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河湖大典》上,湟水只是一條名不見經(jīng)傳的北方河流,但是,如果仔細(xì)探究它的身軀,你會發(fā)現(xiàn),這條河流其實是黃河上游最大的支流,它憑借自身的力量,將青海省東北部的湟源、湟中、西寧、平安、互助、樂都、民和、大通等縣市沖刷、侵蝕成一條峽谷、盆地相間分布的奇異地帶,人稱“湟水谷地”。
湟水塑造了這塊谷地變化多姿的地貌形態(tài),而豐富的自然條件則將谷地變?yōu)榱耸澜缥菁股系摹半[秘江南”——從宏觀上看,整個湟水谷地位于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交接處,北面祁連山橫亙,阻隔了南下的寒流;季風(fēng)氣候加上較低的海拔使得這里氣候溫和、降水豐沛,因此,湟水谷地自古農(nóng)業(yè)發(fā)達(dá),集中了青海全省一半的耕地面積,生活在這里的漢、回、藏、土等民族,無一例外都過著荷鋤往來的農(nóng)耕生活?!颁伊饕粠Ю@長川,河上垂楊拂炊煙。把釣人來春漲滿,溶溶分潤幾多田?”,在清代詩人張思憲的筆下,湟水谷地儼然是一幅江南的詩意煙火……
湟水谷地的歷史可以分為截然不同的兩段,前一段是以奇妙的方式記錄在了舉世聞名的湟水彩陶上——彩陶反映的時間跨度從公元前4000年起,橫越了1500年,陶體上奇幻的圖案,重現(xiàn)了先民在湟水谷地所創(chuàng)造出的“伊甸園”;后一段則完全顛覆了彩陶文明的夢幻,變成史書上記載的戰(zhàn)亂劫難之地——從漢到宋,千余年的刀光烽煙幾乎燒盡了谷地豐饒的容顏,《河湟舊卒》中就用“十萬漢軍零落盡,獨吹邊曲向殘陽”這樣的哀筆描述了當(dāng)時的湟水谷地。唯一幸運的是,復(fù)雜的歷史卻為湟水谷地開辟了民族大融合的絕好契機(jī)。各族文化在碰撞中,創(chuàng)造出了包括宗教、藝術(shù)在內(nèi)的繁榮至今的民俗文化現(xiàn)象,最著名的就是“朝山會”和“花兒”。
每年的農(nóng)歷六月,正是湟水谷地最神圣和激情的季節(jié)。各地十幾支參加“朝山會”的隊伍,都要在爛漫的夏日里踏上拜謁之路,幾百年來,谷地的人都信守“朝山會”的種種儀軌,以求見到棲息在山巔的神佛。與此同時,“花兒會”(集體聯(lián)唱愛情山歌——‘花兒’的民俗競賽活動)也盛開在這個時節(jié)。于是,湟水人可以一邊唱“花兒”一邊爬上山頂參加朝圣,也可以成百上千人一起到后山組成一場“花兒會”的歡潮。在他們心中,唱“花兒”與拜神仙是兩不誤的,獨特的歷史,留給湟水人的是虔誠有序與奔放不羈共存的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