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革命”總指揮
列夫·托洛茨基1879年生于沙俄赫爾松省,年輕時就因為反對沙俄統(tǒng)治、參加革命運動而多次被捕和流放。在俄羅斯的監(jiān)獄里服刑和在外國的領土上流浪,已經成了他的家常便飯。1917年他最后一次出獄,旋即被選為彼得格勒蘇維埃主席、黨中央政治局委員、彼得格勒蘇維埃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全權負責起義事宜。
對于“十月革命”這場20世紀最重大的社會革命,托洛茨基作為實際指揮者和一線總指揮,在革命的關鍵時刻,處理瞬息萬變的起義態(tài)勢,將一次臨急的革命事變推波助瀾,推向高潮,取得成功,凸顯了他的統(tǒng)帥才能、決策能力、指揮協(xié)調能力、應變處理能力。因此,他贏得了不朽的歷史地位。
起義前夕,布爾什維克戰(zhàn)勝其他黨派,首次在彼得格勒取得多數(shù)議席,托洛茨基當選彼得格勒蘇維埃主席。10月份,在即將起義的關鍵時刻被選為黨中央政治局委員,并擔任彼得格勒蘇維埃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成為1917年11月7日當晚起義行動的總指揮,因此也是軍事意義上的“十月革命”領袖,協(xié)助列寧并全權負責指揮“十月武裝起義”。
從攻打冬宮的緊急命令發(fā)布,起義士兵和工人隊伍的組織和緊急調動,到解除駐守冬宮的臨時政府武裝——士官生,一系列連續(xù)不斷的重大措施,在起義情況十萬火急的情況下,每一個步驟都不容多想,稍有不慎都會功虧一簣。要知道當時的布爾什維克尚未建立訓練有素的正規(guī)軍隊,起義的隊伍主要由武裝起來的工人、農民和前沙皇的反戰(zhàn)士兵組成,質素參差不齊:同時這位軍委主席非行伍出身,從未扣‘過仗,指揮起義談何容易!但這次起義居然成功了,這充分體現(xiàn)了領導者的果斷決策和指揮能力。
后來成為托洛茨基政治上的敵人的斯大林,當時也是起義領導者之一,對他的贊揚也溢于言表。斯大林寫道:“起義的一切實際組織工作是在彼得格勒蘇維埃主席托洛茨基同志直接指揮之下完成的。我們可以確切地說,衛(wèi)戍部隊之迅速站在蘇維埃方面來,革命軍事委員會的工作之所以搞得這樣好,黨認為這首先要歸功于托洛茨基同志。”但在若干年后,當反托成為政治需要時,此類評價都從斯大林的文章中刪掉了。后來成為斯大林狂熱追隨者的雅克·沙杜爾,當時他寫道:“托洛茨基在‘十月起義’中居支配地位,是起義的鋼鐵靈魂?!?br/> 在“十月革命”后若干年里,托洛茨基與列寧的畫像時常雙雙并列掛在一起,宛如雙領袖;“十月革命”之后到列寧病逝之前,在布爾什維克黨的歷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代表大會發(fā)言結束時均高呼口號:“我們的領袖列寧和托洛茨基萬歲!”可見托洛茨基領導起義成功后,威望在黨內非常之高,遠在其他領導人之上,為他人所莫能及,不合時宜的“萬歲”,為日后他被打倒埋下禍根。
臨危受命的軍委主席
蘇維埃政權建立之初,艱苦卓絕,人心騷動。人民精疲力竭,經濟徹底破壞,生活瀕于絕望,一切土崩瓦解。沒有糧食,沒有軍隊,鐵路完全癱瘓,國家機器艱難運轉,此外,到處有敵人的陰謀破壞暗殺活動,被推翻的沙俄舊軍人正在將軍們的鼓動下蠢蠢欲動,妄圖卷土重來,內戰(zhàn)即將爆發(fā)。
蘇維埃政權建立軍隊迫在眉睫,容不得多想。關于擔任軍事領導的人選,列寧馬上想到了托洛茨基,得到了蘇維埃政府主席斯維爾德洛夫的支持。托洛茨基本想推辭,可是列寧反問道:“那么你推舉一個人,請說吧!”托洛茨基不再推托,出任軍事人民委員(國防部長)和革命最高軍事委員會主席(軍委主席)。列寧給他的第一個任務,就是從無到有,迅速建立出一支人民的軍隊來。
當時的問題十分嚴重:沒有數(shù)量,沒有兵源,沒有軍官,沒有紀律,沒有制度。
托洛茨基比誰都清楚,不擺脫以前形成的宣傳,不從無政府主義中走出來,就不可能有自己的軍隊,就不可能有戰(zhàn)斗力。
因此,他采取的第一項措施,就是重塑紀律。
1918年通過《關于組織紅軍》的決議后,托洛茨基頒發(fā)了一系列的條令:內務條令、衛(wèi)戍條令、夜戰(zhàn)條令、紀律條令,并恢復軍事法庭的死刑。
托洛茨基命令:“凡策動退卻的,格殺勿論,凡臨陣逃脫的,一律槍斃”。他擔任軍事人民委員不久,就判處了海軍司令夏斯特尼的死刑,大大地震懾了那些動搖觀望的軍官。 第二項措施,在組織建制上,他大膽改革,雇用舊軍官。
1918年4月22日,托洛茨基向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提交了雇用沙皇軍官的計劃。他認為,紅軍中必須要有沙皇的軍官來為其服務,僅有革命熱情和不怕犧牲是不夠的,正如工業(yè)需要工程師、農業(yè)需要農學家一樣,軍事專家對作戰(zhàn)是不可缺少的,訓練有素、有軍事經驗的舊軍官總比由一個準尉做紅軍總司令(指在此之前的紅軍總司令、革命熱情有余的布爾什維克前準尉克雷連柯)要更有作戰(zhàn)能力。
當時按黨內的分工,列寧處理政治經濟事務,只間接過問軍事問題。托洛茨基告訴列寧,在紅軍中服役的舊軍官有3萬多人,投敵叛變的畢竟是少數(shù)。列寧也認同他的觀點:在非常危急的時刻不用舊軍官是不可能的。內戰(zhàn)的節(jié)節(jié)勝利,使列寧高度評價托洛茨基,說他用“被摧毀的舊制度的大廈上留下的磚瓦”挽救了“共產主義”。 第三項措施,建立軍隊的政治制度。 托洛茨基建立紅軍后,設置了從連一級到總司令的各級政治工作制度,政治委員主要由布爾什維克的黨員骨干擔任。
托洛茨基明確了軍事指揮官和主管思想工作的政委的職責。政委的主要工作是鼓舞士氣、效忠上級、保證軍隊的紀律等。托洛茨基還發(fā)布一項指令:任何軍事指示未經雙方的共同授權簽署都視為無效,從而阻止了沙皇軍官可以在軍事問題上結成派別體系的危險,形成相互牽制。 這些重大措施,對建立一支被后來證明是不可戰(zhàn)勝的強大的軍隊,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托洛茨基裝甲專列
革命的需要,使托洛茨基這位知識分子型的革命家,變成馳騁輻場的軍事家,締造并指揮著從無到有的紅軍,成為幾百萬軍隊的統(tǒng)帥。
當時的戰(zhàn)線拉得很長,新生的蘇維埃共和國要面對多個敵人,面對多種不同派系的自衛(wèi)軍隊,在數(shù)十條戰(zhàn)線同時開火。
那時還沒有什么現(xiàn)代通訊工具可言,疆域過大,戰(zhàn)線過長,托洛茨基為此專門組織了一個裝甲列車專列,列車就是他的流動辦公室、流動指揮部。于是,他坐著裝甲列車,胃著槍林彈雨,跟著戰(zhàn)場走,來回穿梭。每到一處,從容指揮,很快扭轉了內戰(zhàn)初期的敗局。
沒想到這座指揮千軍萬馬戰(zhàn)勝敵人的流動司令部,被以后那些嬰把他趕下臺的斯大林派分子嘲諷攻擊為“資產階級化”和“貴族式作風”,無限上綱上線,從而成為打倒他的一個口實。
托洛茨基,生前死后備受污蔑,從無產階級領袖變?yōu)闊o產階級不共戴天的仇敵;然而,在被暗殺半個多世紀以后,恢復了無產階級革命領袖的名譽。他本來還可以為革命做出更多更巨大的貢獻,如果由他領導,俄羅斯革命的進程、革命的路徑和成就,甚至革命的最終結果,也許會是另一個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