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口語教學是英語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英語口語對學習英語至關重要。但是,目前高職學生由于英語基礎相對薄弱,在學習英語過程中普遍存在著口語差的問題。針對這個問題,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如何提高英語口語的方法和策略。
關鍵詞: 高職英語口語教學 學習興趣因材施教
語言是人類重要的交際工具,也是信息傳遞的載體。然而,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很差。針對如何有效地提高高職學生英語口語表達能力這一問題,我提出了下面的方法和策略。
一、提高學生學習口語的興趣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睂W生只有對學習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才會專心積極地思考。“興趣”不僅對學好英語口語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而且是學好英語不可缺少的內(nèi)在動力。在口語教學中,教師要想方設法把學生吸引到教學活動中,讓學生體會到說英語是一種樂趣。教學方法只有得體、多樣、靈活、有趣,才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口語的興趣。因此教師在布置英語口語教學活動任務時,必須認真思考它是否貼近時代,是否接近學生的實際生活,是否是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從而引起學生積極表達思想和與他人交流的愿望,從而不斷地培養(yǎng)學生對口語表達的濃厚興趣,提高學生的口語水平。
二、重視學生語音基礎知識的掌握
語音是語言學習的基礎,只有學好發(fā)音才能聽懂別人說的話,才能對所學的材料以正確的形式在腦子里儲存下來,以正確的形式再現(xiàn),從而建立語感,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因此,有正確的語音語調(diào),能夠發(fā)準每一個單詞的音,是能夠用英語表達自己思想的前提。目前,在高職院校的學生中,有一部分學生發(fā)音不準確,地方音比較重。必須針對這些學生進行大量的語音練習,以糾音為主,幫助他們突破語音關。因此,他們一進校,就應該對他們進行26個字母和48個音標的過關、強化訓練。實踐證明,英語語音學好了,不僅能提高聽說能力,而且對記憶單詞、發(fā)展口語也有極大的幫助。
三、培養(yǎng)用英語思維的習慣
英語思維習慣的養(yǎng)成是學好英語的關鍵。在教學中,應盡量地培養(yǎng)學生用英語思維的習慣。這就要求教師要堅持多用英語,盡量少用母語,以減少學生對母語的依賴。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盡量不用母語為中介的翻譯法,即使用也應該加強分析對比。要求學生由使用英漢雙解詞典逐步過渡到英英詞典。這有利于學生準確掌握詞匯的深層意義和表達。同時,要充分利用第二課堂輔助教學,組織學生觀看英文原版視頻、電影;鼓勵學生大量閱讀與文化現(xiàn)象有關的書籍、報刊,積累文化背景知識;開設英語角;等等。這樣就可逐漸深入了解所學語言國家的各方面的文化知識,進而培養(yǎng)英語思維習慣。
四、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定的語境
語境,指語言環(huán)境,是語言交際的基石??谡Z課堂上師生及學生間的言語交際活動都離不開特定的課堂語境。創(chuàng)設語境是作為課堂組織者的教師在口語教學中起到的一個重要作用。同時,口語教學中教師的組織、指導作用,以及語言輸出應盡量朝著創(chuàng)設真實語言環(huán)境方面發(fā)展。非真實的語境下的口語練習對學生來說只是一種沒有經(jīng)過積極思考的機械練習。這種學與用的分離會使學生缺乏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的主動性與能動性,這必將弱化學生的英語應用和口語能力,也就無法提高學生的口語水平。
口語課堂必須要創(chuàng)設語境,而且要創(chuàng)設真實的語言情景,這樣才能給學生提供機會在模擬真實的情景中通過實際運用而學會使用英語。這樣學生就會更加積極主動地去說英語了。
五、對學生要因材施教
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說過:培養(yǎng)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qū)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養(yǎng)教育,這叫“因材施教”。根據(jù)不同學生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采用不同的評價方法,有利于發(fā)展他們的英語口語表達,幫助他們提高自己的口語水平。在英語口語教學中,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要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要根據(jù)學生不同的性格、特點,采取不同的方法進行教學,分別培養(yǎng)和提高他們口語表達的能力。例如對反應慢的學生,應著重培養(yǎng)他們敢說和愿意說的良好習慣,鼓勵他們敢于發(fā)言提問,逐漸培養(yǎng)他們說英語的能力;對反應能力強的學生,應在保護他們積極性的同時,對他們從嚴從高要求,使他們說得準、說得好。
總之,英語口語表達能力的提高,需要不斷的練習。平時,教師應該鼓勵學生積極練習英語口語,為學好英語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文秋芳.英語學習策略[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
?。?]馬小花.關于高職英語教學的幾點認識[J].學術理論,2006,(9).
?。?]李瑞芳.策略研究與英語教學[J].清華大學學報,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