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來,姚合研究成為一個熱點。除了單篇論文研究外,大陸和臺灣分別有5篇碩博論文對其詩歌做系統(tǒng)研究。臺灣有1989年國立高雄師范大學(xué)簡貴雀的博士論文《姚合詩及其〈極玄集〉研究》、1989年蔡柏盈的碩士論文《姚合詩研究》、1997年東海大學(xué)黃月儷碩士論文《姚合及其詩歌研究》。大陸有2006年吉林大學(xué)周菲菲碩士論文《姚合詩歌論稿》、2009年首都師范大學(xué)胥文慧碩士論文《姚合詩歌研究》,其中周的論文主要論及姚合的生平、仕履,從士風(fēng)、詩風(fēng)角度考察姚合詩歌的主要內(nèi)容,略及姚合詩歌的主張;胥的論文則側(cè)重姚合詩歌的思想內(nèi)容、藝術(shù)特色和其詩歌對后世的影響,兩篇論文互相補充,相得益彰,較全面地對姚合的生平、思想、詩歌內(nèi)容、藝術(shù)特色和對后世的影響做了系統(tǒng)的研究。
與姚合詩歌的宏觀把握和整體研究認(rèn)識相比,姚合的金州(今陜西安康市)之行及其金州詩僅僅是這些碩博論文中一個次要的部分和佐證。周菲菲的論文提及姚合金州的創(chuàng)作:“《武功縣中作》三十首、《閑居遣懷十首》、《題金州西園》九首、《杏溪》十首等組詩,均是思想情感的真實流露,這些詩歌擺脫了應(yīng)答酬唱類作品的做作與矯飾?!雹亳阄幕鄣恼撐奶峒暗慕鹬菰妰H僅是作為論點的例證,如:
其一:馬戴與姚合交往長久,馬戴曾多次參與姚合家的聚會:《集宿姚侍御宅懷永樂宰殷侍御》、《雒中寒夜姚侍御宅懷賈島》、《集宿姚殿中宅期僧無可不至》,姚合有詩《喜馬戴冬夜見過期無可上人不至》,可見二人以詩相會關(guān)系融洽。馬戴在姚合后期不同官職上分別有詩相贈:《山中寄姚合員外》、《酬刑部姚郎中》、《寄金州姚使君員外》,姚合亦有《送馬戴下第客游》、《寄馬戴》等。
其二:從姚合詩《送喻鳧校書歸毗陵》中句“吾亦家吳者,無因到弊廬”看,他應(yīng)與喻鳧是同鄉(xiāng),二人感情也很好,“見君何所似,如熱得清涼”(《喜喻鳧至》)。而喻鳧在送賈島往金州訪姚合詩中也說道:“瀟湘終共去,巫峽羨先尋。幾夕江樓月,玄暉伴靜吟。”(《送賈島往金州謁姚員外》)其中不僅將姚合比作謝眺,而且還用“巫峽”事表達了自己對于姚合的思念,足可見二人關(guān)系極好。②
兩文并沒有對姚合金州之行及其金州詩對金州的意義作深入的探析和論證,實為遺憾。
姚合金州之行的文化意義
在姚合研究中,關(guān)于姚合仕履與姚合具體是什么時間來金州,大陸依舊爭論不休。這大致可以從2009年胥文慧的碩士論文中看出端倪,一致的意見是基本贊同姚合的仕履行蹤:“武功主簿、萬年尉、監(jiān)察御史、分司東都、殿中侍御史、侍御史、戶部員外郎、金州刺史、刑戶二部郎中、杭州刺史、諫議大夫、陜虢觀察史、給事中、秘書監(jiān)等?!雹鄣珜λ唧w任職時間爭論不休。倒是臺灣李建昆的論文對姚合仕履言之鑿鑿:“文宗大和六年(832年)秋,由戶部員外郎授金州刺史。赴任前曾造訪無可,無可有詩酬之。姚合赴任時,方干賦詩送行,馬戴、項斯亦有詩寄贈。姚合則有詩留別。金州即今陜西安康,地通湖湘、巴峽,頗多山水形勝。所以姚合飲酒賦詩,甚為愜意。其《金州書事寄山中舊交》最能表達此時生活與心境……文宗大和八年(834年)二月,雍陶登第還成都省親,賈島、姚合都有詩送行。由此可以看出,姚合在金州刺史任內(nèi),詩友往來,十分頻繁?!雹芫C合雙方意見可知,姚合在文宗大和六年(832年)秋天授金州刺史,至大和八年(834年)年離任,任期兩年多。
短短的兩年多任期,對金州來說,簡直是一次文化盛宴。
其一,這是唐代詩人首次刻意關(guān)注金州山水的開始。在唐代,雖經(jīng)過兩百多年穩(wěn)定的發(fā)展,金州相對于富庶繁華的京城來說依舊封閉落后,此前對金州山水人文景觀做過詩意描寫的為數(shù)不多,可見的有孟浩然的《登安陽城樓》以及張籍、白居易等送行詩中略微提及。真正在金州生活并對金州山水美景、風(fēng)土人物系統(tǒng)做詩意描寫的,自然非姚合莫屬。
其二,是姚合金州之行影響巨大,他的金州之行,引起了當(dāng)時文化人士的普遍關(guān)注和響應(yīng)。很多詩人因為姚合的金州之行,開始關(guān)注金州。其中有詩人作詩送別,甚至有詩人專程來金州拜訪他。
寫詩送行的有:
項斯《贈金州姚合使君》:“為郎名更重,領(lǐng)郡是蹉跎。官壁題詩盡,衙庭看鶴多。城池連草塹,籬落帶椒坡。未覺旗幡貴,閑行觸處過?!雹?br/> 方干《送姚合員外赴金州》:“受詔從華省,開旗發(fā)帝州。野煙新驛曙,殘照古山秋。樹勢連巴沒,江聲入楚流。唯應(yīng)化行后,吟句上閑樓?!雹?br/> 來金州專程拜訪他的詩人有:
無可專程游方到金州,駐錫金州草堂寺。與姚合陪伴游玩金州南園、杏溪、蓮花池等名勝,互相酬唱應(yīng)答,十分融洽。例如《金州冬月陪太守游池》(一作《林下對雪送僧歸草堂寺》):“殘臘雪紛紛,林間起送君??嘁餍绣囊?,投跡向寒云。絕頂晴多去,幽泉凍不聞。唯應(yīng)草堂寺,高枕脫人群?!雹?br/> 賈島專程來金州拜訪姚合,詩人喻鳧寫詩送別《送賈島往金州謁姚員外》:“山光與水色,獨往此中深。溪瀝椒花氣,巖盤漆葉陰。瀟湘終共去,巫峽羨先尋。幾夕江樓月,玄暉伴靜吟?!雹?br/> 方干專程除了送行,還專程來金州,寫下了《路入金州江中作》:“棹尋椒岸縈回去,數(shù)里時逢一兩家。知是從來貢金處,江邊牧豎亦披沙。”詩中有安康沿江曲折縈回的景色,尤為突出的是,記錄了江邊淘沙采金的盛況,甚至那些在江邊的放牛小孩,都在淘沙呢。
其他同時代的詩人也對姚合金州之行表示了特別的關(guān)注,時常寫信寄詩問候,如馬戴《寄金州姚使君員外》,⑨其詩對金州山水充滿了詩意的贊美和謳歌。
從中可見姚合金州之行在當(dāng)時詩人群體中的影響和震動,自然引起了詩人們對金州的特別關(guān)注,他們詩意的發(fā)現(xiàn)和詩意的唱和,無疑對金州山水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撩開了金州山水動人的面目。
姚合的金州詩
姚合的金州詩主要指他在金州當(dāng)刺史時寫的詩歌。那么他在金州作詩有多少首,有沒有他在武功時那么多呢,現(xiàn)在以劉衍的《姚合詩集??肌窞榈妆?,做一系統(tǒng)的分析辯證。
其一,詩歌里帶有明顯“金州”字樣的詩,總共十首,其中有《金州書事寄山中舊交》一首,《金州西園九首》,計十首。
其二,詩歌里沒有“金州”字樣,但從其寫景的具體地可以考證出的詩歌,有十二首。這主要是系列詩《杏溪十首》、《游杏溪蘭若》。據(jù)安康出土墓莂,杏溪⑩為唐時金州一游覽景區(qū),同時無可上人也有詩《過杏溪寺寄姚員外》可證此地在金州,此地,是當(dāng)時民眾每逢佳節(jié)暇日,多來此地游覽玩耍?!兑髨蚍逃紊侥稀?,山南在唐時主要指現(xiàn)在安康一帶。
其三,根據(jù)他與無可、賈島等人在金州唱和應(yīng)答確定?!犊ぶ袝录臒o可上人》、《詠南池嘉蓮》、《郡中對雪》、《郡中西園》、《送鄭尚書赴興元》、《送澄江上人赴興元鄭尚書招》、《喜賈島至》、《喜馬戴冬夜見過期無可上人不至二首》、《喜賈島雨中訪宿》,計十首。其依據(jù)可參見李建昆的論證:“文宗大和七年(833年),無可在金州陪刺史姚合游南池,兩人皆有詩作。其后無可離金州,復(fù)有留別姚合詩。賈島也曾于六月往金州見姚合,喻鳧賦詩送行?!?br/> 其四,部分認(rèn)可,但尚存疑需要考證的詩有:《閑居遣懷十首》、《寄張溪》、《寄賈島》、《寄戶縣尉李廓少府》、《別友人山居》、《乞新茶》、《楊柳枝詞五首》等二十余首。認(rèn)可主要依據(jù)從詩歌所涉及的人物、景物、物產(chǎn)等判斷,理由不足之處在于暫時缺少文字旁證作依托。如《乞新茶》絕不可能寫在武功,因為那里不出產(chǎn)茶葉,也就不會特別重視茶葉的“新舊”,而在茶葉產(chǎn)地,如金州、杭州則飲茶之風(fēng)濃郁,特別重視新茶。故而《乞新茶》只可能寫于這些地方。楊克、李厚之、張會鑒等編撰的《安康歷代詩詞點?!?,已將此詩收錄,可做一部分旁證,部分肯定此詩寫于金州。
這些詩總共有五十多首,尚不包括一些統(tǒng)計不了的。相對于姚合所有的詩歌總數(shù),約占其中的十分之一。從時間比重上看,這段時間是姚合創(chuàng)作的又一個高產(chǎn)期??梢娨辖鹬葜?,對其詩歌創(chuàng)作起著很重要的激勵作用。
姚合金州詩的文化意義
其一,首次向外界介紹了金州的政情、民風(fēng)與地理區(qū)位優(yōu)勢。他的《金州書事寄山中舊交》滿懷欣喜地向京城朋友推介金州。詩由衷地贊嘆:安康是好郡,其理由是百姓淳樸,不狡詐,對于姚合的行政簡樸,“政拙”極為滿意,頗覺心公,一方面官員行政不騷擾驚動百姓,于民休息;一方面是百姓體察政府官員惠政,恪守法紀(jì),兩相和悅,實為好郡。再就是安康此地市場繁榮,可以隨時買酒暢飲;物產(chǎn)不同京城長安,“溉稻長洲白,燒林遠岫紅”;交通便利,四通八達,可以“井邑神州接,帆檣海路通”。由此可見好郡安康確實不同凡響,改變了人們稱安康為四塞之地的錯誤論說,從全新的角度引導(dǎo)人們認(rèn)識安康:民風(fēng)淳樸、物產(chǎn)豐富、交通便利等。
其二,首次對金州山水名勝進行詩意描寫,對山水意蘊做審美發(fā)現(xiàn),這是對金州山水形勝的審美體悟和文化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價值?!督鹬菸鲌@九首》主要題詠金州西園的九處景點,每首詩都點出此景點不為常人所能感受到的美感特征,或者說出為常人無法表達出的審美韻味。如《江榭》點寫江榭如同一雙明眸一樣,能給山水起到點睛作用,否則此處江水就是“無榭無雙眸”。這就是與常人感受不同的美感經(jīng)驗了,也許只有詩人的靈心方有如此體貼恰當(dāng)?shù)狞c評?!端幪谩穭t用繪畫之筆,化虛為實,以近襯遠,將在藥堂所見的遠水遠山風(fēng)景描繪出來,“四壁畫遠水,堂前聳秋山”,傳神地描繪了藥堂顯敞靜美的開闊視野?!妒ァ吩娛拙洹安际瘽M山庭,磷磷潔還清”直揭主旨,運用古文義法,扣住石庭不同別處的特征——“潔”、“清”,恰和詩人自己高潔清正的精神氣格。金州山水中的這些普通景物,經(jīng)詩人詩筆描繪之后,無不成為金州山水文化不可替代的組成部分,成為金州山水文化的寶貴財富積累。
其三,詩中與民和諧相處、風(fēng)雅悠游的為官之道,為后世各代來金州執(zhí)政的官吏做了表率,成為歷代官吏勤政廉潔、風(fēng)雅吟詠的效仿楷模,也是政治文化的一個重要遺產(chǎn)?!对伳铣丶紊彙穼懙溃骸败饺爻乩锶~田田,一本雙花出碧泉。濃淡共妍香各散,東西分艷蒂相連。自知政術(shù)無他異,縱是禎祥亦偶然。四野人聞皆盡喜,爭來入郭看嘉蓮。”寫姚合在郡任職期間,荷池長出了并蒂蓮。這在封建時代是很少有的祥瑞。姚合卻不居功,認(rèn)為這不過是一種偶然的現(xiàn)象罷了。因此敞開讓百姓觀看,與民分享。在《乞新茶》、《乞酒》等詩中,同樣用平和親切的筆墨,記錄詩人與民親近、和諧相處的良好氛圍,給讀者留下了一個和藹可親的地方父母官的形象。這種風(fēng)氣同樣具有深遠的文化意義。
綜上所述,姚合金州之行及其金州詩,對安康的文化影響極為深遠,意義重大。其風(fēng)雅逸韻,澤溉后世。唐代之后,宋、元、明、清歷代來金州做官的知府、知州,多數(shù)人勤政廉潔,或興修水利,或興辦學(xué)校,或引種高產(chǎn)作物,都為此地發(fā)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們?yōu)檎?,多?shù)人都有詩歌流傳。清代安康知縣陳僅,滿懷深情地追念姚合的功績。他在《追和唐姚合金州西園九首詩韻》序言中寫道:“興安(今安康)隸漢西城,其地荒僻草昧,代鮮聞人。至唐為金州治,城郭廨舍,亦失其因革。自元和間,姚合為刺史,始有題詠,于是周樸、方干之徒游屐相繼,人文肇啟。當(dāng)在此時,有功于斯土不淺,而金州之人不知報本追始,如潮、柳、蘇、杭之祀韓、柳、韋、白,為可惜也。余令安康者九年,于茲長夏積雨,官牘蕭閑,因取《武功集》中《西園九題》詩,依韻和之,以寫歸思,兼志向往。”從中可見前人對姚合金州之行文化價值的認(rèn)識與判斷。
注釋:
?、僦芊品疲骸兑显姼枵摳濉罚?006年,學(xué)位論文,吉林大學(xué),第30~31頁。
?、冖垴阄幕郏骸兑显姼柩芯俊?,2009年,學(xué)位論文,首都師范大學(xué),第35~38頁。
?、芾罱ɡィ骸墩撘衔涔h中作三十首》,《興大中文學(xué)報》,2005(6)。
⑤⑥⑦⑧⑨《全唐詩》第554卷,第649卷,第813卷,第543卷,第556卷。
⑩李厚之、張會鑒:《安康道教文化》,中國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第80頁。文中引用在安康出土的地莂銘文:“宜于金州西城縣永寧鄉(xiāng)第十二都杏溪村安厝宅兆?!笨梢娭吝t,在宋代,安康城西有杏溪一地名存在。
陶敏:《全唐詩人名考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011頁。
楊克、李厚之、張會鑒:《安康歷代詩詞點?!?,安康文化叢書編委會,1998年版。
陳僅,字采臣,一字馀山,又作漁珊。浙江鄞縣人。嘉慶十八年(1813年)舉人,道光十五年(1835年)任紫陽縣知縣。歷任安康十余年,民以有功于邑,為建生祠。咸豐二年(1852年)郡遭大水,立城隍(沒有水的護城濠)不去,城沒于水,陳僅被洪峰帶卷漂至黃洋河,將亡遇救,得免于難??と祟~手稱慶,咸謂天佑良牧。咸豐四年升寧陜同知。未赴,致仕歸里,杜門著書。著有《繼雅堂詩集》三十二卷。
陳僅:《繼雅堂詩集·卷六》道光丁未刻本,清華大學(xué)藏書。
(作者為安康學(xué)院中文系講師,文學(xué)博士)
編校:董方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