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桂輝
動輒“清場”暴露了啥?
○張桂輝
不知始于何時,大凡高層領導下基層考察或視察、調研或檢查,當?shù)毓俜健⒐膊块T通常少不了這樣一些程序——提前制定預案、精心勘察踩點、現(xiàn)場進行布防、嚴格實施清場。這還不夠,還要一路警車開道、沿途交通管制。有時甚至要異地抽調警力,三步一崗,五步一哨,儼然一副大敵當前的架勢。
據(jù)我觀察,如此做派,大多不是首長本意,而是有人示意、地方樂意。在一些職能部門、地方官員心目中,只要首長平平安安、行程順順利利、視察圓圓滿滿,采取什么措施,動用哪些手段,給群眾帶來多大不便,統(tǒng)統(tǒng)可以忽略不計。此前不久媒體披露,某地警方為了迎接領導視察,不惜動用警械“清場”——有位“不知趣”的異地觀光客,對警方“命令”提出質疑,不僅被戴上了手銬,而且嘴巴也被手帕緊緊堵住……
我以為,動輒警車開道、交通管制、清理現(xiàn)場,出發(fā)點或許是好的,但在群眾心目中造成的影響卻很不好。它至少暴露出這樣幾個問題:
——畏懼百姓。時下少數(shù)地方領導,嘴上常說:要與群眾打成一片,要當好群眾學生。聽其言,頗為感人。而觀其行,卻是另一碼事。他們忘記了自己原本也是百姓不說,潛意識中,把老百姓看成不可隨意親近,甚至必須時刻提防的對象。內心深處不是敬畏而是畏懼百姓。走到哪里,都覺得不踏實,唯恐遭到“不測”。何況是首長視察,自然要嚴加防范了。
——嚇唬百姓。一些地方官員、部門領導,官當大了,無論走到哪里,都喜歡前呼后擁、迎來送往,與舊時官員巡察搞“回避”那一套,沒有多大區(qū)別。如此這般,識趣的老百姓自然唯恐避之不及了。到頭來,樣子做了,時間花了,既沒能看到實情,更沒有聽到真話,對科學決策與推動工作等,毫無裨益。自己樂此不疲不說,以為首長也喜歡這一套。
——脫離百姓。有些地方領導,平日里高高在上習慣了,偶爾到農(nóng)村、企業(yè)或社區(qū),名曰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實際上不過是從上一級官場到下一級官場罷了。從接待的到匯報的,從參會的到陪同的,除了個別經(jīng)過“精挑細選”的群眾外,其余全都是官員,平民百姓沒有幾個有機會接近領導。自己不習慣耳朵向下,也不讓首長聽點原汁原味的“基層聲音”。
由此想起一則“舊聞”。1953年2月23日,在南京視察的毛澤東,要前往中山陵晉謁。為了便于警衛(wèi),“高度警惕”的公安部門,曾打算另辟一條上山小路進入陵門,并準備把游覽中山陵的群眾疏散出去。毛主席得知后風趣地說,“堂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祭奠革命先輩,走小道成何體統(tǒng)嘛!我就要走大道。群眾是到中山陵游覽,我們是到中山陵祭奠,有什么理由把人家趕走?”毛主席還嚴肅地說:“你們不要把我和群眾隔開!”
都說人民是主人,官員是公仆?,F(xiàn)如今,少數(shù)公仆到主人那里視察或考察,居然不惜代價、興師動眾,主人連正常的活動都受到影響不說,有時還要遭遇“清場”。這樣做,乍看起來是為了首長安全,實則無形中、間接地損害了首長的形象和聲譽。道理明擺著,老百姓看在眼里,嘴上不說,心里不悅。久而久之,首長怎么會有好口碑呢?
不錯,領導干部,尤其是高級領導,下基層視察調研、走訪慰問,適當?shù)谋Pl(wèi)是必要的,無可厚非的。然而,凡事都有一定的“度”。一旦過度了,往往就走向問題的另一面。退一步說,朗朗乾坤,在共產(chǎn)黨的陽光普照下,還要如此遮遮掩掩、躲躲閃閃,不說行為不夠親民,至少“底氣”有點不足吧。但愿職能部門、地方官員轉變觀念、改進作風,不要動輒搞“清場”那一套,把首長推到被誤解、遭議論的“風口浪尖”上!
(作者單位:福建省南平市直機關黨工委)
(責任編輯 張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