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中國青年報記者經(jīng)過一周的秘密調(diào)查采訪,揭開了貴州習水學生賣淫案真相——部分官員涉嫌性侵(強奸)幼女。①在報道中,記者通過還原受害人在接受采訪中的對話“這個世界太嚇人了”、“長大了當警察抓壞人”等語句,向人們展現(xiàn)了受害人心靈受到的傷害與摧殘,使新聞報道對案件真相及其危害性的揭露更為深刻與真實,引起了廣泛的社會關(guān)注和輿論譴責。
在新聞采訪活動中,采訪性侵案件受害人能為新聞報道提供更多真實性,有利于揭露性侵案件真相,但事實上對性侵案件的受害人進行采訪具有很大的難度。由于新聞采訪活動的結(jié)果具有公開性的特點,被害人往往擔心情況泄露后不得不承擔外部的巨大壓力,因此不愿意接受采訪,或出于不同考慮在接受采訪過程中對事實真相遮遮掩掩。為了順利地完成采訪工作,記者除了要把握好自己的心理以外,還要掌握采訪對象的不同心理活動規(guī)律,注重方法和技巧,獲取對方的信任與合作,打開采訪對象的心扉,從而使采訪得以成功。
性侵案件受害人的心理反應
一般來講,性侵案件被害人不會像其他案件被害人那樣把所知的情況和盤托出,因為她們受害后在心理和生理方面引起了一系列變化,形成與他人交往的重大心理障礙。記者針對受害人開展采訪活動時,如果不能恰如其分地把握住這個微妙的變化,那么,必然導致調(diào)查訪問的失敗以致影響對事件真相的把握。為了采取更加行之有效的訪問對策,使受害人同記者合作,有必要對她們復雜的心理進行剖析。外國學者Doerner將性暴力被害人由被侵犯至恢復期的心理歷程分為三個階段:沖擊期、退縮期及重建期。②
沖擊階段。這個階段常發(fā)生在遭受性侵犯以后最初的幾個小時內(nèi),性侵案件被害人主要被震驚、悲戚的情緒所籠罩。被害人多采取否定態(tài)度,在情緒上會顯得混亂、恐懼、無助、愧疚及自覺無價值,更常有暴力、憤怒及報復心理。如果此情緒未獲得及時控制,被害人可能有進一步自毀行為出現(xiàn),例如自殺或者自殘等。這一階段,受害人不適宜接受記者的采訪,記者可通過采訪偵查人員及其他案件相關(guān)人員調(diào)查了解情況。
退縮階段。當性侵事件發(fā)生一段時間之后,被害人開始從震驚中適應下來,會出現(xiàn)暫時性的表面平靜。但很多時候,沖擊期和退縮期反復交替出現(xiàn),而經(jīng)歷這個時期之后,被害人會逐漸適應,對事件反應的強烈程度會逐漸減低。主要癥狀是被害人明顯地掩飾自己的感情,表現(xiàn)出冷漠、呆滯、行為遲緩。退縮期中的被害人如同生活在夢魘里,情緒反應的范圍很廣,從恐懼、自責、恥辱、焦慮到憤怒以致報復,無一不有。而恐懼感和自我責備最為顯著。她們對肉體侵害最為恐懼,深信在反抗中很可能慘遭屠戮。這些恐懼的感覺有時在強奸發(fā)生以后還會持續(xù)很長時間。這一階段仍然不是最佳采訪時機,記者可通過多方接觸,依據(jù)事件及偵查人員對案情的了解情況,根據(jù)案情需要,向受害人及其親友表明采訪目的,向受害人提出采訪要求。
重建階段。性侵行為使得被害人的工作和生活遭受了極大侵擾,有的為了甩掉被強奸這個不好聽的名聲被迫搬家,有些在室內(nèi)遭受強暴的婦女發(fā)展到了不敢單獨待在屋里,而有些在室外遭到侵犯的婦女竟不敢走出室外,女工夜里上下班需要接送,農(nóng)婦聽到風吹莊稼的聲音也會心驚肉跳,特別是被強暴以后對性的恐懼也極為常見,未婚女性在心中編織的婚姻的美好樂園被毒化,已婚婦女的正常性生活在很長時間里也不能恢復。
被害人從被侵犯中復原,需要很多的支持條件及個人勇氣,才能幫助她渡過難關(guān)及迎接新的挑戰(zhàn)。這一階段,受害人相對來說比較適宜接受記者采訪。在采訪活動開始之前,記者一定要讓受害人及受害人親友明白采訪目的,以解除受害人的抵觸心理,更好地配合采訪。
Doerner的恢復周期理論是根據(jù)個案研究經(jīng)驗歸納而成的反應模式,但在個別情況及個別人的不同處境下,會有不同的情緒及行為反應和復原進度,記者在調(diào)查采訪活動中,要準確判斷受害人心理反應特點,依據(jù)不同特點開展調(diào)查訪問活動,同時還要具備靈活得當?shù)牟稍L策略。
采訪策略
在對受害人開展采訪活動中,根據(jù)受害人心理反應不同階段的特點,靈活運用一定的采訪策略,適時打消其心理障礙,才能保證采訪活動的順利進行。
消除其恐懼感。眾所周知,性侵案件是以暴力或暴力脅迫為作案手段的。由暴力或暴力脅迫帶來的恐懼癥是記者同受害人信息交流的最大障礙。被強奸者往往認為,她們的不幸是由男性造成的,反過來歧視她們的還是男性。由此她們可能產(chǎn)生逆反心理,即憎惡與此無關(guān)的一切男性,每一個男人都被認為是潛在的強奸犯。正像有的女性遭到男性的欺騙以后就得出“男人沒有一個好東西”的偏激結(jié)論一樣。在這一方面,公安機關(guān)在調(diào)查強奸案件過程中往往選用年齡大一些的女性偵查員向受害人開展詢問。她們同屬于女性,對女性的心理會把握得更準確些,甚至可以利用同屬女性的優(yōu)勢,幫她們擦拭眼淚,或者進行身體撫摩接觸等,流露出的關(guān)心與同情更容易被被害人所接受,從而取得被害人的信任。在男性偵查員的選擇方面,往往選擇外貌和善而不乏剛毅的偵查員,以和善的語言、真切的同情使被害人逐漸對他們產(chǎn)生信任,男性偵查員剛毅的氣質(zhì)又有一種正義感,可以增強被害人要求懲罰兇犯的勇氣。
記者開展采訪活動中,可以借鑒公安機關(guān)選用偵查人員的策略,選擇相對合適的人選對受害人開展調(diào)查采訪,或者是在已贏得受害人信任的偵查人員陪同下開展訪問活動。在采訪過程中,要注意使用親切、溫暖的語言,切忌態(tài)度冷漠、不耐煩,更不能流露出不尊重受害人的表情、聲音和動作。因為此時被害人的心理比一般婦女要敏感得多,稍有不當,便會產(chǎn)生逆反心理,造成心理障礙,以致難以溝通。
消除其焦慮心理。性侵事件發(fā)生后,多數(shù)受害人會存在害怕事情公開、泄露隱私而存在心理壓力和心理沖突,有的怕將來找不到對象,有的怕得不到丈夫和男友的同情,有的怕被家庭成員歧視難以樹立起自己的形象等,導致情緒不穩(wěn)、顧慮重重,產(chǎn)生一種焦慮心理,不安定的刻板運動代替了放松與從容狀態(tài),易激怒,脾氣暴躁,這種焦慮感往往導致被害婦女失去心理平衡,有些受害人會否認被強奸的事實,寧肯自己受創(chuàng)的心靈悄悄流血,也不愿背上“被強奸”這沉重的十字架,有些受害人還會把強奸解釋為戀愛雙方的越軌行為,或者把強奸謊報為通奸。因此,在對受害人開展采訪活動之前,記者可以根據(jù)情況需要做好如下幾點:
一是營造有利于受害人的人際氛圍。記者要在對被害人表示關(guān)懷和同情的同時,做好其丈夫、男友及其家庭成員的工作,向受害人及其親友強調(diào)采訪意義,使對方明確采訪活動的目的和受害人自身需要的滿足程度,從而營造比較緩和的氣氛,減輕被害人的自責和恥辱感,使她們冷漠的心理逐漸緩解,恢復正常的心理反應。
二是營造舒適、和緩的采訪氛圍。記者在與受害人接觸過程中,可在正式采訪之前,與受害人一起工作、生活片刻,消除其面對陌生人的緊張心理;在交流中,先避開正題,挑選對方最熟悉、最感興趣、最易回答的事物和問題為話題,依據(jù)受害人的反應特點,閑聊片刻,逐步消除受害人焦慮心理,再相機行事,轉(zhuǎn)到正題,使采訪活動一步步走向預期發(fā)展方向。
三是提高問題的設計技巧。記者采訪時,所提問題不能僅僅關(guān)注性侵案件本身,更要關(guān)注受害人的身心及今后發(fā)展問題。如本文開頭所提貴州習水部分官員涉嫌性侵幼女案,記者在采訪受害人的過程中,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這個案件發(fā)生半年多了,你現(xiàn)在感覺如何?”“你現(xiàn)在最大的愿望是什么?”“你現(xiàn)在最恨誰?”“聽說下周就要開庭審判了,你覺得那些欺負你的壞男人應該怎么判?”“長大了,你想做什么?”從這幾個問題的設計可以看出,受害人處于前文提到的“重建階段”,記者的問題也注重對受害人身心的關(guān)注和今后生活的關(guān)心,有利于同受害人的交流。
更為重要的是,在采訪受害人過程中,最好能夠一次采訪成功,切忌多次反復詢問。因為每一次詢問都會引起受害人對受辱經(jīng)歷的回憶,形成對自身的惡性刺激,產(chǎn)生厭倦心理,不利于采訪活動的順利完成。
注 釋:
①陳強:《貴州習水縣多名公職人員涉嫌嫖宿年幼女生》,《中國青年報》,2009-04-03。
?、谙愀坳P(guān)注性暴力協(xié)會:《強奸被害人的心理歷程》,《中國婦女報》,2002(03)。
(作者為鐵道警官高等??茖W校成人教育處處長、副教授)
編校:張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