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 饒
(黑龍江大學(xué)西語學(xué)院,哈爾濱 150080)
條件句的語用類型及其文體效果
富 饒
(黑龍江大學(xué)西語學(xué)院,哈爾濱 150080)
語用學(xué)研究語言在使用中的意義,因此語用學(xué)的一些理論很容易被引用到文體學(xué)中來,解釋文學(xué)作品中語用的突出。根據(jù)非嚴(yán)格意義條件句在實際應(yīng)用中所要達到的表達效果,在打破傳統(tǒng)語法分類的基礎(chǔ)上,從語用認(rèn)知和文體角度重新探討非嚴(yán)格意義條件句的分類、使用到理解的過程,可使我們更加清楚地了解非嚴(yán)格意義條件句的本質(zhì),同時也為在日常交際中正確使用和理解非嚴(yán)格意義條件句提供新的理論依據(jù)。
條件句;語用類型;言語行為;禮貌與面子理論;文體
語用學(xué)研究語言在使用中的意義,因此語用學(xué)的一些理論很容易被引用到文體學(xué)中來,解釋文學(xué)作品中語用的突出。本文將從言語行為和禮貌與面子理論等方面來探討條件句在使用中所能達到的文體效果。
言語行為理論最早是牛津大學(xué)哲學(xué)家約翰·蘭肖·奧斯丁提出來的,是研究語言使用的第一個重要理論。他曾提出了言語行為三分說。他認(rèn)為人類在說任何一句話時都同時完成三種行為:言內(nèi)行為、言外行為和言后行為。言內(nèi)行為就是“關(guān)于說某事的行為”,即說話的字面意義;言外行為指的是“在說話過程中實施的行為”,也就是看所說的話語是構(gòu)成一道命令還是請求、許諾等;而言后行為即言語之后的行為結(jié)果,指所說的話在聽話人身上產(chǎn)生的效果[1]。比如當(dāng)領(lǐng)導(dǎo)說“close the door”,這句話由三個詞構(gòu)成,說這句話本身就是言內(nèi)行為;這句話的言外行為實際上包含的是一個命令或者請求;而如果職員把門關(guān)上了,這就是言后行為。
奧斯丁的學(xué)生約翰·賽爾進一步發(fā)展了這一理論。他進一步區(qū)分了陳述性 (如 assert,claim,state,inform)、指示性 (如 request,ask,urge,tell)、承諾性 (如 commit,promise,threaten,offer)、表達性(如 thank,welcome,greet)和宣告性 (如 declare,appoint,name)等五種以言行事的行為,并且討論了實施這些行為的條件,他把這些條件稱為適合條件。這些條件大體可以分為四類:必要條件、命題內(nèi)容條件、真誠條件和預(yù)備條件。例如,請求和警告的適合條件就如下表所示[2]。
?
例如:“Can you play the piano?”只有滿足了這些條件,才會把這句話理解為請求對方彈琴的言語行為。但是如果條件不能滿足,例如:如果周圍沒有鋼琴→打破了預(yù)備條件→解釋為一個普通的疑問句;如果聽話人知道說話人不喜歡聽鋼琴→打破了真誠原則→解釋為一個普通的疑問句。
言語行為對文學(xué)作品的闡釋有新的啟發(fā)意義,可以通過對言語行為及其實現(xiàn)適合條件的分析,理解對話中人物話語的言語行為以及人物之間的關(guān)系。
例如在《傲慢與偏見》第二十章里,當(dāng)班內(nèi)特太太得知她的女兒麗萃拒絕了柯林斯先生的求婚時感到既驚訝又擔(dān)心,于是立刻去向她的丈夫求援,企圖讓班內(nèi)特先生勸說自己的女兒同意這門婚事嫁給柯林斯。在這段對白里有若干的言語行為:“…You must come and make Lizzy marry Mr.Collins,for she vows she will not have him,and if you do not make haste he will change his mind and not have her…Speak to Lizzy about it yourself.Tell her that you insist upon her marrying him….or I will never see her again.”(你得來勸勸麗萃跟柯林斯先生結(jié)婚,因為她賭咒發(fā)誓不要他;假如你不趕快來打個圓場,他就要改變主意,反過來不要她了……你去同麗萃說說看吧。就跟她說,你非要她跟他結(jié)婚不可……否則我看也不要看到她了。)劇中班內(nèi)特先生在太太的壓力下,勸說伊麗莎白同意柯林斯先生的求婚時不無幽默地說:“Your mother insists upon you marrying Mr.Collins.An unhappy alternative is before you,Elizabeth.From this day you must be a stranger to one of your parents.Your mother will never see you again if you do not marry Mr.Collins,and I will never see you again if you do.”(你媽媽要你嫁給柯林斯先生?,F(xiàn)在有兩個選擇擺在你面前。從今天起,不是你父親就是你母親不認(rèn)你。若你不嫁給柯林斯先生,你媽媽再也不見你了。若你嫁給他,我就再也不見你了。)這一段話中,班內(nèi)特太太發(fā)出了若干個言語行為:
(1)“You must come and make Lizzy marry Mr.Collins”(命令)(你得來勸勸麗萃跟柯林斯先生結(jié)婚。)
(2)“if you do not make haste he will change his mind and not have her.”(威脅 )(假如你不趕快來打個圓場,他就要改變主意,反過來不要她了。)
(3)“Speak to Lizzy about it yourself.Tell her that you insist upon her marrying him. ”(命令 )(你去同麗萃說說看吧。就跟她說,你非要她跟他結(jié)婚不可。)
(4)“or I will never see her again.”(威脅)(否則我看也不要看到她了。)
班內(nèi)特先生也有若干的言語行為,其中表示威脅的言外行為話語有“I will never see you again if you do.”(若你嫁給他,我就再也不見你了。)
如果分析一下兩個人的言語行為的實現(xiàn)結(jié)果,就會發(fā)現(xiàn)無論是班內(nèi)特太太還是班內(nèi)特先生在言語行為中都使用了條件句來實現(xiàn)“威脅”這一言外行為。而實際上班內(nèi)特太太的大多數(shù)威脅性言語行為都沒有得到實現(xiàn),因為她違反了言語行為實現(xiàn)的適合條件。她發(fā)出了兩個威脅,要實現(xiàn)威脅的前提條件就是發(fā)出威脅的人能夠?qū)崿F(xiàn)這種威脅的行為,而且這一威脅的行為對對方是有害的。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她的丈夫并不認(rèn)為女兒不能嫁給柯林斯有什么不妥,相反他認(rèn)為自己的女兒不應(yīng)該選擇柯林斯做丈夫;另外,她說她永遠(yuǎn)不會再見女兒的威脅在她丈夫眼里也是蒼白的,因為他了解她的性格,知道她是不可能做到的。而相反,班內(nèi)特先生的言語行為卻符合了應(yīng)該具備的適合條件,所以能夠得到實現(xiàn)。
與發(fā)出“威脅”相反,“禮貌”是人在社會生產(chǎn)和現(xiàn)實生活中一項具有道德和倫理意義的行為準(zhǔn)則,在人與人之間的交際中起重要作用。布朗和萊文森認(rèn)為,禮貌就是“典型人”(Model Person,簡稱為MP)為滿足面子需求所采取的各種理性行為。人的言語行為本質(zhì)上都是一些所謂威脅面子的行為(face threatening acts,簡稱為 FTAs)。講究禮貌就是要“減輕某些交際行為給面子帶來的威脅”。面子可以分為積極面子和消極面子。積極面子指人們希望得到贊賞、肯定和認(rèn)同;消極面子指人們不希望受到傷害和強迫[3]。
交際中的禮貌原則本質(zhì)上是策略性的,即通過采取某種語言策略達到給對方留面子的目的。布朗和萊文森稱語言禮貌策略為補救策略,因為禮貌是最大限度地維護聽話人和說話人的面子所做出的努力。采用補救策略,表示說話人無意威脅聽話人的面子,或試圖減弱對面子的威脅。條件句對于實現(xiàn)這一言語禮貌策略或補救策略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這里的條件從句已完全弱化為一種表示客氣、委婉的語言手段。此類條件句典型地應(yīng)用于下列場合:指出對方的不足、提出自己的 (不同于他人的)見解、打斷別人的談話、改變話題,等等。從句典型的語意特征是,說話者仿佛是在征得聽話者的同意、許可——“如果我可以這么說的話”、“如果允許我這么說的話”或者“如果您不介意我這么說的話”——才說出主句的內(nèi)容。采用這種言談方式,說話者無疑在有意無意中抬舉了聽話者,從而顯得尊重他人、有教養(yǎng),或者說顯得客氣、委婉。故這種言談方式更經(jīng)常流于一種禮貌性的姿態(tài),有時也不必用剛才那樣的漢語來說,盡可以改而說成其它一些交際功能相當(dāng)?shù)脑?如“對不起”、“請原諒”等。該語意特征也決定了在這類從句中表示許可意義的情態(tài)動詞 may(might)和相對不正式些的 can(could)會很常見:
Let’s leave it here,if we may,and move on to another question.(如果可以的話,我們就先談到這里,繼續(xù)下一個問題。)
這類條件的主、從句都出現(xiàn),但它跟前一類不同之處在于:a.雖然它可以有委婉的含義 (當(dāng)所述內(nèi)容涉及說話者時),但更主要的是用來表示:說話者對自己的措辭是否適當(dāng)、準(zhǔn)確不太有把握,但一時又想不出更好的措辭方式,只好請聽話者將就著理解,但千萬不要誤解了他的意思。相當(dāng)于漢語的“如果可以這么說的話”、“可以說是”等說法。b.從句位置相對固定,一般出現(xiàn)在說話者不太有把握、擔(dān)心聽話者可能不明白或產(chǎn)生誤解的那個字眼后面,前面常用逗號隔開,更明顯地具有附帶說明、最佳補充的特征。例如:His style is florid,if that’s the right word.(他的文章文體華麗,如果這個詞恰當(dāng)?shù)脑挕?
雖然修飾性條件句與禮貌性條件句有諸多區(qū)別,有時仍然可能會混淆起來,特別是涉及下面這樣的禮貌性條件句時:(1)If I may say so without offence,your writing is immature.(恕我冒昧地說,您的作品還不夠成熟。)(2)If you will allow me to say so.Your attitude is equally racist.(如果您允許的話,我要說您的態(tài)度無異于種族主義。)
這些禮貌性條件句對于聽話者理解 immature和 racist這些詞也多少起到了一些修補作用。實際上,禮貌性條件句在一定程度上間接起修補說話者的措辭的作用。不過盡管如此,禮貌性條件句的主要作用還是將說話者的言語置于聽話者的許可之下,而非提醒聽話者說話者的言辭不一定得當(dāng)之類。有些語句,特別是 if條件從句中含有 may這樣的詞時,如 She’s far too considerate,if I may say so,在書面上可能相似、歧義,但在口語中還是比較容易區(qū)別的。在口語中,如果一個說話者對自己的措辭不是很有把握,他總是會設(shè)法通過某種方式讓聽話者明白這一點,以便避免被別人誤解或不被理解。除了使用這種對措辭起修補作用的條件句外,他還經(jīng)常讓調(diào)核落在那個不太有把握的字眼上。因此通過語音語調(diào),聽話者一般均能明確地意識到說話者的表達意圖。
躊躇性條件句主要表示說話者對主句所述事情真實與否不很肯定,不是對其中的某個字眼確切與否沒有把握。因此,它跟修飾性條件句不同。如:If I mistake not,you were at Yale?(如果我沒有弄錯的話,你曾就讀于耶魯大學(xué)嗎?)又如:Chomsky’s view cannot be reconciled with Piaget’s,if I understand both correctly.(Chomsky和 Piaget的觀點不可能一致,如果我對二位的觀點沒弄錯的話。)
躊躇性條件句的從句典型地使用一般現(xiàn)在時態(tài)和第一人稱代詞,可以在句首、句中、句末靈活出現(xiàn),用逗號隔開。
Quirk等將提示性條件句看做是表示聽話者的不肯定面,并且跟躊躇性條件句歸為一類[4]。但躊躇性條件從句指說話者自己對主句所述事件真實與否并不確切知道,而提示性條件從句則是指說話者對聽話者是否確切知道主句所述事情不很肯定——它自己對此是確知的。這種提請聽話者注意某一事實的說話方式,有時可能會帶有譏諷的口吻。從句典型地使用一般現(xiàn)在時態(tài)和第二人稱代詞,如:The war was started by the other side,if you remember your history lessons.(如果您還記得你們的歷史課程的話,戰(zhàn)爭是由另一方發(fā)動的。)
非嚴(yán)格條件意義的條件句,從交際角度看,其目的不是要述說某種條件聯(lián)系,而是想借助于條件表達法達到某種表達效果。根據(jù)非嚴(yán)格意義條件句在實際應(yīng)用中所要達到的表達效果,在打破傳統(tǒng)語法分類的基礎(chǔ)上,從語用認(rèn)知和文體角度重新探討非嚴(yán)格意義條件句的分類,使用到理解的過程,可使我們更加清楚地了解非嚴(yán)格意義條件句的本質(zhì),同時也為我們在日常交際中正確使用和理解非嚴(yán)格意義條件句提供新的理論依據(jù)。
[1] AUST IN,J.L.1962/1975.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2nded.Oxford:Clarendon Press.Reprinted in China by[M].北京: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2002:183.
[2] STEPHEN C.LEV INSON.PRAG MATICS.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240.
[3] LEV INSON,S.C.“Pragmatics and the Grammar of Anaphora”.Journal of Linguistics,23,379-434
[4] QU I RK,RANDOLPH AND S IDNEY GREENBAUM.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New York:Longman Group limited,1985:1088-1097.
H1
A
1007-4937(2011)03-0121-03
2011-02-13
2009年黑龍江大學(xué)青年科學(xué)基金項目“條件句的御用類型及其翻譯研究”(QW200916)
富饒 (1973-),女,黑龍江哈爾濱人,副教授,從事認(rèn)知語用學(xué)研究。
王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