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的舊中國,風(fēng)雨如磐,驚雷滾滾。
辛亥革命時期,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那一代仁人志士具有強烈的時代緊迫感與歷史使命感。1911年10月10日革命黨人領(lǐng)導(dǎo)的武昌起義終于一舉成功。貌似強大的清王朝迅速土崩瓦解。
辛亥年前后,北京附近的灤州起義、通州起義所采取的革命行動,旨在配合南方的革命形勢,威脅著北京封建王朝中心的根基。在北京的革命黨人組織了一系列的暗殺和起義暴動,直搗清政府的心臟。革命先烈的流血犧牲,為北京又譜寫了一部可歌可泣的革命史。
吳樾刺殺五大臣
吳樾家境清貧,年歲稍長后,進入保定高等師范學(xué)堂讀書。后來傳播反清革命思想,與革命志士交往,走上革命道路。
1905年7月16日,清廷宣布立憲新政重要措施,派輔國公載澤、兵部侍郎徐世昌、戶部侍郎戴鴻慈、湖南巡撫端方、商部右丞紹英五大臣出國考察憲政。
革命黨人認為,清廷行此事是欺騙民意。吳樾“絕不甘為拜服異種非驢非馬的立憲國民”,組織了“北方暗殺團”,于是寫下絕命書,潛入北京,欲暗殺五大臣。
9月24日一早,吳樾懷揣炸彈來到北京正陽門火車站。他扮成官員隨從,混在人群中進入車站,準備實施刺殺行動。他進入五大臣所在的包廂,借火車開動之際引爆身上的炸藥,五大臣中的紹英傷了右股,端方、戴鴻慈受了輕傷,親貴大臣載澤在慌亂躲藏中擦破了頭皮。吳樾當場犧牲。刺殺事件之后,京師全城戒嚴,五大臣逃回府邸,慈禧也惶惶不安,一度躲進地下密窖。
吳樾這次英雄壯舉產(chǎn)生了極其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刺殺事件大振志士之氣,聲聞全國。吳樾以一死喚醒千萬人的理想很快得以實現(xiàn)。接下來的幾年,各地針對清政府的暗殺活動和武裝起義不斷涌現(xiàn)。
刺殺攝政王
汪精衛(wèi)早年與許多革命人士一樣,痛感于“國勢日?!钡默F(xiàn)實,參與創(chuàng)建了孫中山領(lǐng)導(dǎo)的中國同盟會,成為理論宣傳家。1909年他看到革命總遭失敗,并擔心清政府立憲成功后還是滿人掌權(quán),遂產(chǎn)生了到北京暗殺掌握實權(quán)的攝政王的想法。
入京后,他與黃復(fù)生在北京以開設(shè)照相館作幌子。他們買通宮中的一個太監(jiān),在秘密偵查攝政王載灃的行蹤后,于1910年4月2日深夜,黃復(fù)生、喻培倫在攝政王上朝進宮的必經(jīng)之路地安門外鴉兒胡同附近,什剎海的銀錠橋下埋設(shè)炸彈。不料,汪精衛(wèi)與那太監(jiān)密商時,被另一太監(jiān)聽到,到攝政王府告發(fā)。清兵直撲汪精衛(wèi)的照相館,將汪精衛(wèi)、黃復(fù)生逮捕。
當時,清朝政府也不想讓汪、黃的行動激起更大的革命風(fēng)暴,被革命黨人用以凝聚民心。于是,載灃最終對汪精衛(wèi)給予政治犯的優(yōu)待。
刺殺行動雖無果而終,但是它令敵人膽喪,鼓起了同志意氣。
中央革命
1910年,一些革命黨人想在北京這一滿漢親貴棲息之地,通過搞“中央革命”,陸續(xù)來到北京。他們利用不同職業(yè)作掩護,從事暗殺活動。1911年春,田桐、竟定成等人在北京創(chuàng)辦《國風(fēng)日報》和《國光日報》,并利用報社作為革命黨人的秘密聯(lián)絡(luò)據(jù)點。在此,他們組織成立了同盟會北京分會,并多次籌劃各種革命行動,但都沒成行。
從歷史看來,革命黨人在北京的暗殺行為,促進了革命形勢的發(fā)展。同樣,武昌起義前后,北京周圍的幾次武裝暴動對整個革命運動都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灤州起義
在日本加入興中會的第六鎮(zhèn)統(tǒng)制吳祿貞、傾向革命的第二十鎮(zhèn)統(tǒng)治張紹曾以及同盟會會員第二混成協(xié)統(tǒng)領(lǐng)藍天蔚,時稱“士官三杰”。
1911年,清新軍決定在直隸進行演習(xí)。“士官三杰”決定在演習(xí)之時,以實彈攻擊西軍,組成“燕晉聯(lián)軍”,欲掃清禁衛(wèi)軍后整軍入京,直取首都。并密約武漢同時舉兵,使清廷首尾難顧。同年10月10日,武昌首義成功,成立了湖北軍政府。清廷上下驚慌失措,并調(diào)集各部南下武漢鎮(zhèn)壓起義。東路軍成功截留運往南方前線的軍火后實施“兵諫”。不久,吳祿貞被袁世凱殺害,張紹曾被調(diào)離。
但是,二十鎮(zhèn)中之革命黨人王金銘、施從云、馮玉祥等軍官受同盟會指示,為了響應(yīng)和配合武昌等地的革命,同年12月31日,發(fā)動了著名的反清灤州起義。第二年1月3日,建立了“中華民國北方軍政府”,宣布“本政府設(shè)于北京,暫時設(shè)在灤州”。隨后,起義軍乘火車西進直搗朝廷,到達雷莊時遭到袁世凱的重兵鎮(zhèn)壓。施從云、王金銘等大批起義軍被殺。革命起義失敗。
通州起義
早在灤州起義之前,北方革命協(xié)會和以通州張家灣王治增為首的一批革命志士由于不滿清政府統(tǒng)治,早就秘密在通州、寧河、豐潤一帶串聯(lián)革命志士,成立鐵血會,并與灤州王金銘、施從云等取得聯(lián)系。當他們得知灤州成立軍政府并宣布獨立之后,立即決定與保定等地的革命志士聯(lián)合響應(yīng),共圖大事,并定于l912年1月18日起義。起義指揮部就設(shè)在張家灣王治增家中。
起義軍計劃分三路進攻北京,一路由300人組成敢死隊向朝陽門進發(fā);二路起義部隊直取永定門;三路進攻西直門;進入城內(nèi)會師后再進攻紫禁城。
l月15日,起義計劃還沒有實施就被清軍得知,王治增、蔡德辰、王丕承、張雅堂等七名革命黨人被捕遇害了。
這兩次離朝廷近在咫尺的武裝起義,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對整個革命運動起到了推動和促成的作用。起義雖然都失敗了,“但因灤州迫近京津,大大動搖了清朝軍心,卻大長了革命軍士氣”。“辛亥光復(fù),發(fā)軔于武昌,而灤州一役實促其成”。起義之后,使清廷深知其大勢已去,恐懼日深,終于在一個月之后土崩瓦解,結(jié)束了清朝200多年的封建統(tǒng)治。
民國成立以后,北京人民盼望共和的來臨。面對灤州和通州兩次起義的失敗,革命黨人在北京采取了更為激烈的行動來對付垂死掙扎的清王朝。革命黨人認為,袁世凱是為人無信陰險,是真正走向共和的最大障礙,必須早日鏟除。滿人良弼是宗社黨的核心人物。他堅決反對清帝退位,是頑固守舊的人,成了革命黨的死對頭。京津同盟會決定同樣要除掉良弼。
刺殺袁世凱
袁世凱的府邸在東單牌樓北邊的一座西式洋樓里,他每次上朝總是坐著雙轅馬車經(jīng)過東華門丁字街拐角處。潛伏在北京城內(nèi)的同盟會會員張先培、黃之萌、楊禹昌等人策劃投擲炸彈狙擊袁世凱。他們分成四組在金魚胡同街口的酒館樓上埋伏著。第一組隱匿在三義茶葉店樓上;第二組在詳宜坊酒樓偽裝飲酒;第三組在東安市場前徘徊;第四組乘馬車,往返在東華門、王府井大街之間。各組準備在預(yù)定地點同時向袁世凱投炸彈。
1912年1月16日,等到袁世凱的馬車正好在樓下經(jīng)過的時候,革命黨人從樓上投下炸彈。炸彈爆炸,袁世凱雖然沒被炸傷,但是衛(wèi)隊長被炸死,官員們被嚇破了膽。大批軍警趕到出事地點,當場捕獲了十余名革命黨人。張先培、黃之萌、楊禹昌遭軍法處嚴刑拷問,為保護同志,英勇不屈,終被殺害。
刺殺良弼
畢業(yè)于成都武備學(xué)堂的彭家珍,后赴日本考察軍事,漸萌革命之志。京津同盟會派彭家珍秘密入京刺殺良弼。
1912年 1月26日晚,彭家珍化裝成清軍軍官,炸彈藏在外套里,腰間插手槍,乘馬車直奔西四牌樓附近的大紅羅廠良弼住宅,正遇良弼外出歸來。彭家珍便將事先準備好的崇恭名片送上時,連續(xù)扔出兩顆炸彈,巨聲如驚雷破柱,臺階被炸裂,彭頭部被彈片擊中,當場犧牲。良弼左腿肉飛骨斷,血流遍體,幾天后因傷重不治而死。
革命黨人在北京刺殺袁世凱和良弼的行動后,對頑固派起到了極大的震懾作用,在京滿族權(quán)貴惶恐不安,聞風(fēng)喪膽,紛紛逃離北京,宗社黨頓時土崩瓦解,促使清廷迅速退位。就在彭家珍烈士犧牲后的第17天,1912年2月12日清帝發(fā)布退位詔書,結(jié)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實現(xiàn)了民主共和。
辛亥革命后,在北京傳承辛亥革命時期留下的寶貴遺產(chǎn)具有獨特的作用。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北京在弘揚孫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方面具有特殊的地位。
北京人民的紀念
1.萬牲園為刺殺良弼和袁世凱的“彭、楊、黃、張”四烈士建立墓地。1912年8月,彭家珍、楊禹昌、黃芝萌、張先培四位烈士在西郊農(nóng)事試驗場,俗稱萬牲園(今動物園)的薈芳軒南側(cè),用艾葉青石修建墓地。楊、黃、張三烈士原葬北京北面荒郊,墓地建成后將遷入。孫中山先生親自參加了遷葬儀式,向為辛亥革命獻身的四烈士表示哀悼。墓正中立約8米高的紀念碑,碑身為白色花崗巖。底座、碑座為臥式矩形青石。碑上鐫刻“彭、楊、黃、張四烈士墓”。底座的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各有七級臺階通向紀念碑。四烈士的棺柩分別安葬于四面的石冢下,每座墓前均有碑文,記錄烈士事跡,并有中國國民黨黨徽裝飾。在墓地建成之前,彭家珍的遺體已由其親屬運回原籍安葬,墓地建成后入葬的是他的衣冠。
1929年,北平市政府令工務(wù)局為彭家珍烈士修墓、建堂、鑄像,曾選址北海萬佛樓改建彭家珍烈士紀念堂。1935年,北平市工務(wù)局撥款重修彭楊黃張四烈士墓和碑。
1990年8月市園林局在四烈士墓遺址處建立了“四烈士墓紀念遺址”石碑,當時的紀念碑現(xiàn)藏于北京石刻藝術(shù)博物館。
2.中央公園為王金銘、施從云烈士建銅像。1924年10月,參加過當年灤州起義的官兵為追崇革命先烈,由馮玉祥發(fā)起,鹿鐘麟主辦,為灤州起義首領(lǐng)、辛亥革命烈士、大都督王金銘,總司令施從云塑鑄了兩尊全身戎裝銅像,分別安放在北平中央公園社稷壇拜殿(今北京中山堂)南之東、西兩側(cè)前松柏叢中,一東一西相對而立。東側(cè),面向西左手扶刀,右手叉腰者為施從云;西側(cè),面東左手持望遠鏡,右手握鏡帶者為王金銘。銅像基石上嵌有鐫刻灤州起義始末及諸烈士殉難經(jīng)過。1926年4月,直奉軍閥重新勾結(jié),國民軍撤出北京,當年殺害王、施二烈士的王懷慶調(diào)任京畿衛(wèi)戍司令,在中央公園見王、施銅像巍然屹立,遂唆使警察立即拆除。執(zhí)行這一任務(wù)的警察為正義所感,暗將銅像完整地埋于北壇門外東側(cè)柏樹林地下,所?;皣鷻谑?,放置后河柏林中,用作游人休息的桌、凳。1928年北伐軍進入北京后,馮玉祥等又令將銅像挖出,復(fù)立于中央公園內(nèi)“公理戰(zhàn)勝坊”以北迎面處,兩像面南并立,王金銘像在左,施從云像在右,在銅像基石上鐫刻著由馮玉祥敬述、何其鞏敬書的烈士事略銘文。復(fù)立銅像費用,由北平市財政局撥款,工務(wù)局組織施工。1945年春,侵華日軍搜集銅鐵制品時,將二烈士銅像拆走,后在銅像基座上設(shè)置太湖石。1946年1月公園曾派人去天津?qū)ふ遥瑳]有下落。
3.白塔山修建辛亥革命灤州起義先烈紀念園。1936年,在灤州起義劫后余生的馮玉祥將軍,為紀念辛亥革命灤州起義殉難的烈士,準備在位于北京市海淀區(qū)頤和園西以北15公里的溫泉鎮(zhèn)顯龍山(俗稱白塔山)上,建立辛亥革命灤州起義先烈紀念園。10月,北平市政府發(fā)布了關(guān)于組織辛亥灤州起義紀念園建設(shè)籌備會準備案的訓(xùn)令。
該紀念園于11月建成。園區(qū)內(nèi)青松翠柏環(huán)抱,紀念園坐北朝南,上下分為3層。第一層是
DrdybfEuJ5TydIQX3aqGUXxEqdg17V364AIw+SYyEwk=大門和紀念碑。大門由花崗石雕飾,上面鐫刻著馮玉祥將軍題寫的楹聯(lián)。正面是:“此日園林簇錦繡,當年勇烈動山川?!北趁媸牵骸俺咚呱接懒粞E,一花一木想見英風(fēng)。”橫批是:“努力革命”。進入大門后是一座石碑,碑上是由馮玉祥用隸書刻著的14個大字:“辛亥革命灤州起義諸先烈紀念碑”。繞過石碑,沿著青松掩映的石板小路向山上走,半途中有一塊平臺,上面有座3米多高的六方形體漢白玉衣冠冢,這是紀念園的第二層。衣冠冢刻寫著烈士姓名和追贈的將軍職銜。背面是有關(guān)起義經(jīng)過的銘文,寫得慷慨激烈,動人心魄。在衣冠冢后面,有一塊5米多高陡峭的石壁。石壁上有馮玉祥將軍書寫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那一段名句。每個字約有一尺見方,甚為壯觀。紀念園最上面,就是山頂上的紀念塔。塔由花崗巖砌成。塔身六面,每面都鑲嵌漢白玉石,上面刻有馮玉祥、于右任、鄒魯?shù)热说念}詞。紀念塔八角七層,磚石結(jié)構(gòu),塔身高約10米,上有銅頂。塔基石臺前后有馮玉祥手書隸體題字“精神不死”“浩氣長存”八個大字,從山下兩三里外的地方,這幾個醒目大字也看得清清楚楚。紀念園內(nèi)還有趙登禹、張自忠等人題字及優(yōu)恤殉難先烈的詳情碑刻。
這座灤州起義先烈紀念園,曾很長時間沒有受到應(yīng)有的重視,故無人看管。直到1981年,為了紀念辛亥革命70周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撥款14萬元,對這座紀念園進行了修整。1984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又決定把這座紀念園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并樹立了標志。現(xiàn)在這座紀念園所有被毀部分已全部修復(fù),塔上的銅頂已復(fù)原位。
現(xiàn)在這座紀念園成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對外開放,每天都有人前來憑吊先烈。
北京這座歷史文化名城,與辛亥革命有著十分密切的聯(lián)系。它記錄著當時發(fā)生在北京及其周邊的重要歷史事件和歷史上的英雄人物。通過紀念辛亥革命百年,對那些在京為推翻帝制的革命黨人以及各界人士的革命活動進行追憶,我們將會更形象地認識辛亥革命對北京的影響。從中感受到北京在辛亥革命時期所處的重要歷史地位和作用。
?。ū疚淖髡呦当本┦姓f(xié)中山堂管理服務(wù)辦公室副主任)
?。ň庉??王文娜)
?wangwenna@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