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恐怖組織領袖本?拉登被美軍擊斃,各方便群起要求美國當局公布他的遺照,以釋外間疑慮。但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最終還是決定,不公布拉登的遺照。
5月4日,奧巴馬在美國老牌電視新聞節(jié)目《60分鐘》中說,毫無疑問,拉登已死,遺照發(fā)放與否都不會改變這一事實。雖然有人否認,但事實是,大家不會再看到拉登在地球上出現(xiàn)。他擔心恐怖的照片會讓國家承受安全風險,另外,他不會把照片當作戰(zhàn)利品來炫耀。
這個決定惹來一些爭議。美國參議員林賽?格雷厄姆就表示,不公開遺照是個錯誤決定,會讓人就拉登是否死亡這個話題,繼續(xù)作不必要的爭論。
事實上,有報道曾說,在奧巴馬一槌定音之前,白宮內部也曾出現(xiàn)分歧。中情局贊成公開遺照來說服世界拉登已死,否則,基地組織會繼續(xù)借其名義招募成員;而國務卿希拉里及國防部長蓋茨一方則認為,尸體照片無法阻止陰謀論的衍生,反而會成為極端組織發(fā)動反美宣傳的煽動工具。
讀者或許會懷疑,只不過一張照片而已,公開就能起到那么大的煽動作用﹖這是否有點言過其實呢﹖
這讓我想起另外一位同是美國眼中釘、白宮眼中雙手沾滿鮮血的殺人魔頭、第三世界萬人景仰的革命領袖;同樣遭美軍追剿而被迫浪跡天涯、最后被擊斃的傳奇人物——拉丁美洲的革命英雄切?格瓦拉。有關他的遺照,同樣引發(fā)了一場蝴蝶效應。
1967年,切?格瓦拉被中情局支持的玻利維亞軍隊逮捕并處決,10月10日,在該國小城巴耶格蘭德的一間醫(yī)院里,玻利維亞軍方請來三十多位國際記者,向他們展示了格瓦拉的遺體。軍方說:“我們想讓大家看看,這就是格瓦拉?,F(xiàn)在他已倒下,我們贏了。”
有關方面之所以這樣做,無非是為了炫耀一番,并證實格瓦拉真的已經(jīng)死去,好讓其追隨者死心,從此就范。不料,最后卻起到了完全相反的作用。
當時,一眾記者按動相機快門,留下了這歷史性的一刻,當中一位名叫弗雷迪?阿爾伯塔的記者更匠心獨運地捕捉到一個讓人難以忘懷的畫面——格瓦拉死不瞑目,露出一副悲天憫人、哀天下蒼生的神情。
看到這些遺照,我想起毛澤東的兩句詩:“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br/> 傳記作家卡斯坦尼如此形容看過遺照后的心靈震撼:“他毫不畏死的精神,不是體現(xiàn)在其演說和寫作當中,也不是在卡斯特羅(前古巴最高領袖)對他的贊美里,甚至不在對他殉道的頌詞中,而是在他死不瞑目的雙眸里。他似乎在凝望殺害他的人,并寬恕了他們。他也似乎凝望著這個世界,宣稱自己為理想而死,為此感到無憾?!?br/> 有人說這像極了耶穌在十字架上蒙難時的神情。事實上,如果大家看過15世紀意大利文藝復興早期著名畫家曼特尼亞所畫的《哀悼逝去的基督》(The Lamentation over the Dead Christ),就不難發(fā)現(xiàn),這些由記者倉猝間拍下的格瓦拉遺照,與畫中的意境及耶穌的神情如出一轍。
阿爾伯塔事后解釋說:“我當時并沒有想把他的形象拍出耶穌的感覺,我只是拍攝了當時的氣氛,不過,在他的遺體周圍,確有一種神圣和神話般的氣氛?!?br/> 合眾國際社旋即把這些遺照轉至世界各地,看過的人無不為之動容。革命的激情沒有因他的離去而熄滅,反而燃燒得更為旺盛。
這些遺照,意外地成為了革命圣物和精神圖騰,激發(fā)后繼者前仆后繼投身革命,繼承格瓦拉的遺志,并因此引發(fā)了一場革命的蝴蝶效應。
有關方面原本想讓格瓦拉的追隨者死心,震懾于美國的軍事力量之下,結果卻恰好相反,一個原本已經(jīng)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物,用一幀遺照,延續(xù)了他的傳奇。
英國政客喬治?加洛韋當時指出:“美國犯下的最大錯誤,就是讓這些遺照傳開來,格瓦拉遺體上耶穌似的神情和意境,讓其精神感召力滲入動蕩的大學校園、走進仰慕者的心靈深處……”
當年格瓦拉的感召力源于其遺照中悲天憫人的神情、耶穌基督一樣的神韻;今天,拉登的遺容,其煽動力可能來自于他被子彈擊中的眼睛及悲慘的死狀,看到后會讓其追隨者悲痛莫名,憤而作出報復。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奧巴馬決定不公開拉登遺照,相信也有從格瓦拉的故事中吸取教訓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