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典電影院的首映式上,觀者穿越時空被帶回到希夏邦馬遙遠而冰冷的雪坡,和主人公李蘭一起回顧七年前的那次山難,共同追憶五個逝去的年輕生命。見證了李蘭以紀(jì)念攀登的方式,完成了其登山生涯中的第一座海拔8000米以上的山峰,并且最終在希夏邦馬峰頂完成了一次釋放心靈的跨越。
勇氣 重回希夏邦馬
對于攀登者們來說,紀(jì)念的最好方式就是重新攀登這座山峰,這將是我的一個堅定的心愿?!稁p峰記憶》
2009年恰逢北大山鷹社20周年慶,也是李蘭個人攀登生涯的第十個年頭,曾經(jīng)是北大山鷹社攀巖隊長的孫斌萌發(fā)了拍攝一部登山影片的想法。他邀請了在《龍之涎》中合作的戶外影像制作人李嘉,經(jīng)過多方探討,確立了以李蘭為主要視角,記錄一次紀(jì)念意義的攀登過程,展現(xiàn)對當(dāng)年山難的追憶與反思,完成一場心靈的回歸與救贖的基本構(gòu)架。
高峰中惟一一座全部位于中國境內(nèi)的山峰。坐落在喜馬拉雅山脈中段,東南距離珠穆朗瑪峰120公里。作為世界上最后一座被人類登頂?shù)?000米以上山峰,希夏邦馬成功登頂記錄少,雖然它的海拔高度是8000米以上山峰中最低的,但是它的攀登難度卻遠超珠峰位列8000米以上山峰的第八位?!跋O陌铖R”在藏語中意為 氣候嚴酷。
2002年8月7日,北大山鷹社登山隊在攀登海拔7292米的希夏邦馬西峰時,五名隊員遭遇雪崩不幸遇難,山難親歷者李蘭在經(jīng)歷痛失隊友后長久地陷入痛苦、迷惘和深深的自責(zé)。
從當(dāng)初加入山鷹社僅僅是為了能去西藏旅行的在校學(xué)生,到后來不間斷地攀登雪山,成為登山教練,面對鏡頭,李蘭剖析著自己的內(nèi)心,“我覺得自己只有在山里才能獲得完全的放松,覺得自己只會登山、只能做好登山這件事。”冥冥之中,似乎是山難的經(jīng)歷改變了李蘭這十年的生活軌跡。李蘭說:“沒有人像我這樣,一次次地回到山鷹社,和他們一起登山。”盡管早已畢業(yè)多年,但是她始終沒有放棄登山,沒有遠離山鷹社,“似乎我內(nèi)心里想要做給他們看,我要做得更好?!?br/> 但是,重回希夏邦馬這片傷心之地,重新挖開這一深埋內(nèi)心七年之久的傷痛,對李蘭來說,并非易事。鏡頭跟隨李蘭回到拉薩,雖然七年間她也曾多次往返于此,但是對于內(nèi)心深處的那條山谷,始終處于徘徊游離的狀態(tài)?!八寄詈陀洃浭鞘澜缟献钸b遠的距離,”李蘭說。
在孫斌的組織下,201 0年9月,李蘭終于和隊友一起重新回到了當(dāng)年的山谷,踏上了這條回憶之路,“ 七年后重返那個充滿淚水的山谷,希望尋找到遇難者的靈魂,和我們一起回家,這個漫長的過程里包含了自我救贖,以及對成長,責(zé)任和愛的理解?!?br/>
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無法逃離的記憶?!稁p峰記憶》
人生中,很多事情不得不面對,但不是每個人都具備面對的勇氣,這樣簡單的一句話,蘊含著一個持續(xù)七年的深刻的隱痛,也透露出李蘭如今直面這傷痛的勇氣與決然。
夢想 青春與生命的代價
再次來到這座雪峰腳下,冰川與湖泊尚在。陽光依舊燦爛,影片以李蘭的講述和情景再現(xiàn)的方式重現(xiàn)了那次山難,包括媒體報道及部分未公開的影音資料。青春總是與夢想相伴。 “存鷹之心于高遠,取鷹之志而凌云,習(xí)鷹之性以涉險,融鷹之神在山巔?!边@是北大山鷹社的社團精神,也是一代代山鷹社隊員卓越的追求。片中舊時照片中那一張張青春的面孔,蓬勃激昂的生命,在雪峰下的歡歌,憧憬著美好的未來,年輕的心不曾想像可能遭遇的黑暗。然而現(xiàn)實總是如此嚴酷。
我們本能地會回避那些痛苦的記憶,面對鏡頭,李蘭對山難當(dāng)天的講述一度停滯,導(dǎo)演的畫外提問才推動她繼續(xù)向前回溯??酥频拿婵紫拢覀兛吹降氖潜恢匦缕矢铋_的、深深的傷痛。
李蘭說自己十年的登山生涯深受兩次山難的影響。另一次山難事故發(fā)生在更早的1999年,李蘭參加的北大山鷹社女子登山隊在攀登四川省境內(nèi)海拔5588米的雪寶頂主峰時,一名女隊員因體力透支而發(fā)生滑墜。之前沒有學(xué)過基本的滑墜制動,該隊員直墜五百多米遇難?!皟纱紊诫y事故都是因為知識的欠缺,經(jīng)驗的不足,它并不是一次天災(zāi)或者是純粹的意外,我們是有責(zé)任的?!?br/> 夏季的希夏邦馬正逢雨季,空氣濕度大,新雪不易凝固,雪崩頻發(fā),登山的危險性大大增加,山鷹社的同學(xué)們因為只能利用假期攀登而回避了這一致命因素。另外氣象資料不全,通訊設(shè)備不暢,為了節(jié)省經(jīng)費沒有聘用高山向?qū)У鹊纫蛩囟汲霈F(xiàn)在這次山難當(dāng)年引發(fā)的激烈討論中。分析學(xué)生遇難的主客觀原因的同時,也反思著攀登的意義和中國的山難救援。作為中國民間登山運動的引領(lǐng)者,山鷹社內(nèi)部也出現(xiàn)了一次較大的震蕩,此后,山鷹社放棄了對“高度”的追求,將登山活動定位于訓(xùn)練攀登。同時北大校方也加強了對山鷹社登山活動的管理。
在這次紀(jì)念攀登前的祈福儀式上,李蘭落下淚水,她仿佛看到了當(dāng)年遇難的隊員,她問他們“你們能原諒我們嗎?你們能原諒我嗎?”“我們15個人犯了 個集體的錯誤,但是承擔(dān)這個錯誤后果的人只有五個。最強壯,最年輕、最好的五個人。我希望他們的靈魂得到安慰?!?br/> 其實,付出代價的又何止僅僅是付出生命的這五個人?以重新攀登的形式紀(jì)念失去的隊友,告慰的不僅僅是這些永遠留在雪峰上的靈魂,安慰的也是生者的心靈。
追問生命的價值與登山的意義
很多人說,登8000米要在30歲以后才行,心智要足夠成熟。這次攀登的希夏邦馬也是李蘭攀登生涯中的第一座8000米山峰,登頂后她卻出奇地平靜,她知道這次攀登的意義不是登頂?shù)倪@最后幾步,站在這片方圓大地的最高點上,她說
“希夏邦馬是一座龐大的山峰,8000米不只是海拔高度,就像山鷹社社史的書名,它是一個生命的高度,這個高度需要用心靈和生命去體驗。
這里是雪山的故鄉(xiāng),一座座山峰相連,我們是一群在生活中主動離開核心,旅行到位于邊緣的生與死上來看一眼的人。這個邊境地帶原本是一片白茫茫的冷漠大地,我們帶著勇氣來了,我們帶著傷痛離開,我們又重新回來,我們又終將會離去。將記憶永遠留在這條沉默的山谷里。
這條山谷是這片大地最偏僻的角落,是這片大地最深的內(nèi)心,我們走進了山的內(nèi)心,爬上了山的巔峰,觸摸了頂峰之上的天空,這空不是虛無,而是無邊無際的自由,是所有攀登過的人們都會向往的,可能會付出生命的自由。
自由,是心靈對自身的釋放。也許。只有面對死亡,我們才會更深刻地思考生命的意義,行為的意義。
“我當(dāng)時覺得登山完全沒有意義,特別沒意義,是一件很荒謬的事情??粗切┍?,我覺得它們一點都不美,很丑陋,很臟?!?br/> 從面對山難痛失隊友時李蘭對登山意義的質(zhì)疑,到影片放映結(jié)束在回答觀眾提問時“登山就是我生命的全部意義”。經(jīng)過了七年的時間跨度和不曾停滯的攀登,李蘭是否真正完成了與內(nèi)心的和解,是否完成了生命價值與登山意義的思考,是否釋放了自己獲得了生命的自由,都已經(jīng)不再重要,任何痛苦都是生命包裝精美的禮物,只要面對,無須忘卻。我們希望李蘭已經(jīng)收獲了這個禮物。影片雖然以李蘭為第一視角,但是我們看到導(dǎo)演力圖展現(xiàn)的并非僅僅是一個人的心路歷程。通過對孫斌、嚴冬冬,侯賢懿等攀登伙伴的訪談,影片試圖在一個更廣闊的層面上呈現(xiàn)當(dāng)代中國民間攀登者對登山意義的不同看法與體驗,以及他們各自不同的存在狀態(tài)。
未能前來參加首映式的著名山友,萬科集團董事長王石在VCR里說:“《巔峰記憶》與其說是對遇難者的緬懷,不如說還是對活著的人的反思。我希望更多的山友和觀眾來看這部影片,通過他們來了解登山人的精神面貌。在緬懷遇難山友之余,我也非常感謝影片中的登山者們。他們繼續(xù)進行攀登,再思索,再探討未來。”
據(jù)悉,《巔峰記憶》在國內(nèi)巡映后還將參與歐美的多個登山電影節(jié)展映和交流活動,這部中國自主登山影片將向世界展現(xiàn)中國年輕一代民間攀登者的攀登生活,同時也為中國本土登山戶外文化活動的發(fā)展提供了一個可供參考和借鑒的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