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一個全球化多媒體的信息時代,媒體之間的競爭越發(fā)激烈,網(wǎng)絡的普及和新聞源頭的共享,決定了獨家新聞已經(jīng)不再是獨家占有的概念。在這樣的情況下,越來越多的電視新聞開始采用講故事的方式吸引觀眾,因為人們更喜歡在聽故事的過程中獲得信息。本文將對電視新聞敘述中的視聽語言進行分析,并對其表達效果進行探討。
關鍵詞:電視新聞 視聽語言 故事化表達
近年來,隨著我國電視新聞節(jié)目故事化傾向的日益明顯,電視新聞故事這種形式日益成熟,涌現(xiàn)出大量電視新聞故事節(jié)目,我們對電視新聞故事化這種現(xiàn)象的關注也日益增多起來,對它的理論研究更是成為一個熱門。
電視新聞故事化的成因
時至今日,越來越多的電視欄目開始使用講故事的手段,“講故事”已經(jīng)成為當下電視節(jié)目制作的常用手法。究其原因,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電視節(jié)目的娛樂化。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加快、壓力不斷增大,他們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迫切需要休閑娛樂,需要尋求新鮮事物的刺激,以便在緊張和勞累之后獲得身心的放松和享受。電視藝術具有滿足廣大觀眾娛樂需求的功能,電視媒體自然被受眾期待為一種娛樂工具。
作為節(jié)目來說,一些乏味的信息和刻板的說教,已不再是大眾的首選,取而代之的是那些“寓教于樂”的生動化節(jié)目。目前,電視節(jié)目出現(xiàn)了娛樂化的趨向,這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也是精英文化向大眾文化的轉變和過渡。娛樂正在成為一種潮流,成為媒體刺激受眾的重要手段,幾乎各種類型的節(jié)目,都在探索娛樂化功能的創(chuàng)造空間。
媒體運作的市場化。從世界范圍來看,電視臺的經(jīng)營實際上就是一種企業(yè)經(jīng)營,他們的主要收入來源就是廣告,廣告利潤的高低又取決于收視率。電視觀眾口味難調(diào),對于新聞的要求也不一樣,但聽故事是人們的共同愛好,處于海量信息大潮中的受眾已不再滿足于“快餐式”的信息獲得,而傾向于追求更深層次的內(nèi)涵。為了更好地抓住觀眾,提高節(jié)目的收視率,節(jié)目的創(chuàng)作者就不得不考慮受眾的需求,以尋求最大的經(jīng)濟效益。要滿足受眾的需要,最大限度地調(diào)動他們的消費熱情,就需要轉變原有的觀念,采用更吸引人的新聞播報方法,電視新聞以故事化的形式表達就應運而生。
受眾心理趨向故事化。清華大學李希光教授說:“新文學的核心就是采集和講述故事,這個故事必須滿足公眾的利益興趣和需求?!彪娨曅侣勥x擇用故事化的敘事方式傳遞信息,其意義還在于給報道一個可視性的外殼,形象生動感性的故事描繪,契合了受眾輕松化的消費心理,既能為受眾“解惑”,又能為受眾帶來消費的愉悅,實現(xiàn)“解壓”和“解悶”。①
信息消費的輕松化,是指當今的受眾更偏向于在一種輕松、幽默、平等的狀態(tài)下心情愉悅地接受以輕松活潑、嬉笑怒罵、富于個性等風格特征為呈現(xiàn)方式的新聞信息產(chǎn)品,傳統(tǒng)新聞節(jié)目那種板著面孔對受眾進行“強行灌輸”和“政治說教”的方式已為觀眾所難以接受。②
視聽語言在電視新聞故事化表達中的作用
電視語言對電視新聞的故事化表達有何作用?電影敘事學家麥茨在論述電影符號時,說電影有五種傳播符號——影像、文字、聲音、音樂、音效,這些手段在電視新聞中同樣能夠得到很好的運用。除此之外,電視新聞畫面中有時還會用到一些電腦動畫效果、特技效果,用電腦制作的圖表、圖形,還有給畫面加框、畫面重疊等,這些視覺效果雖然都可以歸入到影像這個大的概念中,但是它們和通常所說的影像含義大不一樣,這些都是電視所特有的。
“心理學家通過大量的實驗證明,人類獲取的信息83%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3.5%來自嗅覺,1.5%來自觸覺,1%來自味覺。從此可以看出人類獲取信息的途徑主要是依靠視覺,其次是聽覺。”③與看報紙和聽廣播相比,電視的特性使人們更加傾向于選擇通過電視獲取信息。電視新聞中視聽手段的運用,大大增加了新聞的現(xiàn)場感與真實感,使新聞與觀眾離得更近,更能夠感染觀眾,強化人們對真實事件的感知。
紀實手法的運用增強現(xiàn)場感。所謂“眼見為實”,電視新聞中的現(xiàn)場畫面帶給觀眾仿佛身臨其境的真實感,這是報紙和廣播所無法企及的。紀實手法中采用的鏡頭有時是晃動的,畫面質量甚至達不到正常的播出水準,但正是這些看似不加修飾的鏡頭給觀眾更強的現(xiàn)場感與真實感。這在一些突發(fā)新聞特別是抓捕行動的報道中使用較多。
《今日說法》欄目在《千萬富婆等你來》中就使用了紀實的方法,觀眾可以跟隨攝像機看到抓捕犯罪嫌疑人的整個過程。觀眾在顛簸的鏡頭中能夠產(chǎn)生明顯的在現(xiàn)場的感覺,抓捕過程因為紀實手法的運用顯得緊張、刺激。
運用多義的鏡頭語言。中國有句話叫“此時無聲勝有聲”,還有一句話“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這樣的意境在報紙和廣播中是無法體現(xiàn)的,廣播和報紙給人的信息是較為具體的,而電視畫面在某些方面則可以給觀眾自己理解的空間。
在汶川大地震發(fā)生后第九天,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記者李小萌在北川縣城恰巧遇到了正準備重返家中的當?shù)貫拿裰煸?,在拍攝成的新聞短片《路遇》的最后,老人背著扁擔獨自離去的背影讓人感動,也讓李小萌失聲痛哭。在新聞的結尾,老人離開時并沒有立即更換鏡頭,而是用鏡頭記錄了老人漸行漸遠的蹣跚背影。當李小萌被其他記者問到當時為什么會哭時,她說自己也不清楚。正如央視主持人魯健在一期節(jié)目中所言,“那是一種復雜的多義性的情感”,或許看到老人離去的背影,有人想到了自己年邁的父親,看到了最普通的中國老百姓對家的眷戀,在巨大的天災面前個人的渺小,觀眾會把自己各自不同的感情摻雜在這種電視畫面帶給我們的感情空間里。每個觀眾會有對鏡頭畫面不同的解讀,同樣是感動,但各不相同,帶有濃郁的個人色彩。
慢鏡頭的使用。在敘事學理論中有延緩的概念,它“仿佛是電影攝影中的一種慢鏡頭,它將某些重要的場景或人物的某些行動以比正常的運動速度更慢的速度展現(xiàn)出來。”④在文學作品的敘事文本中,這種速度極少出現(xiàn),但這一方法在電視新聞中卻極易實現(xiàn)。
慢鏡頭是電影和電視中經(jīng)常使用的一種表現(xiàn)手法,它可以使瞬間的變化被延緩放大,主體動作因此得到格外地強調(diào)突出,于是,慢動作被認為是“時間上的特寫”。一些新聞事件是突然發(fā)生的,觀眾通過正常的畫面無法看得清楚,慢鏡頭在這種情況下使用在電視新聞中,能夠幫助觀眾更清楚地了解突發(fā)狀況。2008年時任美國總統(tǒng)的小布什突訪伊拉克,在新聞發(fā)布會上遭到伊拉克記者扔鞋,在當天播出的《新聞聯(lián)播》中的這則新聞里,當時的情景被以慢鏡頭的形式播放。
另外,慢鏡頭的使用可以強化觀眾的心理感受,烘托氣氛,表達主題。廣州亞運會期間新聞頻道的系列報道之《廣州記憶——感動瞬間》就大量使用了慢鏡頭,記錄那些令人動容的時刻。例如三次掉入水中但依然堅持完成比賽的印度皮劃艇激流回旋運動員班達里、艱難跨越障礙的巴林選手蒂拉紅、第一次站在草地上揮動高爾夫球桿的阿富汗選手法徳勒……他們在賽場上的時間很短,也并未取得驕人的成績,但他們堅韌的意志、頑強拼搏的精神、超越自我的品質在新聞回放的慢動作中得到了強化,這同樣也是體育運動最高境界的一種發(fā)揚。
用音樂烘托氣氛。對新聞報道中加音樂這一問題,電視同仁意見不一。贊成者認為,音樂本身的作用有助于加強對新聞事件的描繪和表現(xiàn),強調(diào)氣氛,而且還富有民族特色、地方性和概括性;反對者認為,音樂破壞了新聞的嚴肅性,把新聞的客觀真實變成了“作秀”。筆者認為電影或影視劇中常常用音樂烘托氣氛,不同的音樂節(jié)奏能傳遞給觀眾不同的情感變化。在一些電視新聞故事化的敘事過程中使用音樂,有利于某種情感的表達,同時也能夠改變主持人單一介紹時間過長而使觀眾疲倦的狀態(tài),起到調(diào)節(jié)觀眾注意力的作用。例如,央視《法治在線》節(jié)目中使用的音樂較為固定,且音樂音節(jié)較為簡單,在起到渲染氣氛的作用的同時又不會喧賓奪主,破壞觀眾對于新聞中信息的接受。較為固定的音樂也可以成為一個節(jié)目的標志之一。亞運會期間《廣州記憶——感動瞬間》這則新聞可謂把電視的特有元素發(fā)揮到了極致,新聞解說并沒有使用煽情的語調(diào),依然保持客觀的語態(tài),只是起到了銜接的作用,但是電視畫面給觀眾視覺上的沖擊卻是巨大的,不禁使人為體育健兒堅持不懈的精神感動,同時也為他們未能獲得獎牌而倍感惋惜。
一方面,電視新聞中音樂的運用,有利于新聞擺脫呆板和單調(diào),通過使用不同節(jié)奏、不同風格的音樂也能夠配合新聞內(nèi)容,更易于調(diào)動觀眾的情緒,使新聞故事更好看。但并不是所有的電視新聞都可以配以音樂,新聞播出的形式應該符合所在節(jié)目的風格。另一方面,新聞中的音樂如果使用不當,也會適得其反破壞新聞內(nèi)容的表達。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2010年11月30日《法治在線》中的“特寫”板塊《小人物大英雄:生死瞬間英雄本色,舍身救人鑄警魂》為觀眾講述了民警龐邦榮舍己救人的光榮事跡,新聞的背景音樂使用的是觀眾耳熟能詳?shù)挠耙晞 稛o間道》中的一段配樂《再見,警察》。真實的新聞事件配以影視劇的音樂,首先會讓人聯(lián)想到電影的情節(jié),筆者認為這是不合適的,這會破壞電視畫面里群眾送別英雄時的莊重感和悲傷的情緒。
特寫鏡頭的運用。電視新聞的優(yōu)勢在于其畫面強大的現(xiàn)場展示性。通過對鏡頭拍攝到的畫面細節(jié)的展示,讓觀眾自己去發(fā)現(xiàn)、去感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教授梅爾文·曼切爾在他所著的《新聞報道與寫作》一書中重點論述了新聞寫作的一個原則:“要展現(xiàn),不要講述”(Show,Don't Tell)。曼切爾認為,“講述”會讓讀者處于一種被動接收信息的狀態(tài),而“展現(xiàn)”則讓讀者身臨其境,吸引讀者進入故事之中。他給我們舉了一個很小的例子來說明“Show”與“Tell”的區(qū)別:在報道一個被狙擊手殺死的小孩的葬禮時,一位記者寫道:“在整個葬禮過程中,極度悲痛的父母一直在哭泣。”另一位記者則是這樣寫的:“孩子的父母輕聲地哭泣著。佛蘭克林太太有些支持不住,倚靠在丈夫的身上。”第一位記者是在告訴我們孩子的父母很悲痛。而另一位記者則把那位婦女的悲痛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曼切爾要求“記者像作家一樣善于運用細節(jié)去描繪出一幅畫面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讓我們看到發(fā)生了什么,并讓我們相信你的描述是真實可信的”。⑤
電視新聞就是要在敘述的同時,展示給讀者現(xiàn)場的情況,對于細節(jié)的展示,能夠給讀者以現(xiàn)場的真實感。同時,把事件的過程及過程中的一些細節(jié)展示給觀眾看,可以改變新聞的面貌、細節(jié)讓觀眾進入新聞的內(nèi)心。這是一個節(jié)目成功的標志,也是對一個記者必須具備素質的要求。
綜上所述,電視新聞自身所具備的特點加上故事化手段,能夠使內(nèi)容更易于被觀眾接受。但電視編導不能為了新聞的好看,在內(nèi)容上過分地追求新、奇、特,以吸引觀眾的眼球,提高收視率,使新聞過度“娛樂化”。同時,電視新聞雖然在表達方式上采用了一些技巧和手段,但是并不意味著觀眾不再愿意關注那些嚴肅、深刻、思想性強的信息,畢竟這些才是真正對百姓生活有直接影響的。
注 釋:
?、倮钕9猓骸痘兊拿襟w》,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375頁。
②潘知常:《講“好故事”與“講好”故事》,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7年版,第69頁。
③歐陽照:《電視新聞的敘事研究》,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23頁。
?、茏T君強:《敘事學導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43頁。
?、菸髅伤梗骸吨v故事》,??冢汉D铣霭嫔纾?008年版,第64頁。
(作者單位: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編校:趙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