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炯標
(韓山師范學院,廣東潮州 521041)
社會資本視閾下高校校友資源開發(fā)探析
李炯標
(韓山師范學院,廣東潮州 521041)
大學社會資本是當今高校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礎所在。高校校友資源是大學社會資本的重要形式,具有親友型、理性化、增值性和低成本等特征。有效開發(fā)校友資源,就要促成校友與母校共享價值理念的形成,同時完善校友網絡平臺建設,提升母校公信力,增強校友與母校之間的信任、合作與互惠。
社會資本;高校;校友資源
社會資本是 20世紀 70年代后期在資本概念內涵拓展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與自然資本、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相對應的理論概念。中國學者楊雪冬先生在總結了眾多西方學者關于社會資本定義的基礎上,對社會資本作出了如下界定:“社會資本是處于一個共同體之內的個人、組織通過與內部、外部的對象的長期交往、合作互利形成的一系列認同關系,以及在這些關系背后沉淀下來的歷史傳統(tǒng)、價值理念、信仰和行為規(guī)范?!盵1]高校社會資本作為社會資本的一種形式,它以高校存在和發(fā)展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為背景,高校內部成員及高校與外部對象在長期交往中形成的一系列互動網絡關系。所謂大學社會資本,是指大學在意識形態(tài)、道德規(guī)范、價值理念、習俗慣例等非正式制度的影響和制約下,通過長期發(fā)展,內、外部交往,合作互惠,進而在形成的一系列互動的網絡關系基礎上,積累起來的資源總和[2]。高校社會資本包括高校外部社會資本和高校內部社會資本。高校外部社會資本是指高校在與外部聯(lián)系時所產生的社會網絡關系,它包括高校的垂直網絡關系 (指高校與上級政府部門、特別是上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之間的關系,也包括高校與其附屬單位之間的隸屬關系)和水平網絡關系 (指高校與其他大學、科研院所、企業(yè)、捐贈者之間的關系)[3]。
高校校友是指曾經在學校學習過的各種層次和各種類別的學生,以及在學校工作過的教授、兼職教授和教職員工等人;狹義的校友就是指各類各級高校畢業(yè)生[4]。校友資源是校友以自身及所擁有的財力、物力、信息、文化和社會影響力所形成的高校特有的公共關系資源、信息資源、智力資源、物質資源等的總和[5]。社會資本一般具有無形性、增值性和公共性等特征。大學的組織特征和高校校友的屬性特點,決定高校校友資源作為大學社會資本,也有其自身的特性。
首先,校友資源是大學內部親友型社會資本。校友情感是基于學緣關系而形成的天然感情紐帶,是校友在母校長期的求學生涯和生活經歷中而形成的。校友情感融合了師生情、同窗情和母校情等情感因素,“母校”、“恩師 ”、“學弟”,這些稱呼本身就蘊涵著豐富的親情元素。
同時,校友資源是大學外部理性型社會資本。現(xiàn)實中,校友與母校沒有行政的隸屬關系,也沒有法定的相互的義務和責任,一般只有橫向間的水平網絡關系。同時,隨著我國社會的現(xiàn)代轉型,傳統(tǒng)的基于血緣、學緣、地緣的人際交往模式已慢慢地轉變?yōu)槔硇缘慕粨Q或互惠型的復合交往模式。所以,校友與母校之間的各種交往已經不僅僅基于學緣關系,還融合了更多的理性發(fā)展和互惠合作的關系。
其次,校友資源是大學增值性社會資本。校友是一種恒定的可再生的大學社會資本,如耶魯大學哈德利校長曾將校友會比做“擴大的耶魯”。高校校友資源是母校發(fā)展最寶貴、潛力最大的一種社會資源,它融合了高校生存和發(fā)展的公共關系資源、信息資源、智力資源和物質資源等資源,更成為大學發(fā)展的重要動力。
再之,校友資源是一種低成本性社會資本。從情感管理的角度講,校友本身也是“情感人”,客觀上對母校普遍存在著情感需求,校友對大學的需求可分為缺乏性需要和成長性需要,缺乏性需要包括安全需要、社交需要;而成長性需要則包括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6]。校友資源的開發(fā)是符合校友的情感需求。因此,在客觀上,校友資源的開發(fā)就具有了主動性、積極性和低成本性等優(yōu)勢。
1.培育校友文化,形成價值共享理念
社會資本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產生的,沒有社會文化的支撐,社會資本將很難存在并發(fā)揮作用。這是因為社會資本只存在于人與人、組織與組織的關系結構之中,而無論是人或者組織都是特定文化中的人和組織[7]。社會資本更多地表現(xiàn)為歷史制度的沉淀,即人們共同遵守的行為準則、規(guī)范、情感等;它是社會大眾或絕大多數(shù)人認可的價值觀體系和文化資源,精神層面的文化即價值觀念是社會資本的核心所在。因此,文化傳統(tǒng)將影響社會資本,有效提升高校校友社會資本,必須培育先進的校友文化。校友文化是指一所學校在長期的育人活動中形成的母校和校友、校友和校友之間的情感維系、價值取向、網絡溝通、合作交流、服務回饋等[8]。校友文化蘊涵著共同價值觀念、網絡合作等社會資本的因素,是校友社會資本豐富的土壤,可以增強母校與校友之間的黏合度和密切性,促進校友資源的有序開發(fā)。因此,當校友與母校之間具有共享價值觀念和共同愿景時,那么,服務母校、服務校友與服務社會,促進三者的共同和諧發(fā)展就成為了各方自主、自覺、自為的理念和行為。這樣,母校與校友、校友與校友之間從“感情共同體”到“價值共同體”的飛躍,最終形成“發(fā)展共同體”。培育校友文化,就要豐富校友文化的形式和內涵,注重從校友物質文化、校友制度文化到精神文化等各個層面系統(tǒng)進行;對高校內部,同時擴大校友文化培養(yǎng)的受眾者,注重對在校生校友意識的培育,引導全體教職員工樹立服務校友觀念。對外,創(chuàng)新活動載體和內容,及時加強母校與校友之間的感情溝通和信息聯(lián)絡,讓校友時刻感受母校的關愛。
2.完善校友網絡平臺,提供組織化保障
社會資本是社會結構和社會關系的一種特性,社會資本是建立在長期交往、互動的網絡關系基礎之上的資源集合體,通過關系網絡獲得回報,進而挖掘出有利于自身發(fā)展的資源。校友工作的網絡化是校友社會資源增值的組織保障,是校友資源進行有效開發(fā)的重要平臺,是實施網絡式管理的基礎。網絡式管理的最大特點是:每個校友個體或者校友分會是校友社會網絡的一個節(jié)點,可以根據環(huán)境變化和校友的需要及時進行組織重構和調整,更有利于信息流和資源的匯聚、整合和輻散。構建網絡式校友會組織結構,一方面,應該將校友資本進一步地擴充,有效挖掘和開發(fā)校友資源,把基于簡單的學緣關系擴充到行業(yè)的合作關系、提升為校企的發(fā)展關系,建立為學校與地方政府的互惠關系,從而強化母校與校友的關系網絡,豐富校友社會資本的內涵。另一方面,建立健全校友總會,并按照區(qū)域或者專業(yè)、行業(yè)的特征建立院系二級校友分會和各地校友分會。網絡式管理模式的構建使學校的管理呈立體狀、多維度,為校友社會資源的有效開發(fā)奠定了豐富的社會關系網絡,構建厚實的組織保障。同時,在當代信息化、網絡化社會中,我們的校友網絡更要借助先進的互聯(lián)網技術,重視校友工作的信息化,開辟校友會網站、電子郵箱與校友博客等平臺,創(chuàng)辦電子校友會期刊、電子賀卡等形式,豐富校友交往網絡的形式與內容,有效傳遞母校信息,表達母校情感。
3.提升母校公信力,促進合作與互惠
社會資本理論認為,信任是社會資本重要內容或者特征所在,是長期維系人與人、組織與組織之間關系的橋梁和紐帶,是發(fā)揮組織效能、節(jié)約交易費用的重要文化因素。社會網絡無論是正式的還是非正式的,都必須建立于信任準則之上,社會網絡才能形成并不斷擴展。因此,要促進校友社會資源的有效增量,促進校友資源的有序開發(fā),高校要在行為信用、制度信用、校友工作績效的信用上提升校友工作的公信力。上至學校領導下至學校校友辦公室工作人員的言行,要體現(xiàn)公信力,特別是在校友基金等涉及利益的問題上要做到公開、公正、公平。同時,學校在制定校友工作方案、政策時要體現(xiàn)公信力,以制度促規(guī)范,以規(guī)范促信任。還要以服務校友、服務母校和服務社會作為校友工作績效考核的歸宿點和出發(fā)點,保障校友合法利益,共享合作成果。
社會資本的作用不僅可以進行生產價值和增值,更體現(xiàn)在對共同利益的共享、維持和促進上。社會資本主要通過頻繁的情感行動或理性的工具行為而得以維持,人們的關系是隨著自身主觀努力而擴展的過程,可以說,在現(xiàn)代社會,人的行為更多的是一種互惠性的交換資源的過程[9]。這就要求我們要樹立服務、發(fā)展、合作與互惠的工作理念,建立健全服務的機制與制度,豐富校友服務的內容,提升服務的內涵,注重服務個性化,拓展服務的空間和領域。利用學校雄厚的師資力量、先進設備為校友的繼續(xù)教育、創(chuàng)業(yè)就業(yè)、信息共享等方面開展服務。推動母校與校友、母校與地方政府等之間的產學研合作,最終促成校友、母校與社會“三位一體”和諧共同的發(fā)展。
[1]李惠斌,楊雪冬.社會資本與社會發(fā)展 [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26.
[2]胡欽曉.大學社會資本研究 [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
[3]姜文華.高校社會資本經營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4]孫健.淺談我國高校校友工作 [J].新余高專學報,2004,(9).
[5]姜全紅.關于高校校友資源開發(fā)的思考 [J].江蘇高教,2006,(5).
[6]石慧霞.需求與回應:處于母校和校友之間的大學校友會[J].復旦教育論壇,2004,(4).
[7]張其仔.社會資本論社會資本與經濟增長 [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35.
[8]孔春輝.校友文化培育初探 [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6).
[9]陳文江,莊世恒.當代農村勞動力社會流動過程中的社會資本因素[J].廣西社會科學,2006,(4).
G640
A
1001-7836(2011)05-0044-02
10.3969/j.issn.1001-7836.2011.05.017
2010-11-03
李炯標 (1983-),男,廣東汕頭人,研究實習員,碩士研究生,從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