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家利益》網(wǎng)站11月29日文章,原題:酒吧和寺廟———見識中國的啤酒、佛教和旅游 抿一口青島啤酒,我想到兩件事:中國啤酒產(chǎn)量世界第一,比第二位的美國多一倍;中國的佛教徒人數(shù)世界第一,比第二位的泰國多出一倍。啤酒和佛教都不是中國本土的,卻能在這里生根發(fā)芽、興旺繁榮,深入到中國人的骨子里。細察這兩樣東西也能解釋為什么美國人和中國人總是彼此誤解。
夏日一個雨天,我來到青島啤酒博物館。這里可看到中國受外國影響的一段復雜歷史:該啤酒廠最初由歐洲殖民者創(chuàng)辦,一戰(zhàn)時落入日本人手里,上世紀30年代再度被日本占領(lǐng),1945年由美軍接管。1949年后被收歸國有,1954年開始出口啤酒。如今,青島啤酒已是中國銷量最好的啤酒,在全世界60多個國家的中餐館都可見到。
青島啤酒的復雜歷史及博物館工作人員的反日情緒,如今都已被濃濃的商業(yè)氣息所淹沒。銅制釀造桶和佳釀廣告宣揚的是啤酒往昔的國際性,而曾創(chuàng)辦和維持酒廠的外國人卻鮮被提及。這符合中國目前力推經(jīng)濟增長的政策。但在這個城市的其他地方,我曾看到當?shù)貙Φ聡私巧牧硪环N看法。在一戰(zhàn)德國軍事要塞遺址,講述的是德國人(對中國人)的壓迫,在那里,德國人成了“洋鬼子”,造成中國的百年動蕩。
博物館的游客多是日本人,酒吧服務(wù)員說他們是博物館的主要收入來源。一對年輕德國夫婦坐下后,不少人圍過去聽他們講述青島這座城市和啤酒。我猜若是在德軍要塞遺址,他們不會受到類似歡迎。中國人想要讓青島成為享譽全球的國際化大都市,外國人不再是帝國主義威脅,青島也不會再度淪為殖民地。
離開啤酒博物館,我去了湛山寺。該寺建于上世紀20年代,建寺的初衷是給這個經(jīng)過多年外國統(tǒng)治的城市增加中國特色。它是青島早期的中式建筑之一,象征著20世紀初佛教與民族主義的關(guān)系———今天差不多依然如此。佛教很久以前從印度傳到中國,現(xiàn)在已是該國官方認可的五大宗教之一。北京希望宗教能有助于填補信仰真空,促進“和諧社會”。
寺前擠滿賣小吃的推車、賣紀念品和香的店鋪。老年人恭敬地完成上香任務(wù),年輕人看起來更多覺得這事挺逗樂或不好意思,他們大笑著擺出姿勢照相,引來虔誠香客們的不滿。這充分表明了在現(xiàn)代中國人們面對佛教的態(tài)度分歧。
在中國,處處可見這種矛盾和轉(zhuǎn)型。我曾想,中美關(guān)系經(jīng)常變得緊張,是不是因為兩國存在諸多共同之處:比如眼光短淺的自信,認為自己的國家必須在世界上扮演獨一無二的角色,堅信為了經(jīng)濟增長能不惜一切代價。
中國進行了國家資本主義的試驗,這說明“沒有民主的資本主義不可行”這類觀點已行不通。中國汲取外來的經(jīng)濟和政治思想,將其塑造成具有獨特的中國特征而又高效運轉(zhuǎn)的某種東西,這就跟中國融合佛教和啤酒一樣。同樣,我遇見的中國人不容易歸類。啤酒館的服務(wù)員一口流利英語,她代表的是中國沿海的國際化,還是對游客口袋里錢的欲望?而湛山寺(年老和年輕的)香客們面對的或許是同一個問題:中國是什么,做中國人意味著什么?這似乎是中國人還在苦覓答案的問題?!ㄗ髡哒材匪?bull;卡特,汪析譯)
版權(quán)作品,未經(jīng)《環(huán)球時報》書面授權(quán),嚴禁轉(zhuǎn)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環(huán)球時報2011-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