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城市畫報》的專題策劃與傳播模式

2011-12-29 00:00:00姒琪瑩
新聞愛好者 2011年8期


  摘要:《城市畫報》以“新生活的引領者”作為自己的辦刊定位,本文旨在通過分析《城市畫報》的專題策劃思路和編輯寫作風格,并依據(jù)丹尼斯·麥奎爾提出的傳播關系模式理論探究該刊物與受眾之間的傳播關系模式。
  關鍵詞:城市畫報策劃思路傳播關系模式
  
  《城市畫報》的定位演變及雜志概況
  《城市畫報》的前身是1958年創(chuàng)刊的《廣東畫報》。1999年改版之前,《廣東畫報》主要定位為對外宣傳廣東,但長期陷于虧損的局面,為扭轉這種局面,該刊于1999年10月進行改版,并更名為《城市畫報》。此后,《城市畫報》在辦刊過程中不斷調(diào)整定位。
  改版初期,《城市畫報》提出的辦刊口號為“帶給你一個全資訊的廣州”;2000年4月,該刊將自身定位調(diào)整為“新生活的傳播者”;2003年1月,《城市畫報》再次進行定位調(diào)整,稱自己為“新生活的引領者”。至此,《城市畫報》的定位逐漸清晰并趨于穩(wěn)定。它的受眾“生活在全國大中城市,年齡在25~35歲之間,以白領及專業(yè)人士為主……他們的政治信仰不一定清晰,關心自我的生存狀態(tài),對生活的理解比較個人化,注重享受、注重生活質(zhì)量,是新生活主義者”①。
  從目前《城市畫報》的內(nèi)容來看,它確實多涉及“生活”,很少涉及“政治”。而所謂“新生活”主要偏重于生活方式、文化和藝術。該刊的內(nèi)容多圍繞“城市”展開,涉及城市文化、城市趣事、城市景觀以及個人對城市生活的感知。它通過圖片和文字一起完成了對城市生活的訴說、城市文化的表達。
  《城市畫報》的城市專題策劃
  《城市畫報》的“城市觀”:城市是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城市畫報》的城市觀是立體的。城市在它眼中有如熱帶雨林一樣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有街巷里弄、林立高樓,有公園和圖書館,有池塘、湖泊和海岸線,有音樂、繪畫、潮流,更有生長奮斗在城市的城市人。
  《城市畫報》的內(nèi)容策劃便是沿此條思路出發(fā)。其策劃思維集中體現(xiàn)為每一期的封面專題,封面專題和常規(guī)欄目共同構成《城市畫報》的獨特風格。
  城市·生活·文藝——由城市觀生發(fā)的專題策劃主題分類。根據(jù)其城市觀,《城市畫報》在封面專題策劃方面形成了三個比較成熟的主題,即城市、文藝、生活。此處“城市”并非抽象的城市概念,而是一個個具體的城市,如北京、上海、杭州、長沙、成都等。而“文藝”則涉及音樂(人)、設計(者)等。至于“生活”,正如生活本身的紛繁復雜,也涵蓋了廣泛的內(nèi)容,但是主要著眼于城市生活方式和生活觀念。本文對2008年10月至2009年8月的20期封面專題進行了統(tǒng)計,基本可以劃歸“城市”、“生活”和“文藝”三個主題,見表一。
  三大主題的再細分之城市?!拔业呐_北”、“南京深處 最閑好的城市”、“長沙 幸福與分裂”、“杭州四月天”、“澳門潛行”、“成都 這么快,那么慢”都是對具體城市的把握。由于雜志篇幅的有限性和城市的復雜性,雜志會為每一期特輯中的城市冠以特別的形容詞。比如,“杭州四月天”,冬夏秋三季的杭州當然也別有風味,但是四月春天的杭州草沒馬蹄、茶香四溢,也是一年中西湖邊色彩最明媚、最絢爛的時節(jié),于是《城市畫報》“就派了上海的同事去探訪‘杭州四月天’”②。《城市畫報》筆下的城市,通過精準的形容詞和修飾語給讀者一個鮮明的印象,而不是流于流水賬式的尋常記錄。
  而“上海最隱最隱的弄堂田子坊速寫”則不是對整個城市的把握,而是對城市中的某些小區(qū)域的敘述,正如《城市畫報》總編在該期刊首語中所說:“大多城市,都有其值得重新發(fā)現(xiàn)和慢慢欣賞的眾多小區(qū)域,而我們的雜志一向致力于此類題材的挖掘推介,從北京的南鑼鼓巷、廣州的小洲村,甚至到臺北的南區(qū),這次又有上海的田子坊。”③
  因此,具體到“城市”這個主題,《城市畫報》依然能從縱深把握,從城市景觀建筑到城市人,具有非常多元的視角。
  三大主題的再細分之生活。《城市畫報》的生活主題又可以分為生活方式和生活細節(jié)兩類。實際上生活細節(jié)也屬于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但是《城市畫報》所關注的“生活方式”是更宏觀意義上的個人的生存理念、生活態(tài)度和精神狀態(tài),而其關注的“生活細節(jié)”是那些可以令生活變得有趣、豐富的小習慣、小興趣、小愛好。比如,“貧窮亦美”、“一個人火車旅行”、“嬉皮異托邦”就屬于前者,而“荒島圖書館2”、“好生活本子學”、“好好整理天天向上”、“愛植物重拾失去的植物氣質(zhì)”就屬于后者。這種區(qū)分使雜志在該主題策劃上形成宏觀和微觀交錯的格局,而生活本身的紛繁復雜也通過這種方式傳達給了讀者。
  三大主題的再細分之文藝。文藝本身涵蓋的繁多的種類使得《城市畫報》在該主題上的再細分無鮮明特點,凡是音樂、繪畫、設計等都可以列入這個主題報道。
  《城市畫報》專題的報道和寫作風格
  和新聞類報紙及雜志不同,《城市畫報》關注城市現(xiàn)狀和變遷,在選題和報道上對時效性的要求不高,此外,作為一本雙周出刊的雜志,版面充足,以上兩點可以使之擺脫金字塔式的傳統(tǒng)報道方式、采用散文化的敘述結構和個性化的敘述語言。
  散文化的敘述結構、個性化的敘述語言。《城市畫報》拋棄傳統(tǒng)新聞寫作倒金字塔式的結構,不重視時間、地點這些因素。它更注重記者個人的所見所聞和體驗,將有關“城市”的種種通過散文化的敘述結構、個性化的敘述語言來表達,形成文學上的審美愉悅感。
  比如2009年第8期(2009年4月28日)的“澳門潛行”專題中記者對“舊西洋墳場”的記述:
  漫步在大三巴身后的小巷里,沒有想到,會在澳門市中心遇到一片墳場。
  ……
  輕步走在墓間小路上,十字架和圣母天使雕塑下那些祥和的照片發(fā)出一股沉靜力量,有的墳墓沒有照片,沒有花朵和經(jīng)文,只深深刻著兩個年月日,兩個數(shù)字之間,是某個人的一生。
  天高地靜,外面正在巨變。舊西洋墳場讓人停下來,久久看著這些生命見證發(fā)怔。④
  訪談或者對談式的人物觀點的真實記錄?!冻鞘挟媹蟆访科诙加邢喈敺至康膱蟮罏槿宋镌L談或對談,這種訪談或對談的記錄方式填補了記者觀察和敘述之外的空缺,使讀者直接接觸到當事人的觀點、經(jīng)歷和體驗。受訪人迥異的個性、知識背景、人生經(jīng)歷和語言表達自然地構成報道的鮮明特色。
  “我的臺北”專題,有一篇方文山和李欣頻的對談,題目是《方文山×李欣頻:臺北很過癮》。方文山和李欣頻以相對隨意、輕松的方式對談,以他們不同的閱歷和知識背景聊了他們在臺北的日常生活、童年經(jīng)歷及對臺北城市風格的理解等等。如下:
  方文山:臺北是政治文化中心,它的生活機能很強。比如我去華納威秀電影城,然后走幾步就可以到新舞臺。對我來講,北京啊臺北啊香港啊,臺北最適合居住,北京路太寬,香港路太窄,臺北剛好,而且人口不多,200多萬,適合長住。
  李欣頻:如果早上去“故宮”,再回市區(qū)用一小時都不到,晚上還可以去陽明山溫泉。也許我先看了兩場電影,然后過馬路去參加個時尚發(fā)布會。一天可能見七八撥人,中間甚至還可以回家換衣服,一天可以做很多事,所以感覺很容易過勞死。北京常塞車,一天做一兩件事時間就沒了。⑤
  《城市畫報》和受眾的“受—傳關系模式”:提供信息并分享規(guī)范
  丹尼斯·麥奎爾提出,可以用三種傳播關系模式來解釋傳者和受者之間的關系,這三種模式分別是傳送模式、表現(xiàn)或儀式模式以及注意模式,而這三種模式,又可以用以下概念來歸納:認知、分享規(guī)范、給予關注。⑥對于這三種模式,麥奎爾認為第一種模式是“一種持續(xù)進行的信號或訊息傳遞過程”,第二種模式“不是在空間上擴散訊息(跨距離),而是在時間上保持社會的穩(wěn)定;不是一種告知信息的活動,而是共同信念的表達”,第三種模式則“只是抓住觀眾的注意力”,即抓住“受眾消磨在媒介上的時間”⑦。
  
  根據(jù)麥奎爾對受—傳關系模式的分析,結合《城市畫報》的策劃編輯思路和報道內(nèi)容,筆者認為它和受眾之間的關系應該包括兩種,即第一種傳送模式和第二種表現(xiàn)或儀式模式。也就是說,這本雜志旨在傳遞訊息的同時實現(xiàn)“意義的傳遞”和觀念的共享,而后者無疑是雜志更為看重的。
  通過前文對《城市畫報》策劃思路和報道內(nèi)容的詳細分析,筆者認為《城市畫報》試圖傳達和分享一種生活理念:
  城市的獨特之處并非那些為世人熟知的建筑、景點、美食,而是隱藏在尋常巷陌中的瓦舍、小店和樸素的城市人。比如,“澳門潛行”專題,記者探訪澳門漁人碼頭、路環(huán)造船廠、舊西洋墳場、“東亞五金”回收廠、青州鐵皮屋舊區(qū)等地,而沒有寫到“澳門的另外一些更為世人矚目的特點”。記者認為“很多東西,藏在澳門閑散的街道里,藏在澳門人樸素的臉龐下,貌似尋常,遠不及入夜后東方拉斯維加斯的燈光璀璨,但,很細致,很持久”。
  城市平凡街道中的生活有一種“大隱隱于市”的自由?!拔业呐_北”專題為介紹臺北南區(qū)的溫州街、師大路、永康街等街道,羅列記述了許多畫廊、酒吧、飯店、巧克力鋪、茶室、咖啡館等,文字簡短,卻處處贊美置身其中的幸福感和“大隱隱于市”的自由感。如:
  “該怎么向你描述這些隔絕了都市煩囂的安靜小店呢?對于我來說,那清淡又甜蜜的味道,就是最美的回憶了。”
  “這里每日都會有想心閑身不閑的報社主編、社會運動家在此小待片刻,對著小窗讓心凈片刻,冶堂成了陶冶心性之所?!雹?br/>  一個具有包容性的城市應該是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共存的城市。不論是“獨立音樂時代”還是“嬉皮異托邦”都充分顯示了《城市畫報》的這一立場。前者撇開大眾流行音樂,后者向遠離傳統(tǒng)世俗生活的嬉皮士生活方式靠攏,凸顯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多元,強調(diào)對非主流文化藝術的包容、理解乃至學習。
  顯然,《城市畫報》不愿止步于訊息的傳遞,而更愿意成為具有說服力的“意見領袖”,向受眾傳達一種生活理念和價值觀,搭建受眾心目中的“理想國度”。
  注 釋:
 ?、倭河穹澹骸稖\談〈城市畫報〉的轉型與調(diào)整》,載《新聞世界》,2009(6)。
 ?、诶顣煟骸洞禾炜鞓贰?,《城市畫報》,2009年4月12日。
 ?、劾顣煟骸督豢椈貞浐蛣?chuàng)意的地方》,《城市畫報》,2009年10月15日。
 ?、堋杜f西洋墳場》,《城市畫報》,2009年4月28日。
  ⑤《臺北很過癮》,《城市畫報》,2008年10月1日。
 ?、蔻叩つ崴埂溈鼱栔?,劉燕南、李穎、楊振榮譯:《受眾分析》,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唷冻鞘挟媹蟆?,2008年10月1日。
 ?。ㄗ髡邌挝唬荷虾=煌ù髮W媒體與設計學院)
  編校:張紅玲

长子县| 沾益县| 贵南县| 台北市| 新乡县| 镇江市| 中西区| 莱芜市| 通江县| 宝清县| 玉树县| 黄浦区| 江北区| 天峻县| 江山市| 黑水县| 柞水县| 五家渠市| 通化县| 界首市| 龙井市| 抚松县| 开鲁县| 深水埗区| 刚察县| 青铜峡市| 瓮安县| 乐昌市| 鄂尔多斯市| 大丰市| 姚安县| 二连浩特市| 建德市| 资源县| 深州市| 天长市| 东兰县| 玉林市| 诏安县| 池州市| 阜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