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江
作為“四君子”之一的竹,千百年來便是文士墨客反復吟詠和描繪的題材。關羽、王維等人都是史上有述的畫竹高手。唐代白居易贊嘆蕭悅畫竹能“不筍而成由筆成”,說的是他筆墨功夫了得。宋代蘇軾稱文同“其身與竹化,無窮出清新”,既揭示了主客體相融的創(chuàng)作特征,還順帶張揚了一種明確的審美標準。歷代詠竹論竹的詩文無數(shù),最要言不繁的詮釋,當推宋人郭若虛《圖畫見聞志》所錄文同詠竹的一句詩:“虛心異眾草,勁節(jié)逾凡木”。
凌風而高蹈,虛心且有節(jié),這不正是中國古代文人的心性和人格理想嗎?竹在歷代文人與畫家當中占據(jù)如此突出位置,深層原因,仍在于中國托物言志、借景寓情的悠遠傳統(tǒng)。清人鄭板橋說“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更賦予竹一種普適性的人文關懷。竹早已被人化了,它是主體精神和人格的載體,是一種象征性符號。畫竹興盛,良有以也。
十來年前,我尚在《廣州文藝》主編任上,因文學緣分與廖紅球先生有過直接交往,對他作畫略有所聞。記起上世紀七十年代,已讀過他在梅州工廠寫出的小說,而且自作插圖。作家作畫與畫家寫書,原本算不上新鮮事。我所不曾料及的,是他不僅喜歡臨池作畫,專注墨竹更有二十余年。而今遴選二百余件畫作并詩文書法,題材均為一個“竹”字。以此專題而詩書畫合集印行,可謂獨出心裁。
畫竹殊非易事,筆墨如習武,一招一式便知功夫幾何??吹贸鰜?,紅球先生是認真臨寫過名作經典,研習過前人筆墨程式的,并不恃憑聲名而自欺欺人。再者,他雖一再提及歷代畫竹名家,筆底卻并無“瘦竹映南窗,荒齋伴寂寥”式的孤高自憐。紅球先生所作偏好繁密一格,每每枝葉繁密蔭翳,新筍初篁穿插,有如粵東溫潤氣候中生機郁勃的竹林。其書藝筆法經多年歷練,運筆能不虛不滑,用墨能濃淡有致,是謂真正成竹在胸。有心者觀之,其筆下之竹,或正或欹,或交或離,或繁或簡,或含露帶雨,或披日迎風,千態(tài)萬狀而得南方竹篁之神韻。在我看來,其間若隱若現(xiàn)還有他孩提時代的鄉(xiāng)野意象。而這種泥土與生命的意味,是以往文人筆墨中不甚多見的。
《廖紅球詩書畫集》內容離不開竹,詩、書、畫相互呼應而相得益彰。這樣,也讓人再度留意詩書畫三者關聯(lián)問題。在中國的文化語境中,詩畫本一律,詩文書畫不僅相通,也相輔相成。宋徽宗時期《宣和畫譜》中的“花鳥敘論”,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花鳥畫專論。其中說,“詩人六義,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而律歷四時,亦紀其榮枯語默之候。所以繪事之妙,多寓興于此,與詩人相表里焉?!边@已言簡意賅地標出詩與畫的血緣關系。中國繪畫以寓興寄情為宗旨,緣物而動,有感而發(fā),以筆墨澆胸中塊壘。不妨說,這就是文學“賦、比、興”傳統(tǒng)的視覺版本。紅球先生說道,書法好文辭妙畫方可讀。這是不錯的,但功能需求或形式構成的元素仍只是一個側面。顯然,他之所以詩、書、畫三管齊下,更重要的原因仍在于一種盤桓于心不能自已的內在需要。我甚至相信,竹在這里,已是作者精神母題的一個符號。
明人洪應明《菜根譚》有一句話說:“文章做到極處,無有他奇,只是恰好?!蔽闹畼O境是與炫耀技巧無關的,我深以為然。對于創(chuàng)作,最重要之處在于對萬物是否真有感悟,對藝術是否別有會心。從專業(yè)視角看,收入本集的作品,運筆用墨未可說已臻爐火純青境地。但不應忘了,詩、書、畫同屬藝術分類學上的獨立品種,雖都是主體精神的載體,雖多有相近乃至相通之處,而藝術結構和形式手段畢竟相去甚遠。作為作家的紅球先生今日有如此難能可貴的收獲,是很值得祝賀的。要在不同藝術領域之間穿行,便需有進退自如的過人身手。一藝之成,豈易言哉?由是,這一專集的印行,不獨給文學界,也會給書畫界的朋友留下良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