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練習是對所學知識的鞏固階段,不僅要考慮到練習的“質(zhì)”,而且要考慮練習的“量”?!百|(zhì)”就是本質(zhì),即練習需要體現(xiàn)出所學的數(shù)學概念、定理、公式等重點,“量”就是數(shù)量,“質(zhì)”與“量”二者是相輔相成的。如果一味追求練習的“質(zhì)”,而沒有一定的“量”,就達不到牢固掌握和熟練運用的目的;反之,如果一味增加練習的“量”,而不追求“質(zhì)”,光搞“題海戰(zhàn)術(shù)”,就必然會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同時還會抑制學生的智力開發(fā)和能力培養(yǎng)。那么怎樣做到“質(zhì)”與“量”的和諧統(tǒng)一呢?我認為,教學時要根據(jù)教學大綱、教材內(nèi)容,從學生實際出發(fā),精心選擇習題和安排練習數(shù)量、練習次數(shù),使練習真正起到既能鞏固所學知識,又能培養(yǎng)思維能力的目的。
如教學“長方體、圓柱、圓錐的體積”的練習課時,我設(shè)計如下幾個層次的練習,以幫助學生鞏固深化所學知識。
第一層次:
出示模具:
1)請學生說出它們的體積計算公式。
2)說出計算這三個體積各要哪幾個條件。請一名同學補上相關(guān)的條件,全班同學列式(不計算)。
3)如果這三個立體圖形等底等高,誰和誰可同用一個體積公式。
那么圓柱的體積是圓錐體積的?搖 ?搖倍,比它多?搖 ?搖倍。圓錐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搖 ?搖,比它少?搖 ?搖。
通過這一層次的練習,學生復習了體積的計算方法及計算體積所需要的條件。同時也復習了在等底等高的條件下,長方體、圓柱,以及圓錐體積間的關(guān)系。
第二層次:
1)把一個棱長為10厘米的正方體,削成一個最大的圓柱,削成的這個圓柱體的體積是多少?正方體的體積與削成的圓柱體的體積比是多少?
2)如果把這個正方體削成一個最大的圓錐體,那正方體的體積與削成的圓錐的體積比是多少?
學生通過上述兩題的練習得出正方體的體積與削成最大圓柱比是4∶π,與削成的最大圓錐的體積比是12∶π,從而感悟到因為高一定,所以它們的體積比與底面積之比成正比例,也就是正方形只要畫一個最大的圓,正方形與圓面積的比為4∶π,所以正方形與圓柱體積之比是4∶π,因為圓錐的體積要“×”,所以正方體與圓柱體的體積比為“4∶π”,即“12∶π”。
通過這一層次的練習,既復習了體積的計算方法,又對正方體如何削成一個最大的圓柱和圓錐進行了知識的疏通,同時也復習了平面圖形,以及比例的有關(guān)知識點。
第三層次:
一個長方體木材長是6分米,寬是5分米,高是4分米?,F(xiàn)把它加工成一個體積最大的圓柱體,求圓柱體的體積。
這時學生就不能用前面所總結(jié)的規(guī)律來做這題,而要進行分析、比較。
長方體三個不等的面都可以做圓柱的底面。
相對應的體積分別為:2.5×2.5×π×4,2×2×π×5,2×2×π×6。
通過比較得出體積最大為:2.5×2.5×π×4。
通過這一層次的練習,培養(yǎng)了學生全面、多角度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第四層次:
把一個圓柱沿底面直徑垂直地切開,等分成若干等份,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體,所拼成的近似長方體與圓柱的體積怎樣?表面積增加了還是減少了?是哪里?
教師拿出模型操作,再畫出主體圖形。
學生清晰地看到所拼成的這個近似長方體的高就是圓柱的高。拼成的近似長方體的長就是圓周長的一半。拼成的近似長方體的寬就是圓的半徑。
所以近似長方體的體積=?r?h=πrh,所以體積不變,表面積增加了兩個左右面。
通過這一層次的練習,幫助學生回憶圓柱體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同時也讓學生進一步加深了對圓柱體與長方體的聯(lián)系的理解。
以上四個層次先從長方體、圓柱、圓錐體積計算方法的復習入手,再圍繞正方體→圓柱→圓錐,再逆向圓柱→長方體,幫助學生構(gòu)建一個較為完整的知識體系,梳理這部分的知識點。不但考慮到了“質(zhì)量”,而且考慮到了“數(shù)量”,從易到難,從單一到綜合,從順向到逆向,題型多變,形式多樣,注重及時反饋。這樣的練習不僅有利于學生掌握基礎(chǔ)知識和基本技能,還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更有利于提高學生綜合解題的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