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友亮,蒙啟安,單敬福,張 革
(1.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地球科學學院,北京 102249;2.中國石油 大慶油田勘探開發(fā)研究院,黑龍江 大慶 163712; 3.長江大學 地球科學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3)
研究區(qū)塔南—南貝爾凹陷位于塔木察格盆地中部,位于蒙古國境內,其中南貝爾凹陷部分與中國國界毗鄰,2個凹陷總面積就達到了6 700 km2(圖1)。最近幾年,經過大面積勘探、詳查,發(fā)現(xiàn)這2個凹陷具有優(yōu)越油氣聚集條件,烴源巖厚度巨大,具多套生儲蓋組合,是塔木察格盆地新近發(fā)現(xiàn)的主要油氣勘探開發(fā)區(qū)。其中塔南凹陷3 200 km2,地震三維覆蓋面積為1 424.8 km2;南貝爾凹陷3 500 km2,地震三維覆蓋面積已達到了3 236.4 km2。利用最新的地球物理勘探技術,結合研究區(qū)連片的高分辨率三維地震和鉆井資料,為盆地沉積充填和構造演化等研究提供了難得的條件。塔南—南貝爾凹陷總體表現(xiàn)為“東斷西超”的“復合式半地塹”構造特征,平面上形成北北東向展布的3個構造帶、3個次凹和1個斜坡帶,呈現(xiàn)出“三凹三凸,凹隆相間”的構造格局[1-4]。南貝爾凹陷由于中部存在1個低隆起,將凹陷分成了2個次凹,西部次凹表現(xiàn)為東斷西超的簡單箕狀斷陷模式,東部次凹則表現(xiàn)為南北差異斷陷模式。其中東次凹南部大致為雙箕(地塹式)斷陷,北部為以構造反轉為特點的西斷東超斷陷(單個半地塹式),中部低隆南側則全為潛山披覆帶,南貝爾中部低隆和北部貝爾凹陷的蘇德爾特凸起相聯(lián),呈北東向展布,為長期繼承性隆起,控制凹陷整體構造格局。中部低隆北部延伸的蘇德爾特凸起是斷陷期末形成的凸起,將北部貝爾凹陷一分為二,東部與南貝爾東次凹,西部與南貝爾西次凹分別連為一體,呈現(xiàn)出同一個凹陷帶不同構造單元的平面展布特點(圖1)。
圖1 塔木察格盆地塔南—南貝爾凹陷構造區(qū)劃Fig.1 Tectonic division of South Tamuchage-South Beier Sag, Tamuchage Basin
塔南—南貝爾凹陷下白堊統(tǒng)地層發(fā)育較厚、沉積厚度大,南屯組是最主要的生烴含烴層系。經過近幾年的勘探實踐,該凹陷截止到2009年3月,已鉆探探井201口,其中取心井180口,取心進尺7 288 m。100余口井做了系統(tǒng)的粒度分析、微量元素分析、粘土礦物分析、生油巖全分析等,積累了大量的詳實的基礎資料,為在該凹陷進行層序地層綜合研究及隱蔽油氣藏預測創(chuàng)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南屯組下部形成于構造斷陷活動高峰早中期,沉積主要受物源和構造控制,鉆井揭示的厚度一般為120~450 m。發(fā)育厚層灰色、深灰色乃至黑色泥巖夾粉砂巖和泥質粉砂巖。受構造控制南屯組與銅缽廟組為角度不整合或平行不整合接觸。南屯組底界在地震上對應T3反射層(圖2)。西部斜坡帶局部缺失T3,工區(qū)其余區(qū)域T3均為強振幅同相軸,是剝蝕作用強烈的不整合面。下白堊統(tǒng)南屯組下部自下而上表現(xiàn)為正旋回。
南屯組下部巖性變化較大,湖盆中心為深灰色砂巖、粉砂巖夾黑色泥灰?guī)r和油頁巖,淺處為砂礫巖,盆地東部和北部為含煤沉積。該段地層整體表現(xiàn)為黑色泥巖為主,或泥巖與白色砂礫巖、灰色砂巖呈不等厚互層,局部夾油頁巖,本段可見單束松花粉—雙束松花粉組合[5-6]。
圖2 塔木察格盆地塔南—南貝爾凹陷綜合柱狀Fig.2 Strata column of South Tamuchage-South Beier Sag, Tamuchage Basin
通過巖心的觀察描述,南二段的層理類型主要以塊狀、平行、楔狀交錯層理為主,巖性以灰色、灰綠色、灰白色中細砂巖為主,凝灰質含量高,反映了牽引流機制形成的水下辮狀河道砂體堆積(圖3),是扇三角洲沉積的證據(jù)之一。在塔19-53井1 973.95 m處的巖心中見到正韻律特征明顯的鮑瑪序列,是重力流沉積的標志,是湖底扇存在的證據(jù)。
以塔21-17、塔21-22井為例,粒度概率曲線基本以兩段式為主(圖4),缺少滾動組分,其中前者跳躍組分含量較低,基本小于50%,巖性為粉砂巖、泥質粉砂巖,跳躍斜率較陡,表明分選程度中等,為扇三角洲前緣水下分流河道間沉積;另一類跳躍組分含量較高,寬區(qū)間,斜率低,表明分選程度較差,對應的巖性為細砂巖,反映水流能量較強的扇三角洲前緣水下分流河道沉積[7-8]。
銅缽廟組(SQ1)沉積時期,在凹陷中次凹南洼槽開始了湖泊相沉積環(huán)境的發(fā)育。從圖5中可以看出,在19-30至19-06井之間,自銅缽廟組發(fā)育初期便開始發(fā)育湖泊相沉積,在該聯(lián)井剖面中,2口井之間的銅缽廟組地層的地震波組反射表現(xiàn)出中頻、連續(xù)、平行—亞平行反射特征。在19-30井的西側,發(fā)育有自凹陷西側向凹陷中央發(fā)育的扇三角洲碎屑沉積體系。自19-06井向19-28井方向,SQ1層序的地層向上上超尖滅。在凹陷的東次凹,SQ1層序發(fā)育局部的淺湖相、洪泛平原相沉積環(huán)境。在銅缽廟組地層上部(SQ2)沉積時期,地層在凹陷中次凹的西側扇三角洲沉積體系仍然發(fā)育,在19-30井位置發(fā)育扇三角洲沉積體系的前緣相帶,在19-30井至19-06井之間,除了SQ2下部發(fā)育淺湖相沉積環(huán)境之外,向上可能過渡為深湖、半深湖相沉積環(huán)境。在19-28井、19-29井、19-51井等靠近中部潛山斷裂構造帶部位的井,表現(xiàn)為扇三角洲前緣相帶的沉積特征,該區(qū)帶的沉積體系的物源方向可能來自凹陷的南側。在凹陷東次凹內,主要發(fā)育了自東次凹東側向次凹內發(fā)育的退積式扇三角洲沉積體系[9]。
圖3 塔木察格盆地塔南—南貝爾凹陷南二段巖心圖版Fig.3 Core photo of 2nd member of Nantun Formation, South Tamuchage-South Beier Sag, Tamuchage Basin
圖4 塔木察格盆地塔南—南貝爾凹陷南屯組二段概率累計曲線Fig.4 Cumulative probability curve of 2nd member of Nantun Formation, South Tamuchage-South Beier Sag, Tamuchage Basin
圖5 塔木察格盆地塔南—南貝爾凹陷南部主測線方向沉積剖面剖面位置見圖1。a.過AA′線的地震剖面; b. 過AA′線地震剖面的地質解釋Fig.5 Sedimentary facies profile along main survey line, south of South Tamuchage-South Beier Sag, Tamuchage Basin
在南屯組(SQ3)發(fā)育時期,以層序SQ3的最大湖泛面MFS為分界面,上下地層的沉積表現(xiàn)出不同特征。在MFS之下即SQ3的LST+EST發(fā)育時期,凹陷的中次凹19-30井至19-06井之間除了在南屯組的底部發(fā)育有一定規(guī)模的扇三角洲沉積體系等低位體系域之外,主要發(fā)育隨著湖泊水體的擴張而向凹陷西側斜坡逐漸上超的深湖、半深湖等湖泊相沉積的地層。在19-06井部位,在南屯組的中部發(fā)育有遠岸水下扇。在凹陷的東次凹的東側,自南屯組底部開始,在整個LST+EST發(fā)育時期,均表現(xiàn)為退積式的扇三角洲沉積體系,東次凹靠近中部潛山斷裂構造帶的一側,即靠近19-51井,主要發(fā)育深湖、半深湖相地層沉積;在19-29井、19-51井的南屯組的中下部,發(fā)育有遠岸水下扇的沉積。在SQ3的HST發(fā)育時期,凹陷中的中次凹和東次凹主要發(fā)育淺湖相沉積地層,粗碎屑物源沉積體系欠發(fā)育。
在大磨拐河組(即層序SQ4)沉積時期,該剖面的位置處于凹陷的淺湖相沉積環(huán)境中,三角洲前緣對該剖面中各井的影響不明顯,個別井的局部層段可能發(fā)育有三角洲遠砂壩等碎屑補償沉積單元(圖5b)。
根據(jù)巖心觀察描述、測井、錄井、地震相及地震屬性綜合分析認為,與銅缽廟組相比,南屯組扇三角洲沉積相分布范圍變小,主要在塔21-17井區(qū)的東次凹南洼槽、東部斷階帶上以及西次凹中洼槽中零星分布,因此與其對應的砂體分布也同時受其影響,分布范圍也變小。砂體的展布不僅與控陷斷層持續(xù)活動有關,也與內部多級次、多期次的調節(jié)斷層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控陷斷層控制了扇體分布的大致走向,如在塔21-54井和塔21-56井之間存在2個“對掉”斷層,使砂體在該斷層活動時期(南屯組沉積早期)持續(xù)活動中,改造早期扇三角洲前緣砂體使其砂體沿“對掉”斷層之間的小型地塹進行卸載,從而使砂體得以在同生次級斷層的根部重新展布,與此類似的沉積在其它局部構造都有所展布[10](圖6)。
根據(jù)單井沉積相、連井沉積相分析、地震剖面反射特征、地震地質解釋剖面相模式和地震反演及砂地比圖等的綜合分析,確定了各層段的沉積相的平面展布。
南屯組下部沉積時期控陷斷層活動強烈,東部次凹西部的深控大斷裂,控制沉積尤其明顯,在物源供給充分的條件下,扇體群沿深大斷裂根部呈北東向展布,有些扇體延伸較遠,物源以近北西西向為主。而東部靠近塔21-19井區(qū),主體物源大體呈北東向展布,并以塔21-17井為中心,分支成2個物源,并在塔21-45井前端滑塌為湖底扇相沉積。而另一分支物源則向前伸展到達塔21-9井區(qū),中間經過了2個三級斷裂的調節(jié)作用。該分支物源在塔21-40井區(qū)順北東東向斷裂根部沉積了一套紅色泥巖夾大套雜色砂礫巖,礫石磨圓度很好,且見定向排列現(xiàn)象,說明該套礫巖經過了一定的搬運,而且離物源近,為就近堆積的產物[11]。而南部潛山披覆帶未見南屯組下部沉積。南貝爾凹陷東次凹南屯組下部總體為一雙斷凹陷,地層展布為東部薄西部厚,北部厚南部薄(圖7)。
圖6 塔木察格盆地塔南—南貝爾凹陷砂巖等厚、砂地比平面展布Fig.6 Isopath map of sandstone thickness and sandstone percentage of lower Nantun Formation, South Tamuchage-South Beier Sag, Tamuchage Basin
圖7 塔木察格盆地塔南—南貝爾凹陷南屯組下部沉積相平面展布Fig.7 Plane distribution of sedimentary facies of lower Nantun Formation,South Tamuchage-South Beier Sag, Tamuchage Basin
1)塔南—南貝爾凹陷南屯組下部主要發(fā)育沖積扇、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湖底扇和湖相5類沉積相,其中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沉積體系和湖泊沉積體系是研究區(qū)內最為發(fā)育的沉積體系,湖盆為“窄盆深水”類型。
2)根據(jù)地震反射特征、砂巖百分含量等資料的分析,塔南—南貝爾凹陷有8大物源方向。物源方向分別為:西次凹為來自于東部和西部的物源;東次凹北洼槽為來自于西部、東部和北部貝中凸起上的物源;東次凹南洼槽為來自于東部斷階貝爾布伊諾爾隆起帶上的物源。
參考文獻:
[1] 樊太亮,呂延倉,丁明華. 層序地層體制中的陸相儲層發(fā)育規(guī)律[J]. 地學前緣,2000,7(4):21-28.
[2] 馮增昭. 沉積巖石學[M]. 2版. 北京:石油工業(yè)出版社,1993.
[3] 傅廣,張云峰,杜春國. 松遼盆地北部巖性油藏形成機制及主控因素[J]. 石油勘探與開發(fā),2002,29(5):22-24.
[4] 高瑞琪,趙政璋. 中國油氣新探區(qū) 第三卷:渤海灣盆地隱蔽油氣藏勘探[M]. 北京:石油工業(yè)出版社,2001.
[5] 郝方,董偉良. 沉積盆地超壓系統(tǒng)演化、流體流動與成藏機理[J]. 地球科學進展,2001,16(1):79-85.
[6] 胡朝元. 生油區(qū)控制油氣田分布:中國東部陸相盆地進行區(qū)域勘探的有效理論[J]. 石油學報,1982,3(2):9-13.
[7] 胡見義,徐樹寶,童曉光. 渤海灣盆地復式油氣聚集區(qū)(帶)的形成和分布[J]. 石油勘探與開發(fā),1986,13(1):1-8.
[8] 胡見義,黃第藩,徐樹寶,等.中國陸相石油地質理論基礎[M]. 北京:石油工業(yè)出版社,1991.
[9] 胡見義. 石油地質學前沿和勘探新領域[J]. 中國石油勘探,2004,9(1):8-14.
[10] 胡見義,徐樹寶,劉淑萱,等. 非構造油氣藏[M]. 北京:石油工業(yè)出版社,1986.
[11] 賈承造,劉德來,趙文智,等. 層序地層學研究新進展[J]. 石油勘探與開發(fā),2002,29(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