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玉明
(懷化學院人文系,湖南懷化 418008)
湘軍人物群體經世觀特點論析
羅玉明
(懷化學院人文系,湖南懷化 418008)
以曾國藩為代表的湘軍人物群體是一群飽讀詩書、熟習儒家經典的書生,他們生逢衰世、亂世,大部分時間都在行軍打仗,因而,他們經世觀的主要特點就是理學經世,將理學與經世結合起來;疏于著述和理論闡發(fā),重踐行;同時他們大多出身于農家,特別關注農業(yè),表現出一定的農本思想。
湘軍人物群體; 經世觀; 特點
Abstract:XiangJun Group is a flock of intellectuals,who were skilful at the Confucian classics.They lived in the declining and troubled times,a majority of time was in war.Thu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 about the point of administer affairs in practice was a Confucian school of idealist philosophy of the Song and Ming Dynasties.The failed writing and theory expound,but great importance was attached to practice.Meanwhile most of them came from peasant families,they paid close attention to agriculture and showed an idea based on agriculture.
Key words:XiangJun Group; the Point of Administer Affairs; Characteristic
經世致用是中國傳統(tǒng)學術的基本精神,所謂經世即“治世”、“理世”之意,用《左傳》和《周禮》的話來說,就是“經國家”、“經邦國”。經世致用的學術精神,在不同的省份、不同地區(qū)表現出不同的特點,對其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社會心理以及人物成長的影響也各不相同。在湖南,它作為一種思想、學術、文化傳統(tǒng)被湖南士人一代一代傳承來,從未間斷,發(fā)展到近代,特別是以曾國藩為代表的湘軍人物群體崛起后,逐漸突破經世致用的學理層面,轉化為一種士人學者的學術心理、學術傳統(tǒng)和學術與政治取向的標準,凝集為一種經世務實的文化精神,成為近代湖湘文化價值取向和近代湖南人才政治價值選擇的決定因素,成了連接古代湖湘與近代湖湘文化的橋梁。[1]
湖湘學派創(chuàng)立之初,就強烈反對為學“不究實用,平居高談性命之際,可聽,臨事茫然”[2](P124)的“腐儒”學風,而主張“通曉時務物理,”“留心經濟之學”。胡宏認為,治學必須為現實政治服務,致力于國家的治亂興衰,他說:“知亡者,然后可以圖存者也;知亂者,然后可以圖治者也?!盵2](P43)“圣人之道,得其體,必得其用。有體而無用,與異端何異?井田、封建、學校、軍制,皆圣人竭心思致用之大者也”[2](P131)。張木式也提出:“士君子之學,不過一實字。”“道德性命初不外乎日用之實。”所以除經史之外,還必須學習兵農等經世實用之學,他自己的著作中對這類知識就多有涉及。
王船山強調學以致用。他說:“刻志兢兢,求安于心,求順于理,求適于用?!盵3](P1179)強調為學必須付諸實行。他說:“乃君子所學者,皆以見之言行……故君子于所學所行者,極用其心,以窮理而求合于理”,“力盡其躬行,而后允矣其為君子矣?!盵4](P260-261)這樣,所學才不致虛空,才能落到實處,真正成為有用之學。魏源強調“學術”必須體現于治國安邦、民生日用實事之中,要將學術與現實結合起來,使其在社會現實中發(fā)揮作用,強調“以經術為治術”,解決的核心問題就是“如國家何”的問題,也就是,學術必須為治國安邦服務,而不是空談性理。并提出通經致用之四項原則:一是“事必本于心”,但“善言心者必有驗于事”,這就是說,不能離客觀而專靠主觀。二是“法必本于人”,但是“善言人者必有資于法”,這就是說,不能離開工具法度而專恃聰明。三是“今法本夫古”,但是“善言古者必有驗于今”,這就是說,不能離開現代而談古代。四是“物必本夫我”,但是“善言我者必有乘于物”。這就是說,不能離別人的意見而專憑自己的意見。改革社會弊病,祛除人心之二患:一是“寐”,就是革除昏庸無知;二是革除“虛”,就是空虛不實。他說:“去偽,去飾,去畏難,去養(yǎng)癰,去營窟,則人心之寐患祛其一。以實事程實功,以實功程實事……則人才之虛患祛其二?!盵5](P208)這就是他所從事的“經世致用”的主旋律,其目的就在于使國家富強。
魏源在《海國圖志》中提出了“以實事程實功,以實功程實事”的主張,設想了一整套富國強兵的經世方略。自此以后,“胡林翼、曾國藩、左宗棠、劉蓉、郭嵩燾,一代名臣,聲施四海;王運、閻鎮(zhèn)珩,老儒暗修,獨抱遺經。道際不同,出處攸異。然學不僅占畢,志在匡俗,通經欲以致用,文章蘄于經國,則固不同而同?!盵6](P54)以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等為代表的湘軍經世人物群體倡導的經世致用,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始終關注社會現實問題,將理學與經世有機地結合起來。
眾所周知,湘軍集團的領軍人物都繼承了程朱理學的衣缽,堅持“以朱子全書為宗”,“一宗宋儒”。因而,他們不像魏源那樣,在對漢學或宋學進行激烈批評的基礎上倡導經世致用,而是將理學與經世致用有機的結合起來。左宗棠說:“夫窮經將以致用也,而或泥于章句訓詁之學,捃摭遺義,蘇索經余,前人所棄,后復拾之,縱華辨之有余,究身心之何補?”[7](P406)又說:“吾儒讀書,天地民物莫非己任,宇宙古今事理,均須融澈于心,然后施為有本?!币虼?左宗棠主張“多讀經書,博其義理之趣;多看經世之書,求諸事物之理”,[7](P88)“先以義理正其心,繼以經濟廓其志”,前者是精神理論,是本,所謂“救時者人也,而所以救時者道也”。后者是方法手段,是用,所謂“禮樂兵農,典章名物,政事文章,法制度數,何莫非儒者之事哉!”[8]曾國藩一方面講求修身、節(jié)欲,追求內在的道德完善,另一方面“講求經世之學”,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自己的人生目標。他曾說:“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與之量,有內圣外王之業(yè),而后不忝于父母之生,不愧為天地之完人。”[9](《家書》(一)P39)他在致賀長齡的信中說:“今日而言治術,則莫若綜核名實;今日言學術,則莫若取篤實踐履之土,物窮則變,救浮華者莫如質?!盵9]《家書》(一)P4)曾國藩為京官之初,“即侃侃言天下事。如議大禮、議軍政、議所以獎植人才,皆關經世之務甚巨?!?《庸庵文集》卷三)他將學術有四部分,“曰義理,曰考據,曰辭章,曰經濟”,“義理者,在孔門為德行之科,今世目為宋學者也。考據者,在孔門為文學之科,今世目為漢學者也。辭章者,在孔門為言語之科,從古藝文及今世制義詩賦皆是也。經濟者,在孔門為政事之科,前代典禮、政書,及當世掌故皆是?!盵9](《詩文》P422)他認為四者是一個完整的體系,不可偏廢,他說:“茍通義理之學,而經濟核乎其中矣。程朱諸子遺書俱在,曷嘗舍末而言本、遺新民而專事明德?觀其雅言,推闡反復而不厭者,大抵不外立志以培基,居敬以養(yǎng)德,窮理以致知,克已以力行,成物以致用,義理與經濟初無兩術之可分,特其施功之序,詳于體而略于用耳?!盵9](《詩文》P442-443)在這里,曾國藩五方面將經濟與義理并列,將義理與經世致用有機的統(tǒng)一起來,強調“義理與經濟初無兩術之分”,“經濟之學,即在義理之中?!薄捌埻x理之學,則經濟該乎其中矣?!?/p>
由此出發(fā),他們一方面大力闡揚義理之學,另一方面廣泛涉獵經世之書。曾國藩一生凡天文歷法,農學輿地,數學兵法都曾一一涉獵,他早年讀《皇朝經世文編》,把天下宜考究的大事定為官制、財用、鹽政、漕務、錢法、冠禮、昏禮、喪禮、祭禮、兵制、兵法,刑律、地輿、河渠十四門,認為都是需要加以探究的急務。培養(yǎng)成講求實效,因時變通的作風,“不說大話,不鶩空名,不行駕空之事,不談過高之理”。左宗棠“山居無事,正好多讀有用之書,講求世務?!彼啞痘食浭牢木帯贰暗S殆遍”,譽之為“體用俱備,案頭不可一日無也”。[10]又購買了顧炎武《郡國利病書》,顧祖禹《方輿紀要》,等書,“昕夕稽究,有所證發(fā)輒手自條證?!币蚨巴ㄘ灪欲}二務”,被人稱為“精通時務”。他還主張力行,認為:“縱讀數千卷奇書,無實行不為識字”。因而“子弟欲其成人,總要從寒苦艱難中做起”。[7](P141)羅澤南家居時一面反復研讀《性理》,一面“究心水利邊防河患等書”,細考內地邊外山道水勢,兼及苗疆諸務,將學與用緊密聯(lián)系。胡林翼自少年就“于書無所不讀,然不為章句之學,篤嗜《史記》、《漢書》、《左氏傳》、司馬《通鑒》既中外輿地圖志、山川阝危塞、兵政機要,探討尤力?!盵11](P201)湘軍集團的其他主要人物莫不如此。
由于以曾國藩為代表的湘軍集團將理學與經世結合起來,在其面向現實時,其價值取向具有保守的一面,這就是他們具有強烈的衛(wèi)道意識。湘軍集團代表人物作為程朱理學的忠實信徒,從“理”出發(fā),他們極力維護封建道德倫常之“禮”,認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萬物各得其理然后和?!币蚨麄儼逊饨ňV常之“禮”作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最高準則,不能偏離,更不能動搖。曾國藩說:“先王之道,所謂修己治人、經緯萬匯者,何歸乎?亦曰禮而已矣。”[9](《詩文》P358)又說:“古之君子之所以盡其心、養(yǎng)其性,不可得而見,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則一秉乎禮。自內焉者言之,舍禮無所謂道德;自外焉者言之,舍禮無所謂政事。”[9](《詩文》P358)他宣稱:“三綱之道,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是地維所賴以立,天柱所賴以尊。”[4](《詩文》P358)經世治時,無他,“學禮政而已”、“一衷于禮而已?!盵12](P12)劉蓉說:“仁義禮智之德,無須臾之敢離也;其指諸事則日用倫常之理,無毫發(fā)之敢差也?!?劉蓉,《養(yǎng)晦堂文·詩集》卷一)他們視傳統(tǒng)的綱常名教為天經地義、萬古不變之道,誰對此有所背叛,誰就是大逆不道,他們就要“倡明大義,振厲士氣”,起而維護圣道。羅澤南也說:“人之所以能撐持世運者節(jié)義,節(jié)義豈必時窮而后見哉?天下無事,士人率以名節(jié)相尚,處則浴德澡身,出則為斯民興利除害。斯世必不至于亂,既亂矣,相與倡明大義,振厲士氣,當萬難措手之際,從而補救之削平之,未始不可挽回。古之人所以能制于未亂之先,弭于既亂之后者,惟賴有此耿耿之心為之維系其間耳。”[13](P593)正是基于這種強烈的衛(wèi)道意識,當太平天國起義爆發(fā)后,曾國藩等人便組織湘軍,起而衛(wèi)道,瘋狂鎮(zhèn)壓太平天國革命。他們給太平天國革命羅織的罪名不在于對清廷的背叛,而在于違背了綱常倫教、破壞了封建統(tǒng)治秩序。1854年2月,曾國藩率湘軍出省鎮(zhèn)壓太平天國時發(fā)布的《討粵匪檄》就這樣寫道;“自唐虞三代以來,歷世圣人,扶持名教,敦敘人倫,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秩然如冠履之不可倒置?!痹g毀太平軍,“士不能誦孔子之經,而別有所謂耶穌之說,《新約》之書。舉中國數千年禮義人倫、詩書典則,一旦掃地以盡。此豈獨我大清之變,乃開辟以來名教之奇變,我孔子、孟子之所以痛哭于九原!凡讀書識字者,又烏可袖手安座,不思一為之所也!”[9]《(詩文》P232)
疏于著述和理論闡發(fā),重踐行,這是湘軍經世致用的又一重要特點。
湘軍集團的主要代表人物如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等雖然也有理論著述傳世,如胡林翼曾組織主編《讀史兵略》和《讀史兵略續(xù)編》;左宗棠曾著《輿地圖說》和《樸存閱農書》等,但這與魏源、陶澍、賀長齡等相比較,就顯得是大巫見小巫了。像曾國藩這樣的湘軍的核心人物,竟然沒有專門闡述經世思想的著作傳世。他們的經世思想和主張,主要反映在他們所寫的日記、給朝廷的奏章和有關詩文中,顯得既凌亂又不系統(tǒng)。但是他們特別重視踐行,早年躬耕南畝是踐行,鎮(zhèn)壓太平天國革命是踐行,學習西方更是注重踐行。
以曾國藩為代表的湘軍集團人物群體,之所以特別注重踐行,是由他們的知行觀所決定的。曾國藩對船山的知行觀有繼承有發(fā)揮。一方面,他繼承了船山否定“圣人生知”的思想,認為:“凡將相無種,圣賢豪杰亦無種,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的?!盵9]《(家書·二》P1067)“范、韓可學而至也,司馬遷、韓愈亦可學而至也,程朱亦可學而至也?!盵9]《(家書·二》P56)另一方面,他特別強調“困知勉行”、“身體力行”。他說:“格物,致知之事也;誠意,力行之事也?!屑后w察、窮究其理即格物也。此致知之事也。所謂誠意者即其所知而力行之,是不欺也。知一句便行一句,此力行之事也。此二者并進,下學在此,上達亦在此?!盵9]《(日記·一》P92)曾國藩把力行看作人生事業(yè)成功的第一步。他說:“空言無益,……譬如人欲進京,一步不行,而在家空言進京程途,亦何益哉?”[9](《家書·二》P102)左宗棠也認為:“縱讀數千卷奇書,無實行不為識字”。他主張:“子弟欲其成人,總要從寒苦艱難中做起”。[7](《詩文》P141)因此,曾氏特別提倡一個“勤”字。他說:“千古之圣賢豪杰,即奸雄欲有立于世者,不外一‘勤’字”。[9](《日記·一》P561)“故勤則壽,逸則夭,勤則有材而見用,逸則無能而見棄,勤則博濟斯民,而神祗欽仰,逸則無補于人而神鬼不歆。是以君子欲為人神所憑依,莫大于習勞也?!盵9](《家書·二》P1495)還說:“為一身計,則必操習技藝,磨煉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慮,而后可以增智慧而長才識。”[9](《家書·二》P1428)
如果說,魏源撰《海國圖志》,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還僅僅是停留在理論闡述上,還停留在對西方堅船利炮的介紹上,還沒有解決如何師夷長技的途徑和方法,那么,以曾國藩為代表的湘軍經世集團則把這種理論落實到實際行動上,找到了師夷長技的方法和途徑,這就是設廠自己制造槍炮子彈輪船用以武裝自己的軍隊。
曾國藩年處的時代,內憂外患相交逼,既面臨太平天國威脅,又受到英法等國的侵擾,清王朝處于風雨飄搖、大夏將傾的危機之中。如何應對這一嚴重的現實危機?曾國藩等人除了起而組織湘軍鎮(zhèn)壓太平天國農民起義外,接過了魏源“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大旗,認為“目前資夷力以助剿濟運,得紓一時之憂,將來師夷智以造船炮,尤可期永遠之利?!彼鲝垺爸v求船炮為御外之根本,使彼之長技我皆有之,順則報德有其具,逆則報怨有其具”。左宗棠在籌建福州船政學堂時說:“仿造輪船,以奪彼族之所恃”,“實以西洋各國恃其船炮橫行海上,每以其所有傲我所無,不能不師其長技以制之”,并言“制造輪船,實中國自強之要者?!碧岢觥敖璨蝗绻?雇不如買,買不如自造”的主張?;谶@種思想,曾國藩于1861年率先創(chuàng)辦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機器制造工廠——安慶內軍械所,將魏源“師夷長技以制夷”的理論想變成了現實。安慶內軍械所規(guī)模不大,機器設備也很簡陋,經費不足,制造彈藥、劈山炮和輪船基本上是靠手工操作,但是它依靠徐壽、華蘅芳等科技人員的智慧,除了制造出大量劈山炮、火藥、子彈外,還取得了兩項重大成功。一是于1862年8月制成了中國第一臺實用的蒸汽機。此蒸汽機的結構與當時居世界先進水平的“往復式蒸汽機”相類似。它“以火蒸水氣”運轉自如,“火愈大則氣愈盛,機之進退如飛,輪行亦如飛?!盵14](P250)二是制造了中國第一艘木殼輪船。曾國藩親自試駕此船,感到十分滿意,希望“試造此船,將以次放大,續(xù)造多只。”[9](《日記·二》P742)爾后,曾國藩派容閎攜帶六萬余兩白銀前往美國,尋覓“制器之器”,將購回來的一百余種機器與李鴻在上海購買的旗昌鐵廠合并,創(chuàng)建江南機器制造總局,并奏準清政府酌留江海關二成洋稅,“以一成酌濟軍餉,以一成專為造船之用”,[4](P5608)使江南機器制造總局經費穩(wěn)定、充裕,得到很大發(fā)展,先后建立16個分廠,①截至1875年,除制造出種槍炮子彈外,還制造出大小船艦15艘,成為中國乃至東亞設備最先進最齊全的機器工業(yè)基地。左宗棠也于1866年創(chuàng)辦了福州船政局,……(加取得的成績)同時為了了解西方科學技術的“奧竅”,洞澈其“本源”,抱著“遍覽久習”目的,一方面設立翻譯館翻譯西方科技書籍,另一方面設立學校,如福建船政學堂等,同時派遣幼童出國留學,(詳細情況參第三章第一部分,在此不贅述)所有這些,都體現了以曾國藩為代表的湘軍集團重踐行、重落實的經世致用的學風。
他們特別關注農業(yè),表現出一定的農本思想。如曾國藩在他的日記、書信中,就表達了自己愿以耕讀世家守業(yè)安生思想,而且反復告誡諸弟和兒輩,“但愿其為耕讀孝友之家,不愿其為仕宦之家”。左宗棠自號“湘上農人”,視農為“人生第一要務”,[15](P23)自負“平生以農學為長,其于區(qū)種一事,實有閱歷”。[11](P16)劉蓉也說:“蓋天下大利,必歸稼穡。四民之中,必使農居其三,而工商居其一,然后民生厚而財用足。是以圣王之制,貴粟而重農,賤商賈而抑末作,所以教民崇本務而尚儉勤也?!彼麄冎灾剞r,這與他們的家世出身有關。眾志周知,湘軍集團的主要成員大都出生農村,年少時干過農活。如左宗棠“家世寒素,耕讀相承,少小從事隴畝,于北農、南農諸書,性喜研求躬驗而有得;”[15](P16)他在第三次舉業(yè)不中后,有絕仕進之意,表示“不復再踏軟紅,與群兒爭道旁杏李?!盵7](《家書》P4)為此,他購置了很多農書,“閉門伏讀,實地考驗”,他將自己歷農經歷加總結,成就數十篇心得,成《樸農閣農書》。曾國藩家鄉(xiāng)“歲唯一獲;農人春耕至秋收弗懈,歲晚儲糞,修種陂地,四時間無日休息?!彼羞M士后,其祖父仍然認為;“吾家以農為業(yè),雖富貴,毋失其舊?!焙忠怼凹沂懒μ?耕讀相承”,其祖父每天率家族成員務農,“子婦內外,下逮工作恒數十百人”。正因為如此,他們都特別注重農事生于農村、長于農村,歷經過農事的艱辛,使他們對農民的疾苦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劉蓉說;“夫農家者流,終歲勤苦,犯霜露,胼手足,未嘗有一日之逸,而恒不得一飽;而商賈之家,安坐飽食,制其物產盈虛之權,而坐收數倍之利,此嗇夫田夫所輟棱而嘆也?!盵16](P166)曾國藩則提出百姓有三大疾苦,即“銀價太昂,銀錢難納”;“盜賊太眾,良民難安”:“冤獄太多,民氣難伸”,并認為,“若農夫織婦終歲勤動,以成數石之粟數尺之布,而富貴之家終歲逸樂,不營一業(yè),而食必珍羞,衣必錦繡,酣豢高眠,一呼百諾,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許也?!盵9](《家書·二》P1395)正是由于他們對農民有苦楚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因而,他們在瘋狂鎮(zhèn)壓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的同時,將導致農民起義的原因歸結為“有司虐用其民,魚肉日久,激而不復反顧”。[9](《書信·一》P77)“捻匪氣餡日壯,論者以為禍烈于洪楊。山東河南兩省大府不講吏冶,從亂之民日多?!盵9](《書信·一》P756)但是,如何才能解除農民的疾苦,不至使農民鋌而走險、而能安居樂業(yè)呢?他們又找不到解決的辦法,無非是傳統(tǒng)治術的框架內提出類似于整頓吏治、輕徭薄賦的主張。
以曾國藩為代表的湘軍人物然體的經世學風,對近代湖南產生了深遠影響,不僅影響湖南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和社會心理的發(fā)展與變遷,而且孕育了一批又一批杰出的人物群體的成長,正如楊昌濟說:咸同以后,“薪火盡傳,綿延不絕。近歲革新運動,湘人靡役不從,舍身殉國,前仆后繼,固由山國之人氣質剛勁,實亦所風所播,志士朋興?!盵17](P351)
[1]王繼平.論近代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J].求索,1993,(4):1.
[2]胡宏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7.
[3]船山全書(第10冊)[M].長沙:岳麓書社,1996.
[4]船山全書(第7冊)[M].長沙:岳麓書社,1996.
[5]魏源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6.
[6]近百年湖南學風·湘學略[M].長沙:岳麓書社,1985.
[7]左宗棠全集[M].長沙:岳麓書社,1987.
[8]唐鑒.國朝學案小識[M].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
[9]曾國藩全集[M].長沙:岳麓書社,1994.
[10]左文襄公全集·書牘(卷2)[M].臺灣:文海出版社,1985.
[11]湘軍人物年譜[C].長沙:岳麓書社,1987.
[12]黎昌庶.曾國藩年譜[C].長沙:岳麓書社,1986.
[13]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M].北京:中華書局,1986.
[14]中國近代工業(yè)史資料(第1輯上冊)[M].北京:中華書局, 1962.
[15]左宗棠年譜[C].長沙:岳麓書社,1983.
[16]劉蓉.養(yǎng)晦堂文·詩集(卷3)[M].臺灣文海出版社,1962.
[17]楊昌濟文集[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1980.
注釋:
①16個分廠為:機器局、木工廠、輪船廠、鍋爐廠、槍廠、炮廠、槍子廠、炮彈廠、煉鋼廠、熟鐵廠、栗藥廠、招引廠、無煙藥廠、鑄鋼鐵廠和兩個黑藥廠;兩個學堂工藝學堂、廣方言館(兼翻譯館);一個藥庫,一個炮隊營。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dministrative Philosophies Advocated by Historical Persons in Hunan
LUO Yu-ming
(The Humanities Department of Huaihua College,Huaihua,Hunan 418008)
K207
A
1671-9743(2011)01-0053-03
2010-12-10
國家社科基金“近代湖湘文化與湖南黨史人物群體的成長與形成”,項目編號:05XDJ0008。
羅玉明(1962-),男,湖南桃源人,懷化學院人文系教授,歷史學博士,從事中國近現代史與中共黨史的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