心理科學2004,2.
[3]Berry,J.W.,Kim,U.,Power,S.,Young,M.,&Bujaki,M.(1989).Acculturation attitudes in plural societies[J].Applied Psychology:An International Review,38(2),185 -206.
[4]Ward,C.,&Kennedy,A.(1994).Acculturation strategies,psychological adjustment,and sociocultural competence during cross - cultural transiti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18,3,329 -343.
[5]Lazarus,R.S.,&Folkman,S.(1984).Stres,coping and appraisal[J].New York:McGraw - Hill.
[6]Ward,C.,&Bochner,S.,&Furnham,A.(2001).The psychology of culture shock[M].Hove:Routlege.
[7]陳建文.青少年社會適應的理論與實證研究:結(jié)構(gòu)、機制和功能[J].西南師范大學,2001(4).
[8]劉建榕連榕 陳幼貞.福州市不同性別大學生社會適應性的發(fā)展研究[J].海峽科學,2011,9(57):17 -19.
[9]岑延遠.青少年競爭性人格對社會適應的影響[J].肇慶學院學報,2009,,06:72 -75.
[10]金玉潘紹偉.對構(gòu)建協(xié)調(diào)發(fā)展的普通高等學校體育體系的思考[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4(4):107-191.
[11]王華.運動和非運動群體高中生社會適應能力與心理健康狀況研究[J].教學與管理,2011(2):68-69.
Comparative Research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Social Adaptability by Sports
JIANG Xing-h(huán)ong
(Liaoning Basic Education Teaching and Training Center,Shenyang Liaoning 110034)
By adopting Chen Jianwen's social adaptability scale,the paper measures 166 students from sports chools and 182 from students regular schools for their social adaptability.The Comparison the results show that:(1)There is a big difference between sports students and regular students in their social adaptability,i.e.the social adaptaility of sports students is much stronger than regular ones,esp.in their mental control and mental flexibility as well as nterpersonal adaptability;(2)The interpersonal adaptability of sports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s better than regular nes,which is mainly demonstrated in their diligence,skeptical leanings and internal inhibition;(3)The social adaptaility of undergraduate sports students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regula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social adaptability;sports students;regular students
G807.01
A
1001-9154(2012)07-0071-05
G807.01
A
1001-9154(2012)08-0071-05
蔣興宏(1966-),男,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小學生體育課堂研究性學習。
2012-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