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有言,“把寫擠進課堂”。一個“擠”字,道出了當今課堂“唯說唯讀”的尷尬局面。教師們普遍認為,學生會說了,會認了,會讀了,似乎學習的任務就完成了。古人云:“不動筆墨不讀書?!弊x寫是一個不可割裂的整體。經(jīng)調查發(fā)現(xiàn),學生普遍感到?jīng)]有材料可寫或感到有話寫不出來,這充分說明缺乏生活積累和閱讀積累,是造成學生害怕寫作的主要心理障礙。鄧拓先生說:“古今中外有學問的人,有成就的人,總是十分注意積累的。知識是積累起來的,經(jīng)驗也是積累起來的,我們對什么事物都不應該像‘過眼云煙’。”學習是一個積累的過程。特別是小學生,知識面狹窄,生活閱歷淺,更要加強積累,并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積累習慣。語文教材是學生最頻繁最直接接觸的學習材料,充分挖掘教材的習作資源,巧妙地構筑習作訓練場,指導學生寫好課內小練筆,能更好地落實課標中的讀寫目標,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
課堂小練筆,是指教師在完成某一篇課文的閱讀教學任務后,選擇一處著筆點,并確定話題,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展開合理、豐富的聯(lián)想及想象,或想象結果、改編故事,或添加內容、補充情節(jié),或聯(lián)想其他、抒發(fā)感想的—種練筆。課堂練筆的主旨是以讀帶寫,以讀促寫,讀寫結合。
那么,如何找準切入點,激起學生隨文練筆的欲望與熱情呢?
一、典型處模仿寫
仿寫是指依照課文的寫作方法,寫出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學習作者的觀察表達方法,并在學習過程中能夠進一步體會課文內容,同時達到訓練寫作的目的,使學生的課堂閱讀得到一定的延伸。仿寫主要是在文章的結構和寫法等方面進行練習。如《煙臺的?!芬徽n在寫法上有鮮明的特色:其一,構思精巧,結構嚴謹。文章寫景也寫人,景與人交相輝映;“總——分——總”的行文結構,突出文章的重點。其二,語言凝練,生動形象。文章運用了比喻、擬人等修辭,增強了語言的表現(xiàn)力?!肮鹆稚剿滋煜隆痹缬卸ㄕ摚虼?,教學中我抓住這個典型處,讓學生對自己游覽過的風景勝地或家鄉(xiāng)美景進行仿寫,學生興趣盎然,仿寫片段獲得了成功。這種仿寫與借鑒不僅是卓有成效的吸收、內化、積累,也有助于學生由此及彼、舉一反三能力的提高。
二、概括處擴展寫
課堂小練筆須講究時機,讓學生覺得有話可說、有感而發(fā)、有情可抒,這樣才能水到渠成。在教材中,編者選編了不少詳略得當、重點突出的范文。范文的詳寫部分,可以用來啟發(fā)學生怎樣把文章寫具體;而略寫部分,卻不失為讓學生練筆的好材料。如《聶將軍與日本小姑娘》的第六自然段描寫的是40年后的“感恩圖”,文中沒有提及感恩的場景。教學完這一課后,我安排了一次練筆,讓學生放飛想象:美穗子及家人的謝恩畫面怎樣?大家會有怎樣的表情、語言、心理活動?
下附學生習作一篇(該文在20分鐘內完成):
載著美穗子一家人的汽車正穿過北京的大街小巷。此時,美穗子心潮澎湃,想到就要與昔日那位身材魁梧的救命恩人相見,想到當年他常握著自己的小手,常給自己喂梨的畫面,美穗子的心早已飛出了車窗外。終于來到了人民大會堂,來到大廳,遠遠就望見了一位白發(fā)蒼蒼的老者坐在輪椅上,他正緩緩地搖著手。最激動人心的時刻到了,美穗子不顧儀容,一路向前小跑著,終于見到了昔日的救命恩人,她內心的情感難以形容。來到聶將軍面前,面對這位白發(fā)老人,千言萬語涌上心頭,一時她卻又不知道要說什么了。是啊,隔著40年的煙云,當年高大威武的將軍現(xiàn)在變成了顫顫巍巍的老人,而當初臉上常常掛著清湯寡水般鼻涕的小孩,現(xiàn)在也已是一位成熟的婦人。突然,她“撲通”一聲跪在了聶將軍面前,緊緊抓住那雙歷經(jīng)滄桑、青筋暴露的手,嘴里不停地用日語語無倫次地說著什么,一行行淚水在臉上肆意流淌。而聶將軍也已是感動至極,兩行淚水奪眶而出,順著那張飽經(jīng)風霜的臉往下流?,F(xiàn)場的人也都抑制不住,輕輕擦拭著眼角。在場記者的鎂光燈“嚓嚓”作響,一張張珍貴的照片都是中日友誼的見證。人們盛贊聶將軍不愧是“活菩薩”,不愧是“中日友誼的使者”。
這一想象性發(fā)散思維的練筆,加深了學生對日本人民為什么稱聶將軍是“活菩薩”,是“中日友誼的使者”的體會,含而不露,同時也是語文教學與人文教育的最佳結合。
三、延展處深入寫
《最大的麥穗》是一篇借事說理的散文,文中最后一句“追求應該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這才是實實在在的”,言淺意深,對于小學生來說是很難一下子就理解透徹的。教學中,在引導學生聯(lián)系實際體驗,進行小組合作探究,從正反兩方面舉例談了自己對這句話的理解后,我再引導學生由這句話延伸,收集有關“機遇”的名人名言。畢業(yè)班的學生正面臨著升初中考試,這是他們人生的第一次拼搏,輾轉于各類輔導班和考場之后,學生對競爭與機遇早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認識。此時讓學生寫讀后感,學生練筆的興致極高,迅速、深入地闡述了自己的觀點。
四、未盡處想象寫
有些課文結尾(或中間)的語言戛然而止,耐人尋味,有一種余音繞梁之感。這種“余音”正是作者沒有言盡,情感表達最為強烈、深沉、含蓄的地方。在教學中,可以把這種“余音”挖掘出來,因為這些語言的空白賦予了學生廣闊的思維空間和創(chuàng)作的財富。讓學生寫寫作者沒有言盡的話,把課文中情節(jié)跳躍的空白處補上,使已經(jīng)接近尾聲的情節(jié)再掀波瀾,使文章內容更具體、完整,也使學生過把寫作癮。教學完《生命的林子》后,我這樣總結全文:“玄奘是幸運的,他來到了法門寺這片生命的林子;法門寺也是幸運的,他擁有了玄奘這樣想做太陽的人。正因為有這樣的法門寺,這樣的林子,才造就了光照千古的一代名僧。后來,玄奘又遇到了曾經(jīng)勸他離開法門寺的那個人,他會說些什么呢?”這樣的小練筆,既能促進學生再次對文本進行研讀,又能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表達的能力。
五、動情處激勵寫
蘇教版教材圖文并茂,情景交融,能很好地激發(fā)學生的情趣。比如《詞兩首》中,《如夢令》呈現(xiàn)的是優(yōu)美怡人的郊游圖,而《漁歌子》勾勒的則是一幅極具江南風味的垂釣圖。文中的插圖,一幅是精謹細膩的工筆,一幅是墨彩飛揚的寫意,都有助于學生入情入境。我認為,詩詞教學尤忌逐字逐句講解,條分縷析反而破壞了詩的意境美。因此,在理解詞意的基礎上,我引導學生在腦海中建立形象的畫面,并將它寫下來。
下附學生習作兩篇:
?。ㄒ唬┤鐗袅?br/> 常常想起年少時那次愉快的郊游。夕陽西下,晚霞給溪邊的小亭鍍上了一層金燦燦的邊兒。精致小巧的亭子里,坐著一位儀態(tài)端莊的少女,她那緋紅的臉蛋與夕陽一樣美。她吃著精美的果品,品著上乘的好酒,環(huán)顧著四周清秀的山巒,流淌的溪水,溪邊那生機勃勃的一草一木……不禁心曠神怡。時間悄悄溜走,月兒從薄紗般的云層中悄悄探出了頭,少女這才如夢初醒般跳上小舟,準備回家。在河面上隨意劃了一會兒,她發(fā)現(xiàn)自己早已醉得找不到歸路了。天色已晚,她更慌了,不小心闖入了一片粉紅的藕花塘。瞧,那一朵朵蓮花,插在水里,宛如一個個披著或粉或白輕紗的、亭亭玉立的少女。她情不自禁,醉眼迷蒙地又欣賞了一會。忽然,她意識到家中望眼欲穿的父母,不禁著急起來,趕忙用雙手快速地劃起槳來。哪知船槳碰到水面,漾起了一圈圈漣漪,不小心驚動了那一攤正在熟睡的鷗鷺。只見它們驚慌地扇著潔白的翅膀,“撲棱棱”地飛走了。
?。ǘO歌子
蒼翠的西塞山正被一陣薄薄的霧氣籠罩著,就像裹著一層輕紗。一群不知從哪飛來的白鷺正輕輕掠過。鏡子般的湖面,在上面劃出了一圈比一圈大的漣漪。轉眼,它們又飛到西塞山前,低低地盤旋著,不時發(fā)出幾聲清脆的鳴叫,為這寧靜的畫面增添了幾分生機。我穿著青青的箬笠和蓑衣,坐在小舟上。一陣微風拂過,岸邊的樹上搖搖晃晃地飄下了幾片桃花瓣,最后落到了湖面上,就如一葉扁舟。偶爾幾只鱖魚從水中探出腦袋,不小心碰到了剛飄下的桃花瓣,好似戴了一頂粉色的箬笠,隨后又“滋溜”一聲扎進了水里。一片遲到的花瓣落到了我面前,將它拾起,柔柔的,軟軟的,帶著淡淡的大自然的肌香。幾滴雨珠滴到了我的蓑衣上,我彈了彈,它順著葉片滑了下去……
沾衣欲濕的杏花雨,吹面不寒的楊柳風,再加上香醇如絲般的葡萄美酒,這大概就是春天的氣息吧!
將詞改寫成散文,不僅更能領悟詞的內容和意境,而且吟誦起來也饒有興趣。
總之,隨文練筆的切入點皆于文本中,它最突出的優(yōu)勢在于所學的課文內容為學生習作提供了特有的情境,為學生動筆做了極好的鋪墊,打開了學生思緒的大門。只要教師有一雙慧眼,潛心會文,找準落點,就會讓學生在練筆中體驗成功,在成功中感受習作的快樂。
?。ㄘ熅庩悇ζ剑?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