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茖W課要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就應當使探究過程成為一個不斷發(fā)現(xiàn)奇跡、不斷主動參與的自主過程。那么,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怎么辦?許多人認為教師作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引領者和學習伙伴,應當有所為有所不為。為或不為的依據(jù)是什么?效益!教學的有效性依賴教師引導行為的適切性。教師的作為應當有效地推進學生的探究行為,促使活動的持續(xù)和深化,使教學富有成效。
一、善醞釀——造勢須引而不發(fā)
醞釀,即探究活動前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或展現(xiàn)不常見的現(xiàn)象,或提出出乎意料的話題,使學生或驚異,或疑難。這樣做是為了營造一種課堂趨勢,旨在觸動學生的注意神經,以引起一種需求,激發(fā)一個愿望,積蓄一股能量,實現(xiàn)良好的心理效應。
如在教學《物體的熱脹冷縮》一課中,為了更好地讓學生經歷、體驗由受熱膨脹及遇冷收縮的過程,我首先設計了一個情境討論:你可以用什么方法讓熱水冷下來?你怎么知道熱水變冷了?變冷之后還有什么其他變化……這些問題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基礎,課堂氣氛立即活躍起來。接著讓學生動手做一做,通過實驗充分感知由受熱膨脹及遇冷收縮的過程。實踐中,我發(fā)現(xiàn)每個小組都設計出不同的方案,并且能自覺地做好記錄來描述受熱膨脹及遇冷收縮的過程。學生的內心是喜悅的,這不僅僅因為他們從經歷了“受熱膨脹及遇冷收縮”的探究活動,親身體驗了知識的發(fā)生和發(fā)展過程,而且因為通過自己的探究發(fā)現(xiàn)了“物體的熱脹冷縮變化規(guī)律”。對于學生來說,自己發(fā)現(xiàn)的新知才是最有價值的,這將讓學生體驗到些許成功,體驗科學知識的形成,并最終促進其科學探究能力的發(fā)展。
二、巧介入——伴隨應若即若離
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對探究活動的指導容易產生兩種極端的情況:一種是放任型,一種是包辦型。放任型的教師為了體現(xiàn)學生的自主參與意識,當確定了研究的主題后,就給學生器材、資料,讓學生完全依靠自己搞活動,結果是目的不明,結論不清。包辦型的指導是教師怕學生什么都不會,完全為學生設計好實驗,讓學生照著計劃一步步地做,學生得到的是統(tǒng)一的結論,獲得的是相同的方法。由于兩種方式對指導“度”的偏向,都會導致學生探究活動低效,長此以往,學生科學學習興趣也會漸失。
教師對學生探究活動的有效指導,需要按照一定的操作步驟。在實驗前要讓學生充分地討論,盡可能多地想各種探究的辦法,制訂出個性化的研究計劃,然后討論研究計劃,選出切實可行的方案。在操作時,教師要做巡回指導,及時糾正操作時的一些做法,做到扶放結合。我曾經在一次公開課上聽了主題為“一杯水中能溶解多少食鹽”的探究課,教師的指導就相當?shù)挠兴?。先是讓學生確定一杯水的多少(根據(jù)燒杯的量取方便都選擇了50毫升的水),再選擇鹽的用量,經過討論確定一平匙,再討論如何放鹽,等到一勺完全溶解后放第二勺,最后討論溶解食鹽勺數(shù)的計算方法。在這樣的指導下,學生實驗目的明確,操作有序,所以結果都相當?shù)慕咏?,使學生真正體會到探究是一項有計劃和目的的活動,有很強的科學性。
三、會捕捉——應對可匠心獨運
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會不斷發(fā)現(xiàn)新問題,并根據(jù)自己的認知水平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教師不能草率否定。如果只是一味追求課堂秩序的井然有序,學生思維的集中一致,而不是根據(jù)學生的見解,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科學探究活動,那么,增長學生的探究能力從何談起?
如一次公開課上,學生研究磁鐵的性質時,有一個學生舉手發(fā)言:“老師,我發(fā)現(xiàn)被磁鐵吸過的鐵釘也能吸鐵?!贝藭r,教師正全神貫注地聽取學生的匯報,被他的“突然襲擊”搞懵了,就沒好氣地說:“這不是我們本堂課要研究的問題!”這位學生極不情愿地坐了下來,教師也紅透了臉。還有一次,在做二氧化碳與石灰水反應的實驗時,教師請學生討論發(fā)言,其中有一位學生說:“在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變得渾濁以后,繼續(xù)吹入二氧化碳,渾濁的石灰水又變得澄清了。”這位學生的做法是具有探究性的,但教師認為他沒有按要求做,太頑皮。在以上的兩個案例中,教師漠視了學生獨特的見解、寶貴的發(fā)現(xiàn),大大減少了學生主動探究科學知識的積極性,不利于培養(yǎng)和形成科學探究中尊重科學、尊重事實的精神。殊不知,學生在科學探究活動中的思維和認知常常更加敏銳、出于自然,更接近真實,且在不受眾多背景性的干擾的情況下往往具有獨到的見解。
四、敢松手——參與可自得其樂
探究式學習往往需要充足的材料,在目前班級的學生人數(shù)普遍較多的情況下,如果沒有充足的必需材料,探究活動確實很難展開和深入。因為探究性學習中基本上沒有什么知識可以讓教師講,就是要讓學生動手去做,動手做就要給他材料讓他操作。在操作的過程中讓學生認識科學的規(guī)律,掌握知識,發(fā)展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興趣。全國自然教學特級教師路培琦老師曾撰文指出:沒有材料的科學課就沒法上了。這就是大教材觀,它不僅包括書本,還包括學具和工具箱。比如研究《各種材料的布料》,教師就得讓學生接觸各種各類布料,還可以讓學生見識一下納米的奇特作用等,讓學生感受知識的魅力,從而激發(fā)他們熱愛科學、學習科學的思想感情。放手讓學生自己準備一些科學實驗材料,在搜尋的過程中學生會經歷判斷、選擇、分類等活動,對科學探究能力提升。
探究性學習還要求學生以較多的課外時間,以不同的組合方式去做諸如閱讀、實驗、考察、調查等多種多樣的活動。學生的科學探究活動從空間上也不斷拓展,由教室擴展到社區(qū)乃至整個社會,讓學生在更廣闊的領域進行自主探究,經歷更多的發(fā)現(xiàn),感受更多的收獲和喜悅!
?。ㄘ熅幎湃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