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君宇(1896—1925),1919年五四運動時為北京大學學生會負責人之一。1920年3月,在李大釗的指導下,與鄧中夏等共同組織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同年10月加入北京共產主義小組,參與發(fā)起成立北京社會主義青年團,11月北京社會主義青年團召開第一次會議,高君宇被公推為團書記。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2年當選為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一屆中央執(zhí)行委員。1924年赴廣州參加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后任孫中山秘書,是中國共產黨第二屆中央執(zhí)行委員。1925年3月,患急性闌尾炎的高君宇抱病出席孫中山在北京召開的國民會議促成全國代表大會,因延誤就醫(yī)不幸在北京病逝。
高君宇病逝后,被安葬在他生前進行革命活動、也是他和戀人石評梅經常漫步的陶然亭畔?!拔沂菍殑?,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閃電之耀亮,我愿死如慧星之迅忽?!边@是高君宇生前題寫的詩句,死后由其女友石評梅鐫刻在其墓碑上。它象征著高君宇短暫而光輝的一生。三年后石評梅因思念過度病逝,被安葬在高君宇墓旁。
解放后,“高石墓”在幾度整修過程中經歷了數(shù)次遷移。1952年底遷至南郊人民公墓,1953年遷至八寶山革命公墓,1956年再次遷回陶然亭,安置在陶然亭公園的湖心島北側。
“文革”期間,“高石墓”遭到嚴重破壞。上世紀80年代,北京市有關部門根據(jù)上級指示開始復原重修“高石墓”,1984年5月修復工作全部完成。1987年,高君宇墓再次修繕。1994年,被命名為宣武區(qū)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8年,被命名為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如今,修葺一新的“高石墓”靜靜地接受著人們的憑吊與追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