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國傳統(tǒng)文學中“美人”這一意象常常被用來象征理想,戴望舒《雨巷》中的“丁香姑娘”繼承了這一傳統(tǒng),但是又有了大膽的突破和創(chuàng)新,本文從香草和美人的結合、外在形態(tài)和內(nèi)在氣質(zhì)的結合以及憂郁而不沉淪的意境之美三方面進行了闡述,力圖揭示出“丁香姑娘”帶給人的古典和現(xiàn)代結合的獨特心理體驗。
關鍵詞:美人丁香姑娘繼承創(chuàng)新
作者簡介:徐麗娟,女,江蘇省鹽城高等師范學校學前教育系講師,研究方向:現(xiàn)當代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2139(2011)-16-0022-02
中國古代詩歌講究含蓄之美,一般很少直接的、大段的抒情,抒情議論往往借助于“意象”,古人對“意象”的理解,是一種象征,一種“表意之象”。中國的古代詩歌中,很多意象都被賦予了特定的象征意義,比如“柳枝”、“長亭”象征離別,“月亮”象征團圓,“蓮花”象征品質(zhì)高潔等等,中國的古代詩歌還有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那就是喜歡用美人的形象來作為抒情言志的載體,表達對賢君的渴求和對美好理想的不懈追求,賦予“美人”以豐富的象征意義。
一、“丁香姑娘”對中國傳統(tǒng)文學中美人意象的繼承
用“美人”象征理想這一傳統(tǒng)最早可以追溯到《詩經(jīng)》,文學史上舉例最多的就是國風中的《秦風·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關于這首詩的旨意,歷來說法紛紜,但筆者更認同清朝姚際恒《詩經(jīng)通論》中的說法:“是賢人隱居水濱,而人慕而思見之詩”,詩中通過主人公對“伊人”苦苦追求而又不得的惆悵,含蓄地表達了詩人對美好理想的追求。詩中的“伊人”可以看做是美好理想的一個象征。此后愛國詩人屈原將“美人”的意象大量用于自己的作品,在《離騷》中詩人多處用美人來象征自己眷戀的楚王,并用“美人遲暮”暗喻人才凋謝、理想落空,更在《思美人》一篇中借著對心中美人的深深思念,表達了對美好情操和崇高理想的不懈追求。后世文人沿襲了這一傳統(tǒng),東漢張衡的《四愁詩》用美人比君王,通過描寫一個艷麗的美人,表達自己渴望被君主賞識,又擔心才華被人妒忌,理想難以實現(xiàn)的憂傷。曹植有《美女篇》以美女盛年不嫁比喻自己懷才不遇,理想落空。唐代杜甫有《佳人》詩:
絕代有佳人,深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詩人以佳人自喻抒發(fā)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悲傷。李商隱的《無題》:
八歲偷照鏡,長眉已能畫。十歲去踏青,芙蓉作裙權。十二學彈箏,銀甲不曾卸。十四藏六親,懸知猶未嫁。十五泣 春風,背面秋千下。
乍看,這首詩只是一個少女依年歲增長而發(fā)出的紅顏薄命的表述,深入本質(zhì),聯(lián)系李商隱的經(jīng)歷,不難發(fā)現(xiàn),實際這是詩人以美人來自比,詩中蘊藏了懷才不遇的憂憤和難以言狀的苦衷。再到曹雪芹的《紅樓夢》,大觀園里的美人個個冰清玉潔,哪一個不是寄托了作者美好的理想。
當我們了解了中國傳統(tǒng)文學這一有趣的現(xiàn)象之后,再來看《雨巷》,很多評論家認為《雨巷》就是一首純粹的愛情詩歌,而“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實際所指的是他的初戀情人施絳年。筆者不敢茍同,有以下幾個疑問:首先,《雨巷》寫于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詩人因曾參加進步活動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施蟄存家中,在孤寂中咀嚼著大革命失敗后的幻滅與痛苦,心中充滿了孤獨、迷惘、憂傷的情緒?!岸∠愎媚铩钡臍赓|(zhì)與此時詩人自己的情況是完全吻合的,“丁香姑娘”實際就是詩人自己的反觀,“像我一樣,像我一樣的默默彳亍著,冷漠、凄清、又惆悵”。其次,當時施絳年17歲,據(jù)有關資料介紹,其人性格活潑和“丁香姑娘”的氣質(zhì)完全不吻合。所以筆者以為,戴望舒筆下的“丁香姑娘”實際是沿襲了中國傳統(tǒng)文學以美人象征理想的傳統(tǒng),“丁香姑娘“憂郁的氣質(zhì)再加上“悠長的雨巷”帶給人的寂寞和孤獨和渺茫,彼此呼應,彌漫了一種理想破滅、前途渺茫的憂傷。而詩人想象“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姑娘”, 更是詩人心志的寄托,“丁香姑娘”就是詩人心中那美好的理想,盡管她轉瞬即逝,而詩人卻仍然在癡癡的期待。此后,戴望舒還在《秋天的夢》中創(chuàng)造了“牧女”、在《百合子》中創(chuàng)造了“百合姑娘”、在 《Mandoline》中創(chuàng)造了“曼陀鈴姑娘”以及在《林下小語》中創(chuàng)造了“林下姑娘”,這些美人的意象都或多或少的隱藏著詩人理想的影子。
二、《雨巷》的創(chuàng)新和突破
深受傳統(tǒng)文化影響的戴望舒在《雨巷》中創(chuàng)造了極具傳統(tǒng)意味的“丁香姑娘”這一美人意象來傳達自己內(nèi)心的情緒,“悠長的雨巷”中飄過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給人留下了無限的惆悵,和《詩經(jīng)·蒹葭》中“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的意境遙相呼應。但另一方面,戴望舒又并不拘泥于傳統(tǒng),“丁香姑娘”既是對傳統(tǒng)的美人意象的繼承,更有創(chuàng)新和突破,和戴望舒其他詩歌中的“百合姑娘”、“曼陀鈴姑娘”、“林下姑娘”一起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美人意象體系,給中國現(xiàn)代文學留下了寶貴的借鑒。
1、美人和香草的結合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美人”和“香草”的意象往往是各自成體系的,《楚辭》所開創(chuàng)的美人和香草的傳統(tǒng)習慣被人結合在一起被人稱為“香草美人”,但細讀《楚辭》就會發(fā)現(xiàn),《離騷》、《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思美人》等篇章中香草和美人實際是兩個不同的意象,香草和美人在《楚辭》中都是獨立出現(xiàn)的。以《離騷》為例:
“ 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p>
“雜申椒與菌桂兮,豈維紉夫蕙茝!”
“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p>
“ 畦留夷與揭車兮,雜杜衡與芳芷?!?/p>
“掔木根以結茝兮,貫薜荔之落蕊?!?/p>
“矯菌桂以紉蕙兮,索胡繩之纚兮”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茝。”
“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p>
這些都是香草系列,屈原以香草點綴自己來象征自己的志潔高尚、不為世人所理解。
而在詩歌的后半部分:
“吾令豐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p>
“解佩纕以結言兮,吾令蹇修以為理。”
“望瑤臺之偃蹇兮,見有娀之佚女。”
“吾令鴆為媒兮,鴆告余以不好?!?/p>
“及少康之未家兮,留有虞之二姚?!?/p>
“理弱而媒拙兮, 恐導言之不固?!?/p>
“思九州之博大兮,豈惟是其有女?!?/p>
“何所獨無芳草兮,爾何懷乎故宇?!?/p>
詩人以對“宓妃 ”、 “佚女”、 “虞之二姚”等美人的追求含蓄地表達了自己渴望回到懷王身邊卻無法靠近的憤懣和美好理想得不到實現(xiàn)的惆悵。
其他如《詩經(jīng)·蒹葭》中的“伊人”、《古詩》“美人在云端,天路隔無期”中的“美人”、張衡《四愁詩》中的“美人”、曹植《美女篇》中的“美女”、謝靈運《石門巖上宿詩》中的“美人”、杜甫《佳人》詩中的“佳人”等等,美人意象都是獨立出現(xiàn)用以象征美好的理想的。
《雨巷》卻不同,戴望舒將香草和美人結合在一起,創(chuàng)造了一個不同于傳統(tǒng)的全新的意象“丁香姑娘”,她既暗合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丁香”所承載的“憂傷”、“憂愁”的獨特內(nèi)涵,又和“美人”象征理想的傳統(tǒng)結合在一起,她像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又像丁香般的易逝,更能喚起人們希望和幻滅的情緒。詩人用雨中的丁香作比喻,“丁香姑娘”比起傳統(tǒng)的空洞的美人意象所帶給人的心理感受更加凄婉、動人心魄,“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將詩人在革命失敗后雖經(jīng)歷了內(nèi)心的痛苦、憂郁但仍不放棄追逐理想的心理狀態(tài)傳達的淋漓盡致,感動了無數(shù)的讀者。
2、外在和內(nèi)在的結合
傳統(tǒng)文學中美人的形象往往是模糊的,“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漢有游女,不可求思”、 “美人在云端,天路隔無期”、 “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報之英瓊瑤?!敖^代有佳人,深居在空谷”美人什么樣,并無具體的描繪,即使如曹植《美女篇》、李商隱的《無題》對美女有具體的描寫也都局限于外在之美,對美女的內(nèi)在氣質(zhì)幾乎沒有什么作品有具體的描繪。而且傳統(tǒng)文學中的美女常常是與抒情主人公天水相隔,可望而不可即。但在《雨巷》中,戴望舒對“丁香姑娘”從外在的形態(tài)到內(nèi)在的氣質(zhì)都有具體的描寫:“她是有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岸∠愎媚铩钡拿肋B顏色、氣息都能感覺得到,讓人可見、可憐,比起傳統(tǒng)文學中可望而不可即的美人,“丁香姑娘”顯然更能打動人。在第三詩節(jié),詩人還寫道“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撐著油紙傘,像我一樣,像我一樣地,默默彳亍著,冷漠、凄清,又惆悵” ,“丁香姑娘”完全就是“我”的自畫像,是“我”的情緒的外化,“丁香姑娘”和“我”是合而為一的。詩人對“丁香姑娘”內(nèi)在氣質(zhì)和心理狀態(tài)的描寫比起傳統(tǒng)文學中模糊的美人意象更有助于情感的宣泄,詩人內(nèi)心的痛苦和執(zhí)著于理想?yún)s難以實現(xiàn)的惆悵和哀怨借著“丁香姑娘”這一獨特的意象傳達的更具體、更真切,這一點是傳統(tǒng)文學所達不到的。
3、憂郁而不沉淪
傳統(tǒng)文學中的“美人意象”更多的傳達的是理想難以實現(xiàn)、前途渺茫的惆悵和失落。據(jù)《張衡詩文集校注》并序中記載:張衡當時任河間相,治理威嚴,以至于郡中大治,爭訟息,獄無囚,然而當時國君不尊法度,天下漸弊,張衡郁郁不得志,于是作《四愁詩》,以美人暗喻賢君,卻因為路途遙遠無法交往,所以心中充滿了憂愁。屈原因為楚懷王聽信別人的讒言,疏遠自己,故而作《思美人》,然而詩人深深思念美人,卻因為媒人隔絕道路阻斷,心情沉郁。其他作品大概也是類似的情況,一般都因為追求、思念美人而不得,從而詩歌的意境沉郁、悲愴。
《雨巷》卻不然,“丁香姑娘”來了,但只在眼前一閃,轉眼間就消失了,她的顏色、芬芳,連同她的“太息一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悵”都消散了,空留下“我”在雨巷中獨自彷徨??此瞥錆M了前途渺茫、理想無法實現(xiàn)的哀傷,但是詩歌卻是沉郁而不沉淪,當“丁香姑娘”從“我”的身旁消逝之后,“我”不是一味地哀傷,卻仍然希望“飄過一個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執(zhí)著于自己的理想。詩人深處亂世,時事紛亂,和其他的文人一樣,詩人看不到時事的方向,彷徨就不可避免,但難能可貴的是詩人并不像傳統(tǒng)文人一樣在理想遙不可及、難以實現(xiàn)時只有憂傷和滿腹的愁緒,而是仍然執(zhí)著于理想的追求,“丁香姑娘”雖有傳統(tǒng)的氣質(zhì)卻又唱出了時代的聲音。
戴望舒早年受到母親的影響,深諳中國的傳統(tǒng)文學,《雨巷》中的“丁香姑娘”既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美人意象的繼承,同時詩人又創(chuàng)造性地將美人和香草結合在一起,賦予“丁香姑娘”不同于傳統(tǒng)文學中“美人”的模糊的形象,使其同時具備了外在的美和內(nèi)在的冷漠、憂郁的氣質(zhì),更有利于情感的抒發(fā)?!岸∠愎媚铩笔菓n郁的,但詩人對她的癡癡地等待卻讓人看到了現(xiàn)代詩人不同于古人的心志和追求,是“古典”和“現(xiàn)代”的完美結合。
參考文獻:
[1]劉燕 《先秦漢魏六朝美人意象研究》[DB].河北大學2010.08
[2] 楊戈其《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簡析中國傳統(tǒng)詩歌中的美人意象》[J]語文教學通訊2011.01
[3] 劉聰霞 劉進 《戴望舒詩歌中古典意蘊的現(xiàn)代意義》[J] 咸寧學院學報 2010.02第30卷第2期
[4] 陶忠娣 《論戴望舒詩歌中的女性形象》[J]宿州學院學報 2004.10 第19卷第4期
[5] 付海鷗《論戴望舒詩歌創(chuàng)作中的擬女性心理》[DB]西南大學 20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