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新聞界的老前輩對記者在新聞工作中的采訪環(huán)節(jié)都有過非常精彩的言論。穆青同志說,在生活中,并不缺少新聞,缺少的只是發(fā)現(xiàn)。安崗同志說,到基層看形勢,腳底板下出新聞。南振中同志說,采訪不僅是記者的工作,而且是記者的生活。人物采訪是指對新聞人物進行的采訪,它是寫人物通訊、人物傳記不可缺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這些新聞人物通常是有影響的社會知名人士、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作為一名富有經(jīng)驗的記者,在采訪中總能千方百計地接近采訪對象,同時自己也扮演角色與采訪對象交朋友,因此采訪顯得生動活潑、新穎有趣,記者在此氛圍中常能提出一些常人未曾想到的問題,獲得一些常人未曾獲得的答案,這就是創(chuàng)造性人物采訪的魅力所在。采訪應注意些什么?如何把握采訪這一重要環(huán)節(jié),并與被采訪者達成共識,從而采訪到自己所需要的東西,是新聞記者所必須面對和解決的重要問題。但在采訪過程中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技巧和方法,采訪本身就是一門學問和藝術,只有正確地運用了這門學問和藝術,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金鑰匙。從而開啟采訪之門,達到預期的目的。
記者采訪時常用和需要掌握的采訪技巧包括:采訪前要做足準備工作;采訪時應注意提問的技巧;要善于觀察和傾聽;當被采訪人缺席時,可以通過大量采訪周邊的人獲得有價值的新聞信息。技巧無定式,需要記者在長期學習和“三深”、“三貼近”中不斷積累,掌握多種采訪技巧,并逐漸形成自己的采訪風格。一旦形成自己的采訪風格,就能水到渠成,隨心所欲,游刃有余,在寫文章時也才能得心應手。采訪有方法,但無定法,采訪時要根據(jù)不同的形勢變化而有所變化,不能千篇一律,生搬硬套。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采訪要想順利進行,必須在采訪前做好充分的準備。采訪前準備的重要性表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采訪前準備的重要性
采訪前準備得是否充分,直接影響采訪任務的完成。新華社記者郭超人在《和英雄的登山隊員們在一起》一文中,談自己采訪英雄攀登珠穆朗瑪峰的感受時,對記者做好采訪前的準備有深切的體會。他說,隊員們在山下的時間很短,記者的采訪時間只有一兩個小時。為此,他擬定了詳細的采訪提綱,把報道中所需的材料和細節(jié)列成20多個小問題,逐條讓隊員回答。我們可以看出,準備越充分,采訪效果越好。然而,許多年輕記者意識不到這一點,只重視動態(tài)采訪,而忽視靜態(tài)采訪——采訪前準備,倉促上陣采訪,往往事與愿違。
情況的復雜性決定采訪前必須有充分的準備。范長江27歲時能寫出《中國的西北角》這樣的不朽之作,也與他采訪前的準備分不開。他圍繞采訪主題做了大量的準備,搜集許多有關資料,每到一地,當?shù)氐氖妨?、縣志類資料不可不看。
情況的變動性決定了即使是對比較熟悉的情況進行采訪,也仍然需要有所準備。有了充分的采訪前準備,可以避免一切從頭談起,采訪的目的性強,節(jié)省時間。由此可見,為了能更好地提問,從而達到更好的采訪效果,采訪前的準備是至關重要的。采訪前,新聞記者務必要明確被采訪者是一個什么樣的人,被采訪者的行為背后有什么社會動因,被采訪者的個性特點、生活秉性等。還要通過網(wǎng)絡、傳媒、政府部門、電視、報紙等媒體進行信息的進一步挖掘和捕捉,從而層層深入,進行分析。而下一步該如何提問呢?
提問的重要性
創(chuàng)造一種和諧融洽的氛圍。以便使采訪者、被采訪者在一種舒適的氣氛中進行溝通與交流,進而使采訪環(huán)境變得不那么拘束,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提的問題要有針對性、目的性。因為采訪時間有限,泛泛而談不但浪費時間,也達不到采訪的目的,要簡明扼要,切中主題,從而在有效的時間內(nèi)采訪到最大量的信息和內(nèi)容。
要步步緊逼,層層追問。層層追問可以最大深度地挖掘被采訪者深處的信息,從而使采訪達到一個意想不到的效果,切忌蜻蜓點水、淺嘗輒止。
對敏感問題要采取非正面提問的方式進行。在采訪時遇到被采訪者逃避或者不愿回答的問題時,要從側(cè)面進行了解,不可正面逼問,從一些簡單的事件中了解被采訪者的立意、處事態(tài)度。
深入采訪應注意的幾個方面
多進行體驗式采訪。體驗式采訪是記者深入實際、了解事實、認識和感受客觀事物的一種重要方法。它是記者從身體到心靈直接深入到所要報道的事物當中去,以便獲得對事物的更真切、更深入的認識。所謂體驗,是通過實踐來認識周圍的事物。只有真正對所報道的事物有了深切的體驗,才能獲得最真實的感受。深入采訪是記者抓到“活魚”的重要途徑。
提問的方式和方法至關重要。記者在采訪時要采取合適的方式與被采訪者進行溝通和交流。
注意采訪的環(huán)境。不同的采訪環(huán)境,需要使用不同的采訪方式。
要善于觀察和傾聽。觀察,就是記者用自己的眼睛采訪。
以上這些采訪技巧,很多新聞工作者都是爛熟于心的,但為什么我們的采訪不感人,為什么很多新聞采訪都是流于形式,很難打動讀者呢,筆者有以下幾點看法。
要學會尊重采訪對象,做到以誠相待
尊重采訪對象是記者起碼的道德修養(yǎng),尊重他人既意味著對其社會價值的認同,也意味著對他人人格的肯定。尊重能夠撥動他人的心弦,建立起彼此的信任感,為采訪打下良好的基礎。中央電視臺著名主持人趙忠祥同志去北京一家精神病醫(yī)院采訪一位女患者,原定的提問是:“你什么時間得的精神病?”趙忠祥覺得這話太刺激患者,未免有不尊重他人之嫌,便委婉地問:“你在醫(yī)院住多久了?住院前覺得怎樣不好?”患者是一位病愈即將出院的小學教師,她覺得趙忠祥親切可信,便爽快地回答了他的一系列提問。節(jié)目播出后,效果很好,很多觀眾紛紛打來電話,詢問這位患者的近況,起到了很好的交流與溝通的作用。
記者在采訪時要讓自己真正走進采訪對象的內(nèi)心
每一個故事都是有生命的,不是孤立存在的。只有你真正走進采訪對象的內(nèi)心以后,你再寫關于他的故事時,就會給所采訪的事件賦予一種生命和靈魂,這樣一來,整個事件也就活了起來,讀者再讀時就會有另外一種感受,所以在采訪時需要記者把內(nèi)心靈魂的東西在事件里面體現(xiàn)出來,整個事件也因此變得鮮活、有活力。但怎樣才能真正走進人物的心靈?張嚴平在接受采訪時說道:“我想特別誠懇地說一句,以我20多年做記者的經(jīng)驗,無論是事件報道還是人物報道,我認為采訪在整個過程中的重要性占到70%~80%。記者和作家不一樣,作家可以天馬行空編故事,但是記者不行,每個細節(jié)、每個情節(jié)都要真實,而且對人物的體驗,不是你憑空想象的,要不計一切代價去采訪,這是一篇稿子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彼褪遣捎眠@樣的方法寫出了震撼心靈的作品——《索瑪花兒為什么這樣紅》。
平等的視角——記者不能有“見官矮三分”之感,也不可以“無冕之王”自居
不論是對高層領導政要,還是其他名人都應把他們與普通的采訪對象擺在相同的位置上來看待,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平視”。特別是在采訪高層領導人時不要奉承,更不要以部下的卑微仰視提問。因為,以記者身份出現(xiàn)的采訪者是大眾的代表。
在采訪過程中,要講究提問的技巧。根據(jù)不同的事件和不同的節(jié)目需求采取不同的提問方式。專題性質(zhì)的采訪就可以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進行提問,從一些小的、邊緣性的問題開始,逐漸向中心靠攏,這樣可以使整個采訪形成一個鏈條,使主題明朗。人物采訪不同于新聞類采訪,新聞類采訪需要直接切入主題,不能拖泥帶水,盡量避免空話套話,用最簡明扼要的方式來提出自己的問題。
結語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如果采訪不到有價值的事實材料,即使記者的筆尖了得、制作技巧高超也無濟于事。這說明了采訪的重要性,而采訪技巧是記者必須掌握和具備的一種業(yè)務素質(zhì)。就電視采訪而言,采訪不僅是為了收集新聞素材,而且還成為報道的表現(xiàn)手法、節(jié)目的特定樣式。隨著時代的進步和媒體的發(fā)展,對記者的采訪質(zhì)量要求越來越高,新聞記者需要不斷地提升自身素質(zhì),在遵循采訪共性規(guī)律的同時,把握采訪的個性特點,才能更好地完成采訪的使命。
參考文獻:
1.董廣安:《當代新聞采寫方略》,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董紅言:《人物采訪技巧談》,《現(xiàn)代傳播》,2005(3)。
3.段存章:《獨家新聞這樣采寫》,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年版。
4.《新華社高級記者張嚴平:用心中小愛傳播社會大愛》,中國記協(xié)網(wǎng),2010年3月1日。
5.趙彥紅:《淺談新聞記者的采訪技巧》,《經(jīng)濟師》,2009(9)。
?。ㄗ髡邽樾锣l(xiāng)學院新聞傳媒系副教授)
編校:董方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