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亮 馬晟利 姜 輝 李 慧
牙列缺損或缺失是老年人最常見的口腔疾病之一,由于老年人牙列缺損的情況較為復雜,比較常見的如牙周萎縮導致臨床牙冠伸長長期導致缺牙,余留牙傾斜,上下牙多間隙交叉缺失等,使各基牙分散,義齒修復時難以獲得共同就位道,就位困難或就位后義齒不密合嚴重影響修復質(zhì)量。本文針對此情況在進行牙體預備形成導平面時應用一種牙體預備就位道方向控制與檢測裝置[1],提高基牙之間共同就位道的準確率,使老年人活動義齒修復質(zhì)量提高,現(xiàn)報道如下。
1.1 病例選擇 選擇從2009年5月-2010年10月來我科就診的40名老年患者,年齡60-75歲,其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
1.2 病例適應癥 選擇口內(nèi)部分牙列缺損,余留牙有伸長、傾斜。均為多個缺牙間隙,基牙分散,治療計劃需采用鑄造局部可摘義齒進行牙合重建修復的病例進行研究。
1.3 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每組20人。實驗組采用牙體預備就位道方向控制與檢測裝置[2]進行牙體預備形成導平面,對照組采用目測法進行牙體預備形成導平面。常規(guī)取模型,灌注石膏模型進行鑄造支架的制作。臨床工作由同一名醫(yī)生完成,義齒制作由同一組技師完成。制作完成后進行鑄造支架試架,根據(jù)評價標準進行評價。
2.1 評價標準 按總分10分從三方面進行打分,卡環(huán)、牙合支托就位占5分,鄰面板與基牙的密合性占3分,基托、人工牙與基牙制鎖狀態(tài)占2分,進行累計加分綜合評價結(jié)果。
(1)根據(jù)試戴鑄造支架時就位是否順利,卡環(huán)、牙合支托就位情況的評價標準分5部分,各占1分,內(nèi)容為牙合支托與支托凹密合,卡環(huán)與牙面密合,卡臂尖在倒凹區(qū),卡環(huán)體在非倒凹區(qū),卡環(huán)與牙合支托不影響咬合。
(2)鄰面板與基牙密合性方面評價標準占3分包括觀察有無推拉基牙感,義齒下沉時鄰面板與基牙有無接觸,能否保證義齒在正確的就位道方向取戴,各占1分。
(3)基托、人工牙與基牙制鎖狀態(tài)占2分評價進入硬組織倒凹區(qū)的程度是否對義齒正確就位與脫位造成干擾。
進行綜合評價累計加分后,評10-8分為好,7-6分較好,5-3分為一般,2-0分為差。
2.2 評價結(jié)果 見表1實驗組中有17例評價為好與較好,對照組中有5例評價為好與較好。實驗組中有3例評價為一般與差,對照組一般與差病例有15例,進行x2檢驗。
表1 義齒修復質(zhì)量的評價
老年人牙列缺損后應用可摘義齒修復目的不僅是為了重新建立生理牙合,更重要的是使重建后的咬合與顳下頜關節(jié),咀嚼肌等能相互協(xié)調(diào),更好地恢復咀嚼功能。在評估牙列功能時,咬合牙對數(shù)(Occluding tooth pairs)比存留牙數(shù)更加直接。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只有35.1%的咬合接觸牙對數(shù)為8或者8以上,而且其中前牙的咬合接觸占全部有咬合接觸的牙位的55.1%[2]。缺失牙因素可使咀嚼肌的活動明顯減小,繼而是老年人的咀嚼功能減退。咀嚼功能與身體的健康關系密切,咀嚼又對腦的功能產(chǎn)生影響。郭亞娟等[3]通過進行游離端缺牙患者義齒修復前后咀嚼運動前后腦血管血液流速改變的研究,證實了咀嚼運動對腦血管血液動力學的影響。因此高質(zhì)量的牙合重建修復是恢復咀嚼功能的有利保證,而理想的可摘活動義齒需要通過精確的基牙預備與制作來保證修復效果。
就位道的調(diào)整是義齒設計中重要組成部位,是義齒就位的方向和途徑。臨床工作中進行牙體預備時需要修整牙體形態(tài),通過修整缺牙間隙兩側(cè)鄰牙的過大倒凹及義齒范圍內(nèi)余留牙倒凹形成導平面,與遠端基牙形成就位道的一致,來消除影響義齒就位的障礙以獲得良好的固位與穩(wěn)定。目前實際工作中多使用目測法進行牙體預備,憑借經(jīng)驗來判斷預備的牙量和倒凹的深度,而沒有一個衡量的標準來準確的知道需要磨除多少牙體恰好能取得就位方向的一致,以及保留多深的倒凹獲得有利的制鎖區(qū)。尤其是當基牙涉及到尖牙或存在多間隙的分散基牙、牙弓對側(cè)基牙時,距離與角度會增大目測的難度,不利于取得就位道的一致,容易造成基牙牙體的過度預備。牙體預備就位道方向控制與檢測裝置有效的解決了這一難題,在基牙預備時先將與高速車針平行并與高速渦輪機通過彈性夾相連的控制桿放置于對應目標基牙軸面形成接觸,這時高速車針切削牙體的運行軌跡被控制桿所控制,從而形成兩個基牙間的平行關系。多個基牙可以選擇好就位方向后依次預備形成共同的就位方向。此裝置能在口內(nèi)牙體預備時直接安裝在高速渦輪機頭上使用,也可在目測法備牙后單獨使用進行檢測,也可以檢測單個基牙的倒凹深度。這樣就可以確定出義齒就位的最佳就位道,去除或減小對義齒就位和取出的干擾,同時減少了對基牙牙體的過度預備,也可兼顧把固位體和人工牙放在最有利于美觀的位置。
本文研究表明牙體預備就位道方向控制與檢測裝置的使用能夠為醫(yī)生提供準確的定量檢測標準。即能保證少磨牙,又保證了就位道方向的一致性,提高了牙體預備精度和義齒就位的精確密合,保證義齒修復質(zhì)量,同時減輕了操作人員勞動強度,這種器械對于提高牙體預備質(zhì)量非常有效,不僅用于可摘義齒的臨床設計與質(zhì)量檢查也可在口腔教學中推廣使用,但在應用于固定義齒基牙預備時對就位方向的控制作用尚需臨床進一步研究。
[1]李 亮.牙體預備就位道方向控制與檢測裝置[P].中國專利:201642372U,2010-11-24
[2]王燕一,劉洪臣,等.1197例老年修復病例的臨床分析[J].口腔頜面修復學雜志,2000,1(4):43-45
[3]郭亞娟.游離端缺牙對老年人腦血流的影響[J].中華老年口腔醫(yī)學雜志,2006,4(3):13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