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潤田
聽?wèi)颥崙?/p>
蔡潤田
上世紀(jì)五十年代前半葉,我們?nèi)衣镁蛹綎|(家鄉(xiāng)俗稱“下京東”),民間流行的演藝樣式有三種:一是蓮花落,又叫落子,也就是現(xiàn)在所說的評劇;二是樂亭大鼓,也叫大鼓書;三是皮影戲。
逢年過節(jié)或是農(nóng)閑季節(jié),遠(yuǎn)近村鄉(xiāng)總有這些熱鬧可看。那時,我十歲左右,家事世事,了無掛礙,一副樂天的性子。更可慶幸的是,自己雖是客居他鄉(xiāng),卻絲毫不覺得有外于人,當(dāng)?shù)卮迕窀黄缫曃疫@個“小老西兒”,甚且厚遇于本鄉(xiāng)子弟。因此不管本村還是鄰村有熱鬧,父老兄弟們總要拉我一道去看。大鼓書多在秋后傍晚開講,臨街擇一開闊空地,一人彈弦(多是盲人),一人說書。記得開頭三個字大抵總是“說的是”,煞尾也總在激烈處,內(nèi)容多是公案、武俠之類。如今還依稀記得似也能哼個調(diào)兒的只有“呼延慶打擂”了。至于皮影,對我就更是勾魂攝魄了。晚間,在一個用木頭搭起的簡易閣樓里,燃著一盤煤油火炬,里面有耍線的、有唱的。唱分“大”“小”,所謂“大”,聲音粗且重,是專給老生、花臉一類角色配音的。所謂“小”,其音尖且細(xì),是給生、旦配音的,無論是唱大唱小都要掐著脖子,那樣子看上去近乎殘酷,很讓人可憐。耍線人通過靈巧的手指,借助火光把按照不同身份,著了不同色彩、刻成不同形貌的驢皮人,映現(xiàn)在一方白布上,配上“大”“小”不同的念、唱,從外面就能看到一幕幕或悲壯或凄婉的戲劇了。它很有魅惑力,足以讓人目眩神迷,忘其所以。以故,當(dāng)?shù)亓餍兄@樣一句諧語:“驢皮子造反,混蛋熬眼”。不過,人們樂于當(dāng)這樣的“混蛋”,尤其是我們這些孩子。但是,自從1957年我極不情愿地隨家由冀東返回山西之后,就再沒有機會看皮影戲了。即使大鼓書,也絕少能聽到那種韻味的了。久而久之,竟把它們淡忘了。
至于評劇,因為時或還有聽、看的機會,就對它還滿有興趣。記得在灤縣小新莊時,被大哥、大姐們拉到落子班里,頗也領(lǐng)略了一些舞臺上下、幕前幕后的趣事,其間,印象最深的是演《王定保借當(dāng)》時的往事,當(dāng)時演清官大老爺?shù)哪俏淮笫褰?jīng)常忘詞,兩個被他審問的“民女”不得不時時給他提詞,那情形很煞風(fēng)景,后來提詞的任務(wù)就交給了我,由我在幕后逐句念叼,不過那位大叔雖說記性不好,做派卻著實令人心儀。記得,二位“民女”闖堂之后,他一手托著烏紗帽,一手提了玉帶,急匆匆威凜凜的踏著鑼鼓點沖了出來,那架勢真是氣派。但是,他說完“披頭散發(fā)闖進(jìn)老爺?shù)墓?,豈非瘋女”之后,便期期艾艾,口吃了起來。當(dāng)時兩位大姐姐很喜歡我,臺下就教我這段戲,我居然也暗自逞能,心想學(xué)會了便取而代之,殊不知自己是個十來歲尚且撐不起行頭的孩子。這時期我看了不少評劇,記憶所及,有《秦香蓮》、《茶瓶記》、《珍珠衫》、《李三娘打水》、《梁山伯與祝英臺》、《夜敘花亭》等等。至于《楊三姐告狀》,當(dāng)時似乎還沒有新鳳霞主演的新戲,只隱約聽說其事,對劇情印象不深,只是隨家南遷,住到灤南縣的甸子村(楊三姐出生地)時,由于認(rèn)識了楊三姐,才約略知道了這場戲的大意。那時,甸子只有初小沒有完小,我和本村的幾個小伙伴都在離甸子四五里遠(yuǎn)的大田莊完小讀書。小伙伴里有個大男孩,他性情溫和綿善,頗像個女孩子,我喜歡他的溫和,他也常帶我去他家玩,這樣我便認(rèn)識了他的親戚(忘記確切關(guān)系)——楊三姐。印象中當(dāng)時的三姐約莫五十歲左右,體態(tài)綽約,身材修長,臉龐清秀,她待人和氣,一派溫柔賢淑的樣子,從外表看,很難想象她竟然有那樣一番剛烈、狷介的作為。大約她就是那種柔情似水,烈骨如霜的女性吧。上世紀(jì)八十年代中期,報載:楊三姐病逝,我當(dāng)時為此還有些傷感。
大概就因為兒童時代的耳濡目染吧,我對評劇格外感到親切,直到當(dāng)年上了大學(xué),遇到無人獨處的場合,總還愛悄吟幾句。那一年,聽說大同評劇團(tuán)解散了,竟也無端生出一些悲哀來,心想,身在山西,從此便與評劇無緣了。也許就是看評劇的機會少了,要么就是趣味略有變遷吧,不知怎么一來,聽京劇的興趣陡然濃厚起來。小時候看京劇的機會不多,似乎只在唐山、林西看過幾回,此外,便是隨父親往返晉冀之時途經(jīng)京、津,在親朋家里小住,由別人帶領(lǐng)著看戲?;厣轿骱?,一則聽京劇機會相對地多于評劇,二則情隨事遷,習(xí)與學(xué)易,似乎不太滿意于評劇過于口語化、生活化的質(zhì)直了。而對韻律優(yōu)美、做派講究的京劇大為傾倒起來,自然這只是感覺,并非評斷。我的一位朋友獨癡南昆對此就大不為然。他認(rèn)為昆曲最為精美,京劇就不足道。他是位專家,在戲曲方面造詣尤深。我歆羨他的雅人深致,卻還只能停留在現(xiàn)有的欣賞水平。不過,有時也對京劇的一些唱詞感到疑惑,為了韻腳,好些字顯得牽強、生硬。唱詞不如昆曲的考究、古雅。韻律不似昆曲的低回婉轉(zhuǎn)(自然,這也是感覺),也覺得京劇并非那么完美、精粹。一些傳統(tǒng)劇目并非沒有可推敲的余地。但,它的聲腔和演技畢竟還算優(yōu)美、高超,我是愛聽、愛看的。
由于種種原因,我很少到戲院里看戲,只是偶爾到北京出差,晚上無事,也還要獨自溜進(jìn)劇院。這時,一邊聽?wèi)颍贿吙粗切┢庇褌儞艄?jié)贊嘆,就很有一種賞心悅目、其樂融融的況味。不過這番滋味大都還是在家里通過電視來領(lǐng)略。我知道,對京戲這種嗜好,很可能就是自己退化、老化的表征。但既已習(xí)焉成癖,即或是劣習(xí),也難得更改了。如今,每每心緒不佳或偶爾提筆、文思滯澀之時,還要放一段錄音,借以撣拂塵紛,虛靜心神,這也算是自得其樂吧。
責(zé)任編輯/吳 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