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闡述體育新聞圖片動感美的內(nèi)涵,分析了體育新聞圖片動感美的意義和價值,還結合具體作品對如何獲得動感美進行了技術分析。文章指出,動感美是體育新聞圖片的重要特征,也是體育新聞攝影的必然要求。具有動感美的體育新聞圖片能夠化瞬間為永恒,滿足讀者的閱讀和觀賞需要,帶來巨大的審美愉悅。體育新聞圖片的動感美可以通過凝固動態(tài)和虛實結合的方法獲得。
【關鍵詞】體育報道 新聞圖片 動感美
美國《讀報研究》指出:在男性讀者中,每次讀報平均讀完報紙上一則報道的,只占13%;而在女性讀者中則只占11%。但同樣一份報紙,三倍以上的男性讀者和四倍以上的女性讀者看過一欄的照片。顯然,讀者看照片的興趣比看純粹的文字報道要大得多。而這一點在體育新聞報道中表現(xiàn)得猶為明顯。
隨著視覺文化時代的到來,新聞攝影圖片已成為平面媒體和網(wǎng)絡新聞傳播的主要方式。在新的媒介環(huán)境下,媒體競爭的加劇使新聞圖片日益成為平面媒體的主要法寶。不僅如此,電視媒體也開始借助新聞攝影圖片彌補新聞現(xiàn)場動態(tài)圖像的不足。因此,各平面媒體對照片的要求無論在數(shù)量上還是質(zhì)量上都大大提高。
據(jù)美國加州一著名調(diào)查機構的抽樣調(diào)查顯示,在閱讀體育新聞的受眾中,人們對當天刊發(fā)的體育新聞圖片的關心程度與對比賽結果的關心程度相差無幾。以上諸原因使得體育新聞圖片在整個體育新聞報道中占有極重要的作用,成為體育新聞報道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較之其他題材的新聞攝影圖片,體育新聞攝影除了具有生動的形象性、信息的直觀性、強烈的現(xiàn)場可證性等共性之外,還具有體育新聞圖片獨特的個性,那就是動感美。
一、何謂體育新聞圖片動感美
攝影是平面藝術,也是瞬間藝術,因而攝影圖片上的被攝主體不可能是活動的,但是人們在欣賞有些攝影作品時卻會產(chǎn)生被攝主體在運動的感覺,甚至能夠從畫面中感覺到主體運動的速度,這種感覺就是攝影界常說的動感。而所謂的動感美,則是指動感圖片在讀者和觀眾欣賞時帶給他們的審美愉悅。
體育是人類自身的運動,運動員在發(fā)揮技術、技巧過程中處于激烈的運動狀態(tài),可以說,體育運動是一種力與美的展現(xiàn),而這種力與美又恰恰通過運動的方式展現(xiàn)出來。從學校運動會到奧林匹克運動會,體育比賽由一連串的動作組成,體育新聞攝影就是要捕捉這些場合的運動精神和動態(tài)效果。因此,在體育新聞攝影中,恰當運用動靜虛實等動態(tài)表現(xiàn),能提高圖片的表現(xiàn)力,使體育新聞圖片在傳播新聞信息的同時給讀者帶來美的享受。而動感美就成為體育新聞圖片最重要的審美因素,也成為體育新聞圖片的獨特個性。
二、體育新聞圖片動感美的價值
從十九世紀末奧林匹亞山上的圣火被第一次點燃開始,體育競技和觀看體育競技便成了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大部分體育活動發(fā)生的速度都很快,無論是優(yōu)美的動作還是激烈的拼搶場面都是一晃而過,無法細細欣賞慢慢體會。電視新聞雖然可以記錄整個過程,但卻無法滿足人們長時間欣賞某一精彩瞬間的需求,體育攝影圖片恰恰彌補了這一點。具有強烈動感美的體育新聞照片不僅能夠化瞬間為永恒,滿足讀者的閱讀和觀賞需要,給讀者帶來巨大的審美愉悅,而且拓展了人類的視覺體驗。幾萬分之一秒的高速閃光、幾十分鐘的長時間曝光帶來的動感畫面讓人有全新的審美愉悅。這也正是體育新聞圖片動感美的價值所在??梢哉f,體育新聞攝影的靈魂就是拍攝具有動感美的體育新聞圖片。
三、體育新聞圖片動感美的獲得
對于創(chuàng)作者而言,動感美的獲得有多種方式,歸納起來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將劇烈動態(tài)凝固住,讓人從靜止的畫面中體會動作的驚險與激烈;另一種則是利用慢速快門、追隨攝影、變焦攝影等攝影技術使畫面產(chǎn)生虛實結合的效果,讓讀者在觀看時產(chǎn)生身臨其境的感覺。
1、以高速快門凝固動態(tài)瞬間
在競技體育比賽中,運動員每時每刻都處于運動過程中,因而凝固動態(tài)瞬間并不難,難的是凝固下來的動態(tài)瞬間要有美感,因而創(chuàng)作者要按照一定的審美觀念,對體育比賽發(fā)生的一切進行選擇、概括和提煉,獲得具有動感美的照片。以2000年中國新聞獎體育類新聞圖片一等獎為例。這張圖片反映的是我國著名體操運動員劉璇在比賽時的情形。圖片中劉璇占據(jù)了大部分空間,臉上洋溢著自信,整個身體騰空而起,幾乎與地面平行,雙臂與雙腿同時后張,整個身體就像一張拉滿了弦的弓。整張圖片把一個轉(zhuǎn)瞬即逝的運動瞬間凝固了下來,具有極強的動感美。同樣的,澳大利亞全體育圖片社亞當·普雷迪拍攝的《悉尼克羅納海濱夏季綜合運動會蛙泳比賽》以高速快門捕捉到了游泳運動員菲爾·羅格斯在悉尼奧運會50米蛙泳比賽中的一個精彩鏡頭。讀者可以不知道這幅新聞圖片是誰拍的,也可以不知道這幅圖片上的運動員是誰,但是可以感受到畫面主體全速向前的沖力。高速快門凝固了被撥動的帶著漣漪的水面和被運動員激起的晶瑩剔透的水珠,最有趣的是運動員頭頂上的狀如觸須的兩串水珠,顯然是運動員躍出水面換氣時帶出并隨慣性向上飛揚而成的,卻仿佛運動員頭頂上生出觸角一般,在強化畫面動感的同時增添了一絲輕松幽默。
凝固動態(tài)的拍攝技術相對簡單,只須采用較高的快門速度即可獲得,特別是攝影器材和設備越來越先進,技術上基本沒有太大的難度。然而選擇凝固哪一個動態(tài)瞬間對于現(xiàn)場攝影記者而言依舊是一個考驗。有人認為一些成功的新聞攝影圖片是“偶然碰上的”,其實這種偶然是攝影記者長期知識積累和臨場觀察、臨場經(jīng)驗積累的必然反映,所謂“長期積累,偶然得之”正是這個道理。作為一名攝影記者,必須熟悉所要拍攝的體育項目并且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要熟悉有關的體育比賽規(guī)則、運動規(guī)律和特點,善于選擇最佳瞬間。德國美學家萊莘認為,用靜止來表現(xiàn)運動應該選取高潮前的一瞬間,因為這一瞬間能夠最有力、最集中地顯示運動過程及內(nèi)容,能夠最大限度調(diào)動人的想象力,因此被稱做“黃金點”。因此,攝影記者要擅于發(fā)現(xiàn)和捕捉黃金點,除了具備扎實的攝影基本功外,還要知道何時會出現(xiàn)“黃金點”,這樣才有可能凝固具有動感美的動態(tài)瞬間。
2、以低速快門形成虛實結合
虛實結合主要是模擬觀眾現(xiàn)場觀看體育比賽時的主觀感受,拍攝時利用慢速快門、追隨攝影、變焦攝影等攝影技術使畫面產(chǎn)生虛實結合的效果,讓讀者在觀看畫面時產(chǎn)生身臨其境的感覺。慢速快門技法主要采用比拍攝主體運動速度慢的快門進行拍攝,運動主體在畫面上產(chǎn)生模糊的影像。
較之以高速快門凝固動態(tài)瞬間,采用追隨技法形成虛實結合的畫面不太容易。但對于體育新聞攝影記者而言卻是一種基本功,需要不斷的實踐才能熟練操作,拍出成功的虛實結合的體育新聞圖片。追隨拍攝首先要選擇恰當?shù)目扉T速度,速度不宜太快,應慢于運動主體的運動速度;其次要會選擇背景,追隨攝影一般要避免大片的黑色與白色,彩色背景最好與拍攝主體的色采反差較大;同時還要注意光線的運用,要避免正面光,盡量選擇逆光和側逆光拍攝。追隨的方向可以根據(jù)運動主體進行多種變換,可以橫向追隨,也可以縱向追隨,可以斜線追隨,也可以旋轉(zhuǎn)追隨。美國記者比爾·弗里克斯和大衛(wèi)·卡洛拍攝的《瓊斯奪冠》就采用了橫向追隨的技法。攝影記者在通過攝影圖片報道瓊斯以較大優(yōu)勢奪冠這一新聞事實時,通過橫向追隨的技法,把看臺上的景物和觀眾化作一條條彩色的橫線,不僅突出了瓊斯而且強化了動感,增添了畫面的感染力,進一步強化了體育新聞圖片的表現(xiàn)力和視覺沖擊力。無獨有偶,2001年中國新聞年賽銀獎《萬馬爭雄》的成功同樣歸之于對動感的表現(xiàn)?!度f馬爭雄》拍攝者對追隨技法的靈巧運用非常到位,畫面上疾馳的駿馬和全神貫注的騎手神態(tài)各異,有的騎手昂首揚鞭,馬兒四蹄騰空;有的騎手彎腰弓背,馬兒奮蹄如飛。運動的主體在追隨中得以凝固,背景則被拉成色彩斑斕的線條和色塊,更加符合人們的視覺心理;運動的主體仿佛要躍出兩維的畫面,讓人如臨其境,感受到現(xiàn)場白熱化的競爭氣氛。
變焦拍攝在快門和背景的選擇上與追隨拍攝有相似之處,但運動主體在畫面安排上有所不同。追隨技法對于運動主體的安排相對自由,而變焦拍攝時,運動主體最好位于畫面的正中,這樣拍攝出來的畫面有一種爆炸的效果,同樣可以達到強化動感和突出主體的雙重作用。
虛實結合技法說起來容易,但要運用得恰到好處、得心應手,還有賴于攝影記者的熟練掌握。這也意味著對一名攝影記者而言,優(yōu)秀的構想和嫻熟的技巧缺一不可。同樣的,對于攝影記者而言,在什么樣的拍攝位置采用什么樣的虛實結合技法不僅需要非常扎實的基本功,也需要熟悉運動項目和運動員,這才有可能在運動現(xiàn)場做出最佳判斷,拍攝出具有動感美的體育新聞攝影照片。
結語
綜上所述,動感美是體育新聞圖片的重要特征,也是體育新聞攝影的必然要求。具有動感美的體育新聞照片能夠化瞬間為永恒,滿足讀者的閱讀和觀賞需要,給讀者帶來巨大的審美愉悅。
體育新聞圖片的動感美可以通過以高速快門凝固動態(tài)瞬間和以低速快門形成虛實結合的方法來獲得。這兩種方法都要求攝影記者具有扎實的攝影技術和豐富的實踐經(jīng)驗,隨著攝影器材和設備的日益先進,視點和技法創(chuàng)新將成為體育新聞攝影記者面臨的新挑戰(zhàn)。
參考文獻
①高潔,《讓體育新聞圖片更美些》,《軍事記者》,2006(6)
②劉兵,《體育新聞攝影的特點及課程結構》,《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0(5)
?、坳愇南澹骸稊z影秘決》,上??茖W技術文獻出版社,1992(12)
?。ㄗ髡撸簭偷┐髮W新聞學院博士研究生、上海體育學院新聞系副教授)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