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 勇
最近正是中小學新生入學的日子,擇校熱也被老調重彈。但21世紀教育研究院發(fā)布的《北京市小升初擇校熱的治理:路在何方》調查報告,卻給今年對解決擇校問題的討論,平添了更多的緊迫感。
報告中最引人矚目的是一個驚人的數(shù)據(jù)——北京小升初每年創(chuàng)收15億,這筆巨額擇校費中的70-80%,將由教育主管部門返還給學校,由此,初中階段的學??烧瓶氐膿裥YM就在10億元以上。更驚人的是,擇校費的收入和支出往往不從學校的賬面上走,只對校長一人負責。
簡單來說,就是巨額擇校費怎么用、用在哪里,都是校長一個人說了算,已與小金庫無異。經(jīng)過輿論多年的炮轟,經(jīng)過教育部門多次的“表示要治理”,但擇校熱卻不僅沒有降溫,反而愈演愈烈。
究其原因,在于擇校已經(jīng)形成了一個穩(wěn)定的利益鏈條,學校、教育部門、以權擇校者,都是鏈條上的重要一環(huán),被他們裹挾其中的,是不得不“自愿捐資助學”的家長們,是那些家里無權無錢只能參加電腦派位的孩子們。
在這樣的利益格局中,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的馬太效應愈加明顯——公立學校的優(yōu)質學位被學校更多地拿來擇校,與權錢展開利益交換;而那些拼不起爹的孩子們,則只能上那些挑剩下來的學校。
報道中一個例子很能說明問題:2010年,中關村一小一年級招生10個班,每班36人,其中竟有8個班為擇校生。受小升初擇校模式影響的“幼升小”已是如此,小升初的情況有多嚴重,可想而知。
孔子說“有教無類”,但擇校卻讓孩子們從小被分成三六九等,這種不公會在他們心中留下什么種子,已經(jīng)不言而喻。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楊東平認為,解決擇校問題,關鍵是要限權,我理解,楊院長所指的限權,一方面是要限制“權力擇?!钡你@營空間,另一方面是要限制學校支配巨額擇校費的權力。限權當然很重要,但卻不是解決擇校問題的根本辦法——限完權,還有錢,“以錢擇?!蓖瑯邮橇x務教育公平不能承受之重。
義務教育是政府提供的最重要的公共服務之一,其核心指向就是公平。它拒絕權力,也拒絕金錢。為孩子們提供無差別教育服務,是政府應盡的義務,也是這個社會最重要的起點公平。無差別教育的前提是教育資源的均衡,但由于種種歷史原因,目前義務教育階段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卻是事實。解決歷史遺留問題不能一蹴而就,但至少,所有的政策指向,應該是往這個方向去才是。比如說,師資和資金應該向落后的學校傾斜、推行“無差別教育”必須成為考核教育部門的指揮棒。
遺憾的是,從愈演愈烈的擇校熱來看,教育資源分配也正在變得強者越強、弱者越弱——名校本身已占盡先機,還能通過擇校獲取更豐富的資源;普通學校原已落后,獲取資源無力,只能讓它們與名校的差距越拉越大。如任由義務教育在這條路上走下去,擇校熱將永無降溫之日。
擇校問題的最終解藥,只能是“無差別教育”,在這一目標達成之前,優(yōu)質公立學校必須采取公開搖號的方式招生,杜絕一切權力、金錢擇校的可能。走向這一目標的步伐有多快,可見教育部門的決心有多大。但均衡教育資源的消息,總是少得可憐,目光所及的,只有江蘇推行的“義務教育階段教師定期換校輪崗制度”。
即便是這一當時很令人期待的政策,實行一年多來也是磕磕絆絆,更不見全國推廣的跡象。相反,擇校熱卻持續(xù)升溫,利益鏈條愈加穩(wěn)固,并且開始向“幼升小”蔓延??梢韵胍?,義務教育在擇校之路上多走一步,回到教育公平的難度就多加一分,均衡教育資源、推行無差別教育,時間真的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