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潔,文雙全,燕寶文,黃志剛
(陜西省漢中市林業(yè)科學研究所,陜西 漢中23000)
滇柏又名沖天柏(Cupressus ducloxiana Hickel),自然分布區(qū)在云南省西南部和四川省西北部,對環(huán)境條件具有廣泛的適應性,抗旱能力強,生長快,特別是高生長速生期持續(xù)時間長,萌芽更新是柏科樹種僅它具有的特性。
中山柏(C.lusitanica cv.Zhong shan)是優(yōu)選于墨西哥柏木9個種源實生群體栽培類型中的優(yōu)良單株,生長快。通過長期觀察,存留至今之中山柏,都開花不結實,無法獲取種子,實生苗無從談起。國內亦難聞中山柏實生苗之報道。漢中市林科所以單位院內僅存的兩株大樹為采穗母樹,經多年試驗研究,現已掌握了一套成熟的集約化無性繁育技術。
側柏(Pladtycladus orientalis(L.)Franco)是我國荒山造林主要樹種,耐瘠薄干旱。秦巴山區(qū)廣泛分布與栽植,亦屬鄉(xiāng)土樹種。
試驗宗旨側重群體生長,即林木生長,為秦巴山區(qū)選擇優(yōu)良用材及綠化樹種提供科學依據?,F將2004~2007年4年生幼林生長狀況進行對比分析,初報如下。
試驗點選定在漢中市林業(yè)科學研究所試驗基地上,位于漢中市北郊,距市區(qū)約5km。土壤類型為典型黃棕壤,pH值6~7,呈酸性或中性,東坡向,坡度較緩。周圍有當地村民退耕還林營造的連片楊樹林。
中山柏苗為苗床扦插成活后,移植苗圃生長1年的中山柏苗。側柏滇柏為露天培育的1年生實生容器苗。
受造林面積限制,為獲取較多觀測數據,造林株行距定為1m×1m。設計方法:嚴格依據BIB設計方案,即“平衡不完全區(qū)組試驗設計”,將造林地劃分成4個小區(qū),成“田”字形。1、3小區(qū)在左,2、4小區(qū)在右。1、3小區(qū),2、4小區(qū)臨界處調換樹種。小區(qū)內,按滇柏、側柏、中山柏順序排列(每樹種均兩行,每行14株),重復3次(每個重復為一個區(qū)組)。試驗區(qū)組共12個。觀測內容及方法:主要對株高、地徑、胸徑、冠幅作觀測。固定觀測株選定在每個樹種的北行,隔株觀測。遭損毀的固定觀測株,用相鄰南行單株代替。3個樹種,固定觀測株共252株。同一樹種,用方差分析并做F檢驗。3個樹種間的對比,用變異系數法:
C=s/x×100%。
C為變異系數,s為標準差,x為總體平均數。
營造的4年生幼林,對各項調查指標全面作歷年生長量分析,數據牽強,尚不成熟。如胸徑,2004年因樹木尚小,95%的觀測株無數據可取,2005年逐漸增加,2006年才得以取齊。受試驗只有12個區(qū)組限制,根據2007年年底調查資料、對調查指標全面作了方差分析(表1)和變異系數對比分析(表2)。
方差分析表明,同一樹種12個區(qū)組間各指標F值均小于F0.01(11,83)=2.42和 F0.05(11,83)=1.88。即各指標差異均不顯著,說明幼林階段、相同立地條件下,即便是混交林,各樹種的群體生長也表現良好,林相整齊,為單層林。
變異系數對比分析顯示:滇柏、側柏的地徑、胸徑、樹高變異小,比較穩(wěn)定,林相整齊。中山柏變異大,個體間已明顯分化。冠幅變異則相反,滇柏、側柏變異大,個體間已開始分化。中山柏變異小,個體間較穩(wěn)定。表2總體平均數顯示:地徑、胸徑、樹高3個觀測指標均以側柏、中山柏、滇柏順序遞增。得出結論:中山柏、滇柏林木長勢優(yōu)于鄉(xiāng)土樹種側柏,滇柏稍勝中山柏。
表1 滇柏、中山柏、側柏相關指標方差分析
表2 滇柏、中山柏、側柏相關指標變異系數對比
造成中山柏區(qū)組間地徑、胸徑、樹高變異大,是因為中山柏是扦插苗,個體根系發(fā)育有差異,移栽根系帶土操作上難把握,導致成活過程存在差異造成的。滇柏、側柏是實生容器苗,根系完整,便于操作,造林成活快、成活率高。中山柏主干分明,樹冠生長均衡,冠幅變異小。滇柏、側柏雙頭、多頭生長,導致個體間冠幅變異大。滇柏、中山柏、側柏在樹高、地徑、胸徑、冠幅方面的進一步表現,尤其造林林相表現,有待今后的觀測研究。
中山柏造林應盡可能采用相同規(guī)格,長勢基本一致的幼苗,操作上進一步規(guī)范化。秦巴山區(qū)應著手建立滇柏母樹林,為采集良種做準備。
[1]鄭萬鈞.中國樹木志[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1983.
[2]袁全福,白光宇.墨西哥柏擴大引種試驗苗期初報[J].陜西林業(yè)科技,1984(4):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