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昕
(沈陽音樂學院民族聲樂系,遼寧沈陽 110004)
談民族聲樂的表象信息及其對受眾審美取向的影響
王志昕
(沈陽音樂學院民族聲樂系,遼寧沈陽 110004)
論述了跨入21世紀的民族聲樂現(xiàn)狀,舉例說明了普遍聲樂藝術的表象信息,分析了中國民族聲樂的表象信息及對其受眾審美取向的影響。指出探討表象信息對審美取向的直接影響以及影響程度是發(fā)展中國民族聲樂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之一。
民族聲樂;表象信息;審美取向
對于事物的表象研究,起始于20世紀中葉。其原本屬于哲學領域的研究,后延伸至人類與人類社會學專業(yè)。20世紀末葉,在歐洲部分國家,開始將表象學說的研究引進舞臺表演藝術、詩歌與繪畫等文藝學術領域。對于音樂的表象研究,是近期在音樂學界逐漸開展起來的新興課題。對于中國民族聲樂的表象研究,更是很少有人涉足的學科領域。
民族聲樂是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為母語言的藝術形式,必然是在中國傳統(tǒng)審美觀念的深刻影響下成長起來的藝術形式。中國傳統(tǒng)的審美觀念,在五千多年歷史長河中,一次次產生著玄妙的變化;每一次都是受社會生產力、社會政治、經濟的影響而變化的??v觀中國傳統(tǒng)的種種學派的美學思想,它們所探討的音樂的審美標準、對于尋求音樂的社會功能、最終價值,無一不體現(xiàn)出對于音樂的“美育”作用的肯定。通過從音樂中獲取美的感受,從而對人的精神領域進行影響和調節(jié),從而最終達到心理的平衡、人格的完美。民族聲樂與其他中國傳統(tǒng)民族音樂形式一樣,都在產生及發(fā)展的過程中,繼承了這種“美育”的社會功能;作為審美主體的國人來說,在社會文化觀念和社會生活習慣中,也早已植入了這種審美觀念;對于審視一切音樂藝術,其出發(fā)點和角度都會基于或偏向藝術的“美育”功能。國人的審美意識,是希望從藝術形式表達的過程中,尋找到能夠使自身身心有美好體驗、精神領域受到良好干預的效果。而民族聲樂這一藝術形式,除了能夠充分反映出中國傳統(tǒng)語言與音樂本體的文化信息,也同樣具有傳達“美育”功能這一審美客體的性質。現(xiàn)今的民族聲樂,在發(fā)達的社會多元文化大環(huán)境內,在人民群眾日益增長與提高的精神文化生活品質下,也必然要達到如此的標準,才是符合時宜的。
“……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時,人們在頭腦中出現(xiàn)的關于事物的形象”[1]。任何一種藝術形式都是能夠賦予審美主體的受眾以表象信息的。
聲樂表演的藝術形式,與器樂音樂相比有所不同。雖然都屬于音樂藝術范疇,但是,聲樂除了有音樂的成分外,還加入了語言、語音元素。語言本身是口述的固定意義的符號,它和文字一起都屬于語義性質的符號;這些符號用來表述特定的事物、概念、思想、情感,所以,在欣賞聲樂表演的過程中,受眾能夠從演唱者唱出的歌詞中,聯(lián)想作品描寫的事物形象、情感概念,從而快速地理解作品的含義。所以,唱詞的內容所傳達給受眾的語義,留在受眾腦海中的印象,是最為深刻的表象信息[2]。
例如,歌曲《大海啊!故鄉(xiāng)》是一首膾炙人口的歌曲。其中副歌部分的歌詞是:“……大海啊大海,就像媽媽一樣,走遍天涯海角,總在我的身旁
……”我們朗誦這段歌詞時,就能夠體會到,作品所傳達出的是一種比擬的文學藝術效果;歌曲借助對大海和媽媽的思念和贊頌,抒發(fā)出作者對哺育他成長的故鄉(xiāng)、祖國的熱愛之情。伴隨著旋律唱出的歌詞,格調高雅,優(yōu)美動聽,平易親切,讓聽眾很容易就記住了它。當演唱結束后,作品留在人們腦海之中的信息,首先就是大海、母親、祖國、故鄉(xiāng)這些實實在在的事物、人物的形象;當聽眾回味作品的時候,會在內心深處,產生對母親、祖國、故鄉(xiāng)的思念、熱愛的感情共鳴。之后,每當聽到《大海啊!故鄉(xiāng)》的曲調旋律的時候,都會產生相同的聯(lián)想和情感共鳴。聽眾產生出這樣的聯(lián)想和情感共鳴,就是《大海啊!故鄉(xiāng)》這首歌曲的表象信息的體現(xiàn)[3]。
1.中國民族聲樂的表象信息
若要正確地審視民族聲樂的表象,就必須先明確兩個不可改變的審視依據。第一,中國民族聲樂與其他一切聲樂藝術形式一樣,具備聲樂藝術所具有的所有自在屬性。第二,中國民族聲樂,是基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底蘊、審美觀念之上的特殊聲樂表演藝術形式,脫離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審美觀念,中國民族聲樂的本質就會發(fā)生改變,就會跨出民族聲樂的范疇,其根本屬性就會有所改變。
民族聲樂的呈現(xiàn)方式與普遍的聲樂藝術形式相同,具有旋律、唱詞、舞臺表演的肢體語言和表情語言等元素。必須說明的是:民族聲樂的旋律曲調,是基于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的調式、調性、旋法技術之上的;民族聲樂的唱詞,是由絕大部分漢語的詩詞、常用語、少部分的少數民族語言詞匯、詩歌、詞賦當中提煉組合而成的。民族聲樂的舞臺表演內容,也是從傳統(tǒng)的民族聲樂舞臺表演中,總結和提煉出來的。所以,對于民族聲樂的呈現(xiàn)的復現(xiàn),是對于中國傳統(tǒng)民族文化、音樂文化理解的一種復現(xiàn)[4]。
當然,復現(xiàn)客觀外物的形象,不僅僅取決于外物本身的屬性,還受到復現(xiàn)主體人的主觀意識的影響。作為民族聲樂的受眾主體,國人首當其沖。因為只有掌握中國母語言文化、意識觀念的受眾,才能夠完全、正確地去理解、接受民族聲樂所呈現(xiàn)的信息,才能復現(xiàn)出準確、客觀的表象。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對于聲樂這一歌唱語言的音樂形式,自古就有“字正腔圓,聲情并茂”的審美標準。這種審美標準,在中華文化中,世世代代流傳至今,已經在中國人的審美意識中,形成了一種天然的慣性,或者說,這是一個自然的、普遍的民族聲樂審美標準。作為審美主體的受眾,在自身的主觀意識中,是“先天”帶有這種審美標準的,在民族聲樂作品被演唱之前,已經做好了對歌者聲音、咬字、表演情緒等諸多信息進行接納的心理準備,或者說是潛意識的假想。所以,從演唱者演唱開始,直至演唱結束,欣賞者是使用已經有所預備的欣賞意識、審美標準,來衡量演唱者的演唱和演唱作品內涵的;之后,將采納到的信息,經過自己的邏輯思維,產生最終的審美印象。
通俗講,民族聲樂的表象,就是民族聲樂的受眾(聽眾和觀眾們)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審美意識的主導下,形成對已欣賞完畢的民族聲樂作品和其演唱過程的復現(xiàn)及美的體驗總結。而這種經驗和總結,反過來還會影響到欣賞者的審美意識、審美習慣,甚至是改變審美主體,即受眾的審美取向。
2.表象信息對受眾審美取向的影響
審美取向是審美主體對于審美客體進行審美過程的出發(fā)點、原則和主導作用力。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觀念中對音樂的審美取向,是經過千百年實踐的千錘百煉所積淀的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心理的刺激反應效用。這種審美取向,是依托于中國傳統(tǒng)的社會風俗、精神情趣和生活喜好而處在相對穩(wěn)定的狀態(tài)。審美取向的改變,會影響到審美主體對藝術作品的表象認知,換言之,采用不同的審美取向,會改變審美主體對客觀的藝術作品的復現(xiàn)。相反,藝術形式和內容的表象,如果產生了變化,同樣會直接作用于審美主體的審美取向,使得其發(fā)生改變[5]。
外界的因素,可能激發(fā)審美主體對審美客體的表象信息進行主觀的修改。比如,作為審美主體的同一個聽(觀)眾,只欣賞過一種風格的聲樂藝術作品,當他欣賞另一部風格迥異的新的聲樂藝術作品后,其原有的聲樂藝術的表象信息,就會從主觀上發(fā)生改變。原來的聲樂藝術形式留給他的印象,似乎是改變了;對藝術帶來的美的體驗,似乎也改變了。最終,對于原先的藝術作品的認知,也會產生變化。這種變化,是緩慢連續(xù)性的,并非瞬間、質的改變或對比,但最終有可能是微妙的改變,也有可能是質的、徹底的、兩極對比互換式的變化。
3.民族聲樂的表象信息對審美主體審美取向的影響
民族聲樂無論是“唯情論”或“唯形論”的極端觀點,還是“聲無哀樂”“大音希聲”的理想主義觀點,其實都掩蓋不了作為審美主體的人,或者是作為藝術欣賞者的受眾,對于藝術作品所能夠帶來的“美的感受”的追求。沒有一個藝術作品的受眾不是為了追求“美的感受”而去欣賞藝術作品的。音樂藝術的“美育”功能,正是主觀意識形態(tài)明確的人們,主動使用音樂的刺激,使得自身或者他人得到美的享受的過程,在客觀世界中,實踐與實在的完整體現(xiàn)。這也正說明了,審美主體對于音樂藝術表象的認知,是明確且清晰的。
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信息技術的廣泛使用,多元文化、世界一體化是一個必然的趨勢。中國的文化、藝術的發(fā)展,受到多種外來文化、藝術形式和理論觀念的影響。中國的審美主體,對于民族聲樂的表象信息,也會受外界因素的影響而發(fā)生改變。外來文化、藝術形式及意識、觀念,會對民族聲樂的審美主體即民族聲樂的受眾,審美客體即民族聲樂的表演者予以沖擊和影響。這種影響有好的、積極的推動作用,也有消極或抵觸、對立式的負面作用。中國民族聲樂,要把握時機,發(fā)展自身,就必須要正確地吸納良好的、積極的影響因素,即便是這些因素,使得原有的民族聲樂的表象發(fā)生了改變。因為,良好的改變代表著進步,表象發(fā)生良好的改變,有了新的認識,才能有更先進、更優(yōu)良的審美標準和要求,以推進民族聲樂事業(yè)的更進一步發(fā)展。對于不良的影響,應該看到,任何一個社會歷史階段,都會有消極的負面影響出現(xiàn)在各個意識形態(tài)領域。應當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審美意識形態(tài)為基石,逐步用實踐檢驗新的審美取向的方向性。意識到民族聲樂的表象信息的改變,是人民群眾社會文化、精神生活品質逐步提高的過程中,必然會出現(xiàn)的意識波動。這是人類社會科學進步、文化及文化產業(yè)發(fā)展升級所造成的必然結果。
對于聲樂表演藝術、民族聲樂表演藝術的表象研究,在國內才剛剛起步。伴隨著音樂美學、民族音樂學科在我國音樂學界的日趨成熟,中國民族聲樂的表象研究與音樂美學其他方向的關系會越來越緊密。這是一個值得所有以民族聲樂為研究方向的學者、研究人員認真鉆研的學科領域。
[1]李宏圖.表象的敘述:新社會文化史[M].上海:三聯(lián)書店, 2005:26-30.
[2]余篤剛.聲樂藝術美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2005:55-57.
[3]徐行效.聲樂心理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10-16.
[4]魯道夫·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M].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12-15.
[5]楊匡漢.審美意識系統(tǒng)[M].廣州:花城出版社,1986:16 -27.
【責任編輯 王 穎】
Representational Information of National Vocal M usic and Its Affection to Audience’s Aesthetic Orientation
WANG Zhi2xin
(Department of National Vocal Music,Shenyang Conservatory of Music,Shenyang 110004,China)
The status of national vocal music of the 21st century is discussed.The rep resentational information of general vocalmusic is illustrated.The rep resentational information of national vocalmusic and its affection to audience’s aesthetic orientation are analyzed.It points out that,the direct impact and the degreeof the impactof discussing rep resentational information on the aesthetic orienta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issues that must be faced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national vocalmusic.
national vocalmusic;rep resentational information;aesthetic orientation
J 607;J 616
A
100823863(2011)0220080203
2011-03-01
王志昕(1980-),男,吉林圖們人,沈陽音樂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