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的斷面分為縱斷面及橫斷面??v斷面:沿河流中線(也有取沿程各橫斷面上的河床最低點)的剖面,測出中線上(或河床最低點)地形變化轉(zhuǎn)折點的高程,以河長為橫座標,高程為縱座標,即可繪制出河流的縱斷面圖??v斷面圖表示了河流的縱坡及落差的沿程分布。橫斷面:河槽中某處垂直于流向的斷面,稱為在該處河流的橫斷面,它的下界為河底,上界為水面線,兩側(cè)為河槽邊坡,有時還包括兩岸的堤防。橫斷面也稱為過水斷面,它是計算流量的重要標志。
水尺是直接觀讀江河、湖泊、水庫、灌渠水位的標尺。水尺的歷史悠久,直至現(xiàn)代仍在廣泛使用。我國在世界上最早使用水尺,《史記》說大禹“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就記載了水尺的使用。
河流或者其他水體的自由水面離某一基面零點以上的高程稱為水位。水位的單位是m,一般要求記至小數(shù)點后2位,即0.01 m。以水位為縱軸,時間為橫軸,可繪出水位隨時間的變化曲線,稱為水位過程線。
流速是指水流質(zhì)點在單位時間內(nèi)所通過的距離。渠道和河道里的水流各點的流速是不相同的,靠近河(渠)底、河邊處的流速較小,河中心近水面處的流速最大,為了計算簡便,通常用橫斷面平均流速來表示該斷面水流的速度。一般情況下,河流比降大時,流速也大
從降雨到達地面,至水流匯集、流經(jīng)流域出口斷面的整個過程,稱為徑流形成過程。徑流的形成是一個極為復雜的過程,為了在概念上有一定的認識,可把它概化為兩個階段,即產(chǎn)流階段和匯流階段。
產(chǎn)流階段。當降雨滿足了植物截留、洼地蓄水(填洼)和表層土壤儲存(下滲)后,或降雨強度超過下滲強度時,其超過下滲強度的雨量,開始沿地表坡面流動,稱為坡面漫流,是產(chǎn)流的開始。如果雨量繼續(xù)增大,漫流的范圍也就增大,形成全面漫流,這種超滲雨沿坡面流動注入河槽,稱為坡面徑流。地面漫流的過程,即為產(chǎn)流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