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東煥
(遼寧對外經貿學院公外部,遼寧大連 116052)
跨文化交際障礙產生的原因及對策分析
楊東煥
(遼寧對外經貿學院公外部,遼寧大連 116052)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國與國之間貿易往來日趨頻繁,跨文化交際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跨文化交際障礙也引起了專家、學者們的極大興趣。近年來,有關跨文化交際障礙的論文、著作層出不窮。筆者根據自己多年的跨文化交際教學經驗,闡述了跨文化交際障礙的內涵;分析了跨文化障礙產生的原因;提出了解決跨文化交際障礙的對策。
跨文化交際; 障礙; 原因; 對策
Abstract:With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bilateral trade,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increasingly of concern.And,experts and scholars are interested in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barriers.In recent years,there are many papers and works on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barriers.The writer,who has the rich teaching experience,discusse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analyzes the reasons of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barrier,and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 of the a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barriers.
Key words: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barriers; reasons; countermeasure
在跨文化交際中,語言文化是構成交際能力的一個重要因素??缥幕浑H是指操本民族語言的人與非本民族的人之間的交流,也可以指在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著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流。眾所周知,生活在同一種文化背景的人們在交際時,障礙很少,容易溝通;因為他們都具有相同的文化模式、相似的信仰、價值觀和行為準則。這些共同點為他們的交際提供了基礎和指導原則。不同民族的語言反映并記錄了不同民族文化的發(fā)展。特定的文化背景、相異的文化風貌、不同民族的風俗習慣等,對不同民族的語言發(fā)展起著根本的制約作用。文化相似性使人們在交際時能減少不確定性,順利完成交際的目的,節(jié)省了人們的時間和精力。而對于那些來源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進行跨文化交際而言,跨文化交際的基礎、指導原則以及可預測性均已消失。于是,跨文化交際的障礙就顯現(xiàn)出來了。
“跨文化交際中的障礙可能是歷史的、社會的、心理的障礙。盡管一直以來,跨文化交際充滿了戰(zhàn)爭、屠殺、偏見、歧視、民族中心主義等等不利影響,但我們不能忽視其對人類社會歷史的巨大作用?!盵1]跨文化交際障礙不管是歷史方面的、社會方面的、還是心理方面的,跨文化交際障礙主要是由文化干擾導致的。學者吳國華認為“所謂文化干擾,是指學習者不知不覺地將本民族的習慣或文化模式套用到或強加到所學語言上去,從而產生理解上的偏誤,甚或導致交際的失敗。”[2](P88)在中國學生與外籍教師的對話中,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例如:李明與外籍教師Susan不期而遇,李明興奮打招呼:“Hi,teacher,Where are you gonging?”外籍教師Susan的反應可想而知??缥幕煌械恼系K最主要表現(xiàn)為文化休克。學者胡文仲認為“文化休克是人們對于另一種不熟悉的文化環(huán)境的心理反應。一個人從一地遷移到另一地,原來自己熟悉的一套符號、習俗、行為模式、社會關系、價值觀念等被另一套新的自己不熟悉的符號、習俗、行為模式、社會關系、價值觀念代替,因而在心理上產生焦慮,在情緒上不安定甚至沮喪,在嚴重的情況下,會產生各種心理和生理方面的疾病?!盵3](P187-188)文化休克這種現(xiàn)象在留學生中很常見。如果不及時進行疏通和交流,文化休克的后果很嚴重。因此,減少或消除跨文化障礙是跨文化交際順利進行的有效保證。
語言學家波特(R1E1Porter)和薩摩瓦爾(L1A1Samovar)把影響交際的因素歸納為三個方面:(1)觀察事物的過程,其中包括信念、價值觀、態(tài)度、世界觀及社會組織;(2)語言過程,其中包括語言與思維模式;(3)非語言過程,其中包括非語言行為、時間觀念和空間的使用。[4](P18)學者胡文仲認為“干擾交際的文化因素包括語言、非語言手段、社交準則、社會組織、價值觀念等?!盵5](P35)筆者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思維方式
東西方思維的差異是客觀形成的,不能說誰優(yōu)誰劣。提到這些是為了更充分地了解對方,以便于減少或消除跨文化障礙,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更好地進行國際交往。東西方思維方式差異形成的原因是客觀的。中國長期的農業(yè)社會和小農經濟,造成了中國文化的民族心理。這種心理的特點很大程度上是強調一種鄉(xiāng)土情誼、一種鄉(xiāng)鄰情誼。中國人不是常說人生有四大喜事嗎?!熬煤捣旮视?他鄉(xiāng)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他鄉(xiāng)遇故知”西方人對此很淡漠,西方人一般沒有同鄉(xiāng)會。如果在國外遇到一個同鄉(xiāng),西方人不會很激動。而中國人常講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落葉歸根等等,本鄉(xiāng)本土觀念很強,這些都跟中國社會這個大環(huán)境有關,帶有濃厚的情感。這種感情因素在西方,恰恰表現(xiàn)得很淡薄。近代,西方試驗科學迅速發(fā)展,與此相適應的思維方式便具有很強的實證性。特別是工業(yè)革命以來,由于受到大工業(yè)生產方式所特有的組織性、科學性、民主性的陶冶,“公平理論”、“自我實現(xiàn)理論”、“競爭精神”是西方人思維方式的典型特點。這種“工業(yè)文明性格”造就了西方人有較強的斗爭精神和維護自身利益的法律意識,以獨立、自由、平等為處世原則。
從哲學和文化體系角度看,中國人受影響最深的是儒家哲學,而西方人是基督教文化。儒家哲學體系里強調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也就是講究道德文化。這種道德文化里恰恰強調的是一種“義”?!熬又坏缢睆娬{的也是“義”。我們的哲學思想強調綜合,西方的哲學思想強調的是分析,這就形成了側重整體思維和個體思維的差異。
(二)價值觀念
中國傳統(tǒng)哲學觀是“天人合一”,指的是人對大自然的順從和崇拜,并與大自然和諧統(tǒng)一。中國自古就有“以類合之,天人合一也”,而西方哲學觀自古就傾向于把人與大自然對立起來,即“天人相分”,強調人與大自然抗爭的力量。所以西方重個人主義、個性發(fā)展與自我表現(xiàn)。他們認為一個人有時達不到自己的目的,那不是天命,而是自己懶惰,缺乏斗爭的精神。中國人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必然導致集體主義取向、他人利益取向。人們寧可犧牲個人利益,也要“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做事情常??思菏氐?先人后己。同時做事情不愿得罪人,覺得“人言可畏”,為了“面子”和“臉面”,為了人際關系的和諧,有時甚至說假話,言行不一,表里不一。西方人從古至今傾向于把宇宙分成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天人相分,二者對立。西方人對“原罪”的自我意識使他們?yōu)橼H罪而不屈不撓地征服自然,改造自我,從而得到神力,達到神人合一。西方人的“天人相分”必然導致個人主義取向。所以西方人尤其是美國人極端崇拜個人主義、個性展現(xiàn)和自我發(fā)展?!疤烊撕弦弧焙汀疤烊讼喾帧边@兩種不同的宇宙觀和價值觀在構造中西方的思維方式、民族性格方面幾乎起著決定性作用,對交際行為的影響也是至關重要的。
(三)人際關系
中西方在人際關系方面的主要差異:中國社會的人際關系偏向于“感情型”,可以說中國社會是“人情社會”;而西方社會的人際關系則偏向于“工具型”,西方社會更確切地說是“法制社會”。在西方社會的人際關系中,人人平等,父母和子女都是平等的,可以直呼其名,可以相互競爭。在人際交往中他們很少顧及人情、面子,他們常常是公事公辦,不講情面。他們的交往原則:利己、對抗、競爭、平等、獨立、求異、求新、自由、自助、直截爽快、注重隱私等。在資源或物質分配方面他們也不會“人情為一線,日后好相見”,這種關系習慣以“公平交易”為準則。他們按法則辦事,即是親朋好友也要“人”和“事”兩清,公私分明。但這并不是說西方人一點不講人情,他們也廣交朋友,對人熱情周到,但他們不像中國人那樣感情用事,常常把人情當作交易的手段。西方文化中這種理智、邏輯超過感情的人際交往形式是典型的工具型人際關系模式。中國社會的基本結構是差序格局,與其對應的社會關系和人際關系都是“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五倫”不僅構成人們普遍遵守的道德標準,也成了人際關系的基本準則。這種在家庭成員、親朋好友之間關系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人際關系,使人們相互依存,相互滿足,包括情感在內的各種需求,在公務處理上,公私不分、個人情感關系和公共關系混淆,是典型的情感型人際關系模式。
(四)社會習俗
中西方社會習俗的差異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稱呼、問候、介紹、感謝和答謝、贊美、隱私、節(jié)日等方面。在漢語中先姓后名而在英美國家則完全不同,他們是名前姓后,而且在中間還喜歡加上一個中間名。稱呼別人時一般在姓的前面加上稱呼語,如“Mr1Smith”等。在英語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西方國家里對親屬的稱謂很少,如“Aunt,Uncle,Cousin”等。而在漢語中則不同,漢語把親屬間的關系分得極細,既能分別性別、大小又能分出與稱呼者的關系。這種差異說明中國的文化背景,在幾千年的封建統(tǒng)治下,中國人高度重視血緣關系和等級觀念,提倡長幼有序、尊卑分明。而在一些西方國家小輩直呼長輩之名比比皆是,少有避諱。家庭成員之間即使是長輩也常對小輩說“Thank you”。因為西方的一些國家追求人人平等和個人的獨立意識。
在英國,熟人見面時談論天氣的話題較多如“Lovely weather,isn't it?”。而在中國人們碰面時則常問“你吃了嗎?”自古以來中國食風甚盛,請客吃飯司空見慣。吃是人們談話常見話題。英國位于大西洋北岸,屬于海洋性氣候,受北大西洋暖濕氣流的影響,四季變化不明顯,但一日之內天氣狀況可能瞬息萬變,英國人認為“在本土沒有氣候,只有天氣”,英國的天氣每時每刻都是一個新鮮而有趣的話題,因而長期以來養(yǎng)成了談論天氣情況的習慣。
與西方人交際時應注意一些話題。譬如西方人一般不會向陌生人或不太熟悉的人提問對方的年齡、婚姻狀況、個人收入或宗教信仰之類的事,這對于他們來說是個人的隱私,別人無權知道。特別女性的年齡,忌諱得很。在中國就不會有這么多的忌諱。尊重女士是英國紳士的一大特點,“Ladies andgentlemen”,“Ladies first”等。Lady在前,體現(xiàn)了英國人的紳士風度。如果陌生人見面,介紹人一般都是先向女士引見男士,男士為女士開門、讓座位、拿行李等是英國所崇尚的一種道德風范。
當你帶領客人到家做客時,英國人僅會領你到客廳或告訴你衛(wèi)生間的方向而不會帶客人像中國人那樣到處參觀,西方有一句諺語“英國人的家就是他們的城堡”而在這一方面中國人則表現(xiàn)出自己的大度和推心置腹。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思維方式也有所不同。英美國家的社交習俗中坦蕩直率的風格與中國人特有的謙虛謹慎很是不同。當別人問你是否要吃點或喝點什么時,我們總是要客氣一番,有時會叫人搞不清是真還是假,弄得尷尬不堪。按西方國家的習慣,你若要即要不必推辭,說聲“Yes,please”或不要“No,thanks”,不必推來推去。當你受到別人的稱贊和夸獎時,說聲“Thank you”。在西方國家人們認為那是非常得體的用語,無須謙虛。
節(jié)日文化的發(fā)展具有歷史的連續(xù)性。自古以來“和為貴”、“大一統(tǒng)”、“政通人和”、“天人合一”構成了我國群體的價值觀念,表現(xiàn)在節(jié)日的文化內涵以尊貴、團圓、和諧、優(yōu)雅為文化主調和情感主調。[6](P21)西方早于我國進入現(xiàn)代文明,其許多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文化寓意以浪漫、歡快為基調。如,圣誕節(jié),圣誕老人大白胡子,穿大紅衣,戴小紅帽,自由自在地到各家各戶送圣誕節(jié)禮物,形態(tài)可掬。狂歡節(jié)時,形式五花八門,時間長,人們不分男女老少均可縱情歡樂。這體現(xiàn)西方社會對人的個體價值和尊嚴的尊重,折射了西方民主、平等、自由的文化環(huán)境。[6](P22)
在跨文化交際中,交際雙方能夠百分之百地相互理解,不發(fā)生任何誤會是不現(xiàn)實的。如何減少或消除跨文化交際障礙,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筆者認為,教學一線的英語教師責無旁貸。
(一)英語教師必須注重自身跨文化交際知識的儲備
英語教師作為英語課堂的主導者,必須閱讀大量的跨文化交際方面的書籍,了解跨文化交際研究的最新成果,儲備足夠的英漢兩種語言的文化知識,并能針對兩者的主要差異進行對比研究,在給學生講授文化差異知識的過程中,使學生充分認識到文化差異的重要性,提高學生對目的語文化的敏感性。
(二)英語教師必須明確語言能力與交際能力的關系
“交際能力大致包括兩個方面的能力:語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和社交能力(social competence)?!盵7](P81)語言是交際的一個主要途徑,但并非唯一的途徑。語言以外的交際手段(extra linguistic means of communication)包括手勢、動作、姿態(tài)、表情、是否觸摸、講話人之間的距離等等。在教學過程中既要注重語言知識的傳授,又要強化五項基本技能的訓練,同時還必須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即社交能力??缥幕浑H能力既包括言語行為的語法正確性,又包括言語行為的社交得體性。因此,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在保證學生掌握正確的語言知識的前提下,借助多種教學手段,努力減少或消除跨文化交際障礙,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三)跨文化知識必須引入課堂教學
語言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之中,并反映該民族的信仰和感情。語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載體,語言反應并體現(xiàn)文化的特點。因此,廣大英語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借助英文原版教材、電影、電視、多媒體等多種手段,把西方文化知識引入課堂,使學生了解目的語國家的文化習俗、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宗教禮儀、非語言交際等文化背景知識,使學生真正懂得在不同的場合使用不同的語言,減少跨文化交際失誤,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四)教師必須使學生明確語言是用來交際的
在英語學習過程中,掌握準確的語言知識是學好語言的前提,這并非學習語言的目的。語言是用來交際的,這是語言的本質所在。那么怎樣與來自目的語國家的人進行有效的交際、減少失誤正式學習目的語的關鍵所在。因此,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要利用一切有利條件(英文原版電影、英文電視節(jié)目、英文原版讀物以及廣大的外籍教師等資源),了解目的語國家的文化,努力減少跨文化的交際失誤,從而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綜上所述,跨文化交際障礙的產生有諸多因素。在日常教學中,減少或消除跨文化障礙,提高跨文化交際的有效性,廣大一線的英語教師必須全力以赴,從自身做起,采取有效的方式和手段,逐步消除文化干擾,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1]程翠英.論跨文化交際深層障礙[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1):15.
[2]吳國華.外語教學中的文化干擾問題[A].胡文仲.文化與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3]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4]戚雨村.語言·文化·對比[A].胡文仲.文化與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5]胡文仲.文化教學與文化研究[A].胡文仲.文化與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6]石琳.中西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的差異與空問拓展[J].懷化學院學報,2010,(9):21-22.
[7]胡文仲.文化差異與外語教學[A].胡文仲.文化與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The Countermeasure Analysis and the Reasons of the Cultural Communication Barriers
Y ANGDong-huan
(Liaoning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Dalian,Liaoning 116052)
G642
A
1671-9743(2011)01-0014-03
2010-12-05
遼寧對外經貿學院校級立項“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策略在我院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項目編號: 2010X JLX JG QN005。
楊東煥(1975-),女,遼寧大連人,遼寧對外經貿學院碩士生,講師,從事跨文化交際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