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色作文”是指著眼于學生的純真本色,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觀察世界,用自己的話語抒發(fā)情感,使作文從本色中來、到本色中去的一種習作概念。本色作文教學的主要內涵是“三性”(工具’性、生活性、個體性),“三本色”(主體本色、內容本色、形式本色)?!氨旧魑摹钡膫€體性立足學生個體的生活體驗,體現(xiàn)學生獨特的觀察、思考與創(chuàng)造,調動并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寫作內動力,從而實現(xiàn)個體化的經歷體驗、個體化的語言記錄、個體化的自我表達、個體化的交流評價,提高個體的寫作水平。
一、以文本為載體,傾訴獨特的個體性
文本是一個巨大的寫作資源庫。教師應以敏銳的目光探尋文本中的讀寫契合點,適時指導學生從閱讀中獲得豐富的語言材料,以個體獨特的體驗和感悟完成與文本角色的心理對接,產生獨特的精神創(chuàng)造,進而獲得表達的快感。
(一) 挖掘留白處
好的文學作品一般都會給讀者留有想象的余地,閱讀教學要善于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文章的留白處,選擇著筆點確定寫作“話題”,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合理聯(lián)想,大膽想象,自由表達。如《鳥的天堂》一文,巴金在描述了茂密的大榕樹后,又展現(xiàn)了百鳥出巢的美景,其中有這樣一句:“一只畫眉鳥飛了出來,被我們的掌聲一嚇,又飛進了葉叢,站在一根小枝上興奮地叫著,那歌聲真好聽。”教師可以因勢引導:如果你是文中的那只畫眉鳥,你想唱些什么?學生結合個體感知即興發(fā)揮,妙語不絕:“想一個地方,像童話~樣,這是浮在水面的綠洲,這是森林的牧場。”“景色迷人的天堂,是我們溫馨的家,我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們盤旋飛舞,蔚為壯觀。我愛我的兄弟姐妹,更愛我的家。”
(二) 創(chuàng)設情境處
文本教學中,教師要創(chuàng)設相關情境,讓學生在聽、說、讀、寫的實際操作訓練中,進行語言實踐。如《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講述了一個感人的故事:大陸青年小錢患了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將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這朵生命之花綻放”。臺灣同胞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那血脈親情,如同生命的火種,必將一代一代傳下去”。課堂上,要緊扣這些動人心弦的文字,創(chuàng)設文本情境,“這是一次跨越海峽的拯救行動,這是一次和死神爭奪生命的較量,最后生命之花在愛的奉獻中重新綻放。如果有朝一日,小錢和那位臺灣青年相遇了,他會對臺灣青年說些什么呢?”學生就可以由文字之表到心靈之里,水到渠成地開展個體化的對話。
(三) 拓展精妙處
圍繞文本的妙詞佳句、精彩語段作一些拓展訓練,可以培養(yǎng)學生感受、積淀、習得語言的意識。比如《氣象學家竺可楨》一文中有一處精美語段:“他從街道旁許許多多大樹上發(fā)現(xiàn)了第一片綠葉,在喧鬧嘈雜聲中辨別出第一聲蛙鳴,在車水馬龍的街上看到第一只南來的燕子……”在此,可以圍繞省略號來重錘敲擊:“在夏天,在秋天,在冬天,竺可楨還觀察到什么?請你仿照這段話,選擇一個季節(jié),寫一段帶有省略號的話。”被竺可楨爺爺一絲不茍的科學態(tài)度感動了的學生,拓展訓練中已是情到深處意更濃,“他從街道兩旁茂密的樹林里發(fā)現(xiàn)了第一片飄零的黃葉,在高山流云的影子里辨別出第一聲雁鳴,在車水馬龍的街上看到第一片飄飛的雪花,在廣闊無垠的田野上發(fā)現(xiàn)第一條結冰的小河……”充滿新意的課堂小練筆,激發(fā)出學生的延伸想象和個性表達。
二、以閱讀為通道,噴薄獨特的個體性
(一) 讓“采蜜”來承載學生獨特的賞析能力
讓每位學生都準備一本“采蜜”本,在閱讀的同時,按照自己的審美理解和興趣愛好,及時做好摘記。讀書摘抄能幫助學生集中精力潛心閱讀,積累大量的寫作素材,擴大知識面,提高分析鑒賞的能力。教師要積極指導,對摘記做得好、做得有特色的同學,要不吝表揚,經常展覽優(yōu)秀采蜜本:對摘記做得不全面或閱讀能力較弱的學生,要耐心輔導,鼓勵進步。在學生養(yǎng)成勤于積累的良好習慣的同時,引導他們從“采蜜”向“吐蜜”發(fā)展,充分展現(xiàn)學生的個體化表達。
(二) 讓批注來表達學生與文本獨特的心靈對話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痹趯W生與教師對話之余,還要重視開發(fā)學生與文本間的心靈對話,教會學生做批注就是一個有效方法。給學生講述毛澤東不動筆墨不看書的典故,培育學生的批注意識。鼓勵學生動筆讀書,對重點閱讀內容畫線打重點號,對閱讀中產生的個體感悟及時做好批注,在學生與書本獨特的心靈對話中,豐富學生的個體思想和情感。
(三) 讓讀后感來抒發(fā)學生獨特的情感
讀后感是結合課外或課內讀本展開的一種練筆活動,要求學生根據(jù)讀書所得,結合個體的閱讀積累,或評文中人物,或議文章寫法,或提讀后疑點,或由此及彼發(fā)表感想,充分體現(xiàn)了閱讀者的個體性。比如讀了《巨人的花園》后,學生有了如下讀后感:
巨人的自私行為也讓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有一次,老師提議我們把自家的課外書帶來,組建一個“漂流書吧”。我心里老大不爽:“我家的書多著呢,干嗎要拿給你們看呢?”第二天,同學們都把自己心愛的書帶來了,《安徒生童話》《魯濱孫漂流記》……還有很多沒見過的書。只有我始終沒有把書帶來跟同學們分享。我心想:我家的書比他們的好多了,交換了看我不是吃虧了嘛!我偷偷地從書包里拿出《愛的教育》,同桌湊過來想要看看,我一把推開他,并厲聲呵斥道:“我的書不要你看,你們書架上不是有書嗎?”于是,同學們一個個遠離了我,聚集在一起開心地借書、看書,討論、交流,只有我捧著書孤零零地坐在那兒,好像一個“外星人”?,F(xiàn)在想起這件事,我覺得很后悔,我真為自己的行為感到羞愧,我不就是那個自私的巨人嗎?在圍筑的“花園”里獨自“徘徊”著,失去了朋友的關注和關懷。如今,我要感謝《巨人的花園》的作者王爾德,是他讓我明白在生活中不能自私,要和大家一起分享快樂,因為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樂,才是真正的快樂!
正是融合了感悟的厚度、經歷的獨特性和反思的深刻性,才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了寫作主體的個體性。
三、以活動為契機,釋放獨特的個體性
(一) 以活動來豐富學生的個體積淀
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可以為學生提供巨大的“原材料”,積淀學生的作文素材,激發(fā)學生的表達情趣。學校要精心組織文藝表演、體育競技、班委競選、社會調查等活動,調動學生參與的熱情,讓學生從多角度去體驗生活,激發(fā)起表達的欲望,讓直接的體驗感悟豐富作文的思想內涵。
(二) 加強學科聯(lián)系尋找作文延伸的交叉點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xiàn)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xiàn)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教師要樹立“大語文”觀念,把各學科的學習資源進行立體整合,拓展更廣闊的習作空間。如通過美術作品創(chuàng)作,指導學生寫“想象作文”;通過科學課,指導學生寫觀察日記;通過思品課、班隊課,指導學生寫“議論文章”;通過信息網絡課,指導學生寫“網絡作文”,豐富學生個體化寫作的選擇。
(三) 著眼現(xiàn)實生活拓寬個體表達的立體空間
社會生活是學生最豐富多彩的“素材庫”。只要是學生親身參與并積累的素材,都會是鮮活的、真實的、有生命力的。在此基礎上的習作,也就富有張力和感染力,充滿個性。教師應注重發(fā)揮主導作用,為學生引路導航,提高學生的辨別力,在個體性的基礎上,逐步實現(xiàn)敘寫的真實性、表述的準確性和感知的合理性。
四、以網絡為平臺,彰顯獨特的個體性
(一) 以博客作文倡導原味記錄。
“博客”是網絡時代的新事物,給作文教學帶來了全新的載體和全新的體驗。因為網絡博客的便捷性、虛擬性與互動性,非常契合學生個體性的展現(xiàn),所以深受學生的青睞。教師要學會因勢利導,引導學生寫博客作文,不作題材、主題等硬性規(guī)定,不要求太多的辭藻修飾,不強求過多的感悟和道理,讓學生由著自己的喜好和習性記錄周圍的生活。因為嬉笑怒罵皆成文字,學生的心靈一旦得到解放,“無拘無束”的表達往往會引發(fā)思維的縱深發(fā)展,文字的個體性也就愈加鮮明了。
(二) 以親情網頁融合家庭智慧
家庭生活中有很多新鮮的體驗,有歡樂、感恩、興奮、激動,也有慚愧、委屈、難過。教師要充分引導家長參與指導家庭作文,也可依托“校園網”平臺,鼓勵家長開設親情作文網頁,以閱讀者、參與者、指導者和網頁制作者的角色,參與學生作文的全過程,在體現(xiàn)學生作文個體性的同時,展示家庭的群體性智慧,提升學生的作文水準。
(三) 以網絡交流建立多元的評價體系
教師可借助網絡進行作文多元評改的策略。通過建立專用的BBs論壇,讓學生自由地把習作掛到論壇上,由來自網絡的評價群體進行點評,運用發(fā)帖、跟帖形式,讓同學、教師、家長以及其他網友來評點學生作文。讓學生在看帖、跟帖與回帖的過程中,展示自己的個體性思考,自由亮出自己的看法,在平等交流對話中,集中各方的點評意見進行修改完善,既減少了教師、家長的“話語霸權”,又全方位地調動了學生寫作的潛能,提高了學生獨立思考、自由思辨和自主完善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