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國際社會政治思潮發(fā)展動向與特點
■張鐿及/文
2010 年正值十年之交,國際金融危機、歐洲債務危機相互交織,西方國家發(fā)展模式的弊端凸顯,各方全球治理博弈加劇。當前既是發(fā)展模式改革的探索期,又是世界秩序轉型的演進期。形勢大動蕩,模式大調整,秩序大變革,催發(fā)各類國際社會政治思潮相互激蕩。
一、對國際力量格局和秩序前景存在多種看法
2010年初以來,圍繞過去十年國際力量格局的變化,國際社會熱議“新興國家群體性崛起”、“國際力量轉移”。許多學者把過去十年稱作是西方“失去的十年”、“世界向東方傾斜的十年”,甚至認為是“西方統(tǒng)治的最后階段”。
西班牙學者卡洛斯提出構成2010年世界體系和模式的四個層次,分別是:1、最高層——已失去絕對優(yōu)勢的美國;2、自主國家——歐盟、日本、中國和俄羅斯;3、擁有內部自主權,外部自主權相對有限的國家——印度、南非、巴西;4、依賴——其他國家。俄羅斯專家尼古拉提出,隨著國際關系民主化的發(fā)展,未來世界將日益成為小國的天下,大國的影響力越來越取決于它與中小國家尋找共同語言的能力,世界將進入“小國牽制大國”時代。美國知名學者喬爾·科特金則提出,歷史、種族、民族、宗教和文化逐漸把人類分割成新的“部族”群體?,F(xiàn)在的“金磚四國”、“基礎四國”等新概念因這些國家的歷史和文化迥異而顯得蒼白,反觀“部族”聯(lián)系卻根深蒂固,當前的政治動蕩和全球化進一步凸顯其深層影響??铺亟鹬赋觯斀袷澜缈梢员环殖伞氨泵缆?lián)盟”、“玻利瓦爾共和國”、“大阿拉伯世界”、“中央王國”等19個聯(lián)盟,這些聯(lián)盟的相互聯(lián)系和互動將牽動未來國際秩序走向。還有一些學者提出對未來世界秩序要有新思維,今后既不是“美國世紀”,也不是“亞洲世紀”,而是日益向“全球世紀”發(fā)展。
二、對全球治理趨于悲觀,一些學者政要提出全球治理新思路
與過去對G20的高度評價和寄予厚望相比,國際上近期對G20的消極看法明顯增多。不少專家學者認為,“機制建設滯后”和“國家利益至上”正成為阻礙變革國際體制的兩大負面因素。芝加哥全球事務學會專家托馬斯· 賴特指出,G20將凸顯而非緩解多邊主義危機,缺乏合法性、缺乏明確限度、受中俄等國“攪局”是G20潛在的三個問題。在歐洲債務危機背景下,希臘總理帕潘德里歐提出引導全球化發(fā)展的“第四條道路”。他說,與“第三條道路”過度依賴市場有不同,“第四條道路”既要保證市場自由創(chuàng)新和增長,更要建立不屈從于市場的民主機制。為此,應加強二十國集團和聯(lián)合國等多邊機構的包容性和代表性,實現(xiàn)各國在相互依存和自給自足之間的平衡。世貿組織總干事拉米則提出了全球治理的三個基礎,即合法性、專業(yè)性和權威性。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提出,應建立一種“可變幾何體”的全球治理結構,首先將所有行為主體都囊括在內,然后根據(jù)實力資源分布,在不同事務中采取大量的“多邊主義”和“少邊主義”(小團體談判)相結合的做法。美國斯坦利基金會項目主管戴維·紹爾提出,國家集團作用日益增強是當代國際政治的一個重大趨勢,各國政治經濟聯(lián)系密切有利于推動全球治理。
一、西方摸索“新資本主義”路徑,新自由主義有所回潮
金融危機后,美各界批判新自由主義發(fā)展模式,提出要建立“道德”、“人性化”的“新資本主義”。奧巴馬試圖利用危機,通過加強國家干預、推動醫(yī)保、教育、金融改革和發(fā)展綠色經濟,調整美國模式,但效果不彰。美各界開始反思改革,對新自由主義、凱恩斯主義孰優(yōu)孰劣,“小政府”、“大政府”誰更有效等的爭論此起彼伏。2010年美國國會中期選舉圍繞著“政府應當多大,政府對民眾的生活應當干涉到何種程度”展開激辯。在歐美學界和民眾中一直存在對國家干預和“大政府”恐懼和擔憂的心理。2010年美相關調查報告顯示,與20世紀70年代相比,認為政府過大而不能實行有效管理的民眾增加了一倍;59%的美國人認為,美國正危險地走在錯誤的道路上。與此同時,大量民眾對政府在國防、醫(yī)療和扶貧等問題上所采取的行動表示支持。
歐洲于2010年3月提出了“歐洲2020”戰(zhàn)略,要求歐盟和各成員國在增強經濟政策協(xié)調性的基礎上,改革過度依靠金融業(yè)的經濟發(fā)展模式,逐步實現(xiàn)以“智能增長、可持續(xù)增長、全球增長”為重點的新經濟發(fā)展模式。
二、社會主義改革思潮悄然升溫
金融危機對古巴造成較大沖擊,古國內要求改革的聲音不斷加大。菲德爾·卡斯特羅在接受美《大西洋》月刊記者采訪時表示既有的古巴模式“已不再奏效”。而勞爾·卡斯特羅在多個場合表示,要對古巴實行經濟和社會的“結構性變革”。針對古巴出臺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古巴領導人強調目前古巴所做的是在“更新社會主義”或“完善社會主義”。勞爾說,“古巴不抄襲任何其他國家(的模式),在更新古巴經濟模式的進程中,絕不會放棄社會主義建設”。
越南國內也深入反思金融危機帶來的影響,認為越南經濟太容易受到國際環(huán)境的沖擊,很可能因此失去對自身發(fā)展模式的控制。越共正逐步探索經濟社會改革道路:恢復增長、保持國家對發(fā)展的控制權、縮小貧富差距、發(fā)展國內市場以及提高社會保障等。
委內瑞拉領導人查韋斯強調要建設“玻利瓦爾的社會主義”,主要任務是深化結構和戰(zhàn)略變革,將委從資本主義國家過渡到社會主義國家。拉美一些學者認為,玻利維亞、委內瑞拉、厄瓜多爾等國正在建設“后新自由主義”模式。
一、社會政治心態(tài)“右”轉,民粹主義、極右思潮明顯上升
一段時間以來,一股追求本國利益、保護民族特性、限制外來移民及否定改革的保守思潮在西方社會迅速蔓延。在歐洲,反移民思潮不斷興起。英國不少地方打出“把英國的工作職位留給英國人”的口號;西班牙政府為保證國民情緒穩(wěn)定對移民展開“請回國”的政策;法國總統(tǒng)薩科齊頒布禁止伊斯蘭罩袍法案,并強行驅逐羅姆人。歐洲曾以多元文化為自豪,如今卻籠罩著對多元文化的悲觀情緒,“多元文化失敗論”不斷蔓延,德國總理默克爾公開承認“多元文化努力徹底失敗”。
歐洲的極右翼勢力借機擴大影響,瑞典極右政黨民主黨9月在議會選舉中首次進入議會;英國極右翼組織“國家黨”也得到越來越多白人支持。在美國,這股思潮的最典型代表是極右派別“茶黨”的興起?!安椟h”煽動極端民粹主義,在美各地組織抗議活動,反對奧巴馬改革,攻擊奧是“納粹”、“社會黨人”、“仇恨白人的種族主義者”,成為反奧的民意主力?!安椟h”具有濃厚的民粹色彩,反對“大政府”,
反對新精英階層,謀求自下而上改變現(xiàn)狀,重塑美政治格局,“茶黨"候選人在美中期國會選舉中獲得5個參院席位、約30個眾院席位,影響進一步擴大。
二、“貨幣戰(zhàn)爭”、“匯率戰(zhàn)爭"等變相的貿易保護主義得到普遍支持
西方國家把經濟不能復蘇、就業(yè)增長疲軟的原因歸罪于新興國家尤其是中國的貿易順差,美西方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呼聲在蟄伏一年后再度高漲。歐美國家稱,中國對歐美的貿易順差讓他們的民眾吃了大虧,世界經濟需要再平衡。奧巴馬在國情咨文中夸下??冢M绹隹谀芊槐?。美著名經濟學家克魯格曼更明確提出,通過人民幣升值促進美國經濟復蘇。蓋特納公開表示,如果幣值被低估的大型經濟體阻止本幣升值,將鼓勵其他國家進行效仿,對國際經濟健康發(fā)展將產生巨大損害。歐元集團主席容克也敦促中國允許人民幣“有序、大幅且全面升值”。IMF主席卡恩也發(fā)表講話,稱人民幣被完全低估,認為人民幣升值是符合邏輯的。美元貶值引起其他國家貨幣貶值的連鎖反應,日本、瑞士、韓國、泰國等相繼出手干預匯市壓低本幣匯率,“國際貨幣戰(zhàn)爭”大有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
一、“中國模式威脅論”進一步抬頭
比利時根特大學教授德沃斯指出,經濟危機催生了一場更具根本性的危機,即“國家資本主義”的興起,代表國家資本主義的中國模式對美式自由市場資本主義模式產生了根本威脅。加拿大《環(huán)球郵報》則指出,世界不再是純粹國家之間或純粹市場之間的競爭,而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國家和市場結合方式之間的競爭,在這種競爭中,中國式國家資本主義者逐漸占據(jù)上風。在西方政界學界日益感到中國模式威脅的背景下,西方轉而追捧印度模式,企圖在發(fā)展中國家樹立符合西方理念的樣板。美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薩默斯高調提出“孟買共識”,聲稱在“孟買共識”和“北京共識”的長期角逐中,“孟買共識”將最終勝出,并在2040年前后超越“北京共識”。
二、美西方拋出“中國傲慢論”、“中國強硬論"、“中國自私論”等一系列負面涉華論調
隨著近期中美、中歐在氣候變化、匯率政策、人權等領域的矛盾和摩擦加深,西方輿論將一系列問題歸咎于中國的“日趨武斷”、“狂妄自大”、“咄咄逼人”。英《每日電訊報》指出,中國嚴重誤判了全球力量對比,“一心想與美國一決雌雄”。歐洲改革中心主任格蘭特則指出,中國對自身的成功過于自信,因而才會在外交上更加武斷。對中國在對臺軍售、西藏問題、谷歌事件、毒販事件等問題上的表現(xiàn),日、英、法等媒體通常用“惡狠狠”、“硬碰硬”等詞匯加以描述。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則表示,中國已經放棄了鄧小平“韜光養(yǎng)晦”的外交指導思想。德國馬歇爾基金會指出,中國在金融危機之后更不愿妥協(xié),只關注自身內部發(fā)展而不愿意承擔更大的國際責任。
三、西方企圖強行給中國定位,炮制中國“發(fā)達國家論”、“超級大國論”、“帝國主義國家論”
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提出,中國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已經從一個落后國家成長為發(fā)達國家,再過30年,中國將成為超級富國和世界經濟盟主。英國專欄作家拉赫曼稱,中國已經成為一個富國,它堅持說自己仍是一個“發(fā)展中國家”只是為了拒絕進行重大政治和經濟改革。德前外長費舍爾認為,中國將成為一個主要關注國內事務的超級大國。英國中國問題專家馬丁·雅克稱中國已經成為一個“正在崛起的超級大國”。澳《悉尼先驅晨報》稱,中國將制定自己版本的“門羅主義”,努力把美國趕出亞洲。美國防政策委員會委員卡普蘭認為,中國已經開始和印度在印度洋爭奪勢力范圍。日本學者渡邊利夫把中國稱為“后起的帝國主義國家”,認為中國對外擴張是歷史必然。
(責任編輯:劉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