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曉
(湖北省荊州市江陵縣人民醫(yī)院CT室 湖北荊州 434100)
肝臟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是一種罕見的肝良性間質(zhì)性腫瘤,腫瘤內(nèi)含有血管、脂肪和平滑肌成分。其所含成分的比列可各不相同;多為單個病變、少數(shù)為多個病變?,F(xiàn)收集我院自2000年1月至2011年8月經(jīng)CT檢查及手術(shù)后病理證實的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3例,結(jié)合文獻分析總結(jié),旨在提高對于本病的診斷及鑒別診斷水平。
2000年元月至2011年8月資料完整的肝臟血管平滑肌脂肪瘤3例,均經(jīng)手術(shù)病理證實。男1例、女2例,年齡45~60歲、平均52.5歲?;颊邿o肝炎及肝硬化病史,無口服避孕藥及合成類固醇病史;甲胎蛋白(AFP)及癌胚抗原等各項檢查均陰性。臨床上以中上腹疼痛不適就診,病程6個月~2年。采用西門子SOMATOM SPIRIT雙排螺旋CT機進行掃描,掃描參數(shù)120kV/250mA、層厚10mm、螺距1.2、距陣512×512;層厚及層間距均為10mm、加薄層5mm。3例病例均行平掃及增強掃描,對比劑采用非離子型造影劑優(yōu)維顯;濃度(300mg/mL)于肘前靜脈掃描,劑量1.5~2.0mL/kg以3mL/s流率高壓團注。在注入對比劑后25~30s行動脈期、65~70s時行靜脈期,3min時行延遲掃描。
CT表現(xiàn):3例均為單發(fā)病灶,肝右葉1例、肝左內(nèi)葉2例。平掃病灶為密度不均的低等混雜密度灶,CT值-89/58HU;其邊界光整,增強后動脈期出現(xiàn)明顯的斑條狀不均勻強化、門脈期進一步強化、實質(zhì)期成等密度,但脂肪樣低密度影始終未見強化,圖1。
3例經(jīng)肝腫瘤切除術(shù),腫瘤位于肝右葉1例、肝左葉2例,腫塊直徑5.7~6.5cm、平均6.5cm。質(zhì)軟,2例有完整包膜。鏡下見瘤細胞主要由脂肪組織、厚壁血管及平滑肌細胞構(gòu)成,術(shù)前診斷均正確。
圖1
肝臟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由okuela于1976年首次報道、常見于中青年女性,老年患者較少見。(1)本組男女比例為1∶2、男1例、女2例,平均年齡52.5歲?;颊叽蠖囿w檢或B超檢查時偶然發(fā)現(xiàn),有的體檢可捫及上腹部包塊。在臨床上又分為兩型:一型并發(fā)結(jié)節(jié)硬化,多見于青少年;另一型不并發(fā)結(jié)節(jié)硬化,多見于中年成人。肝臟平滑血管肌脂肪瘤常并發(fā)有結(jié)節(jié)硬化,臨床病人可無癥狀或有上腹部疼痛不適。
(2)肝臟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表現(xiàn):①平掃為類圓興或圓形腫塊、邊緣清楚,依其3種成分的比例不同可以呈低或等密度;其內(nèi)的脂肪成分呈明顯低密度,CT值在-20HU以下。②增強掃描后病灶內(nèi)血管平滑肌成分可有強化,以血管成分為主時,在增強掃描動脈期可明顯強化而呈高密度。③與腎臟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同時存在時,腎臟可有類似肝臟的病變。④根據(jù)脂肪比例的多少而CT值不一樣,一般脂肪含量不到10%;因此并不如想象的那樣高于脂肪。如果脂肪成分極少,診斷就有困難。
本病尚需與以下肝臟病變鑒別:(1)肝脂肪瘤,腫瘤大小不一,呈圓形或卵圓形。密度均勻,與體脂一致。(2)肝脂肪肉瘤通常較大,境界不如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清晰。(3)肝局灶性脂肪浸潤,常呈扇形,邊緣不清;無占位效應,有正常血管穿行病灶中。(4)肝髓脂肪瘤。(5)肝細胞肝癌。(6)肝血管瘤。
綜上所述,病灶內(nèi)同時含有脂肪密度及點條狀血管影為HAML的CT特征性表現(xiàn),螺旋CT平掃及動態(tài)多期增強有助于提高診斷HAML的正確率。
[1]okuela.k,peter.RL.Hepatectlluar carcinoma[M].New york:John wiley,1976:24.
[2]馮亮,盧光明,許建,等.臨床影像診斷叢書CT讀片指南[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2001,3(7):335.
[3]曹丹慶,蔡祖龍.全身CT診斷學[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1996,5:446.
[4]李果珍,戴建平,王儀生.臨床CT診斷學[M].中國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1994,1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