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孝飛
(安徽大學中文系,安徽合肥 230039)
通感的生理基礎和心理機制
張孝飛
(安徽大學中文系,安徽合肥 230039)
根據(jù)中外關于通感的理論,以古今中國文學為材料,解析通感這一修辭現(xiàn)象的生理基礎和心理機制,以期有助于解讀通感文本并在文學和藝術創(chuàng)作中提高修辭的藝術效果,創(chuàng)作出新穎獨特的藝術形象。關 鍵 詞:通感;生理基礎;心理機制
通感是一種重要的生理和心理現(xiàn)象。該詞最早是由學者錢鐘書翻譯并加以介紹的?!巴ǜ小币辉~在英文中的對應詞是“Synaesthesia”,即心理學中的“聯(lián)覺”。簡單地說,就是人類的各種感覺在特殊的情況下,彼此之間可以打通或者交通,即各種感覺間的交互和挪移作用。人類的這一生理和心理現(xiàn)象在文學藝術上被稱為通感,也叫“移就”。陳望道在《修辭學發(fā)凡》中指出:遇有甲乙兩個印象連在一起時,作者就把原屬于甲印象的性狀形容詞移屬于乙印象的,名叫移就辭(即通感)[1]?!巴ǜ小边@種修辭在古今中外的使用都非常普遍,同時也具有較高的審美欣賞價值。因此,探究它的心理審美機制就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
較早注意到通感現(xiàn)象的是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他認為各項感覺總歸于觸覺。而亞里士多德則認為人的各種感官是相互獨立的,他只是把通感作為一種生理和心理現(xiàn)象來論述的,而非修辭現(xiàn)象。亞里士多德的看法對西方的心理學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之后的西方心理學基本上是沿著他的思路走下去的[2]。在我國,古代先哲們也注意到了這種現(xiàn)象,多有論及。如在《禮記·樂記》里也有類似的記載:“故歌者:上如抗,下如墜,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句中鉤,累累乎端如貫珠。”[2]
人體的各種感覺器官往往可以彼此間打通或交通[3]。心理學家曾經(jīng)做過實驗:一個人帶上光線顛倒的眼鏡后,整個世界在他的視覺里發(fā)生了顛倒,同時他的其他感覺也發(fā)生了混亂,腳老是踩不到要走的地方,一個星期后,受驗者慢慢習慣了,各種感官配合好了,但是在摘掉眼鏡后,他則又要經(jīng)歷一番混亂[4]。實驗證明,我們的某一個感官發(fā)生變化往往會導致其他感官的變化。人類的這種特殊的生理機制就是通感產(chǎn)生的生理基礎。所以,當我們看到梅子時,可能會產(chǎn)生解渴的味覺感受。而在讀到魯迅《野草》“雪下面還有冷綠的雜草”時,就不會再感到困惑。我們看到綠綠的草,再結合作者當時的心境,就能明白為什么雪下面的雜草是冷的感覺了。這就是把視覺轉化成了觸覺感受。錢鐘書《圍城》里描寫方鴻漸的醋意:“心里一陣嫉妒,像火上烤的栗子,熱極要崩破了殼。”嫉妒本來只是心理的想法,屬于意覺,而作者把它比作火烤的栗子,不僅溝通了視覺形象,也溝通了觸覺范疇的溫度覺[4]272,把方鴻漸那一刻的嫉妒心理描畫得惟妙惟肖。這一藝術手法不僅生動形象,而且新穎獨到,給人留下極深的印象。
隨著認知心理學的發(fā)展,人們逐步認識到通感的存在不僅有著它的生理基礎,而且還有其心理認知機制。當一種感官接受到了外界的信息后也就可以通過這一心理機制,被另一個感官所接受,從而使得各個感官彼此相互溝通、交錯。從認知的角度看,通感的心理機制大致有聯(lián)覺和聯(lián)想兩種。
所謂聯(lián)覺,即一種感覺兼有另一種感覺的心理現(xiàn)象。它可以使感官系統(tǒng)在感知事物時突破一般經(jīng)驗的感受,發(fā)生相互挪移[5],由此而產(chǎn)生修辭學意義上的通感。創(chuàng)作主體通過聯(lián)覺這一心理機制創(chuàng)造出自己獨特的心理感受和審美體驗,從而創(chuàng)作出審美作品。而審美主體則借助于聯(lián)覺機制通過閱讀來審美作品,體會和欣賞作品。比如宋祁的《玉樓春》:“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钡玫降氖恰熬G楊”激起的視覺感受;同時,由于心理聯(lián)覺機制的作用,不自覺地觸發(fā)了人們的觸覺感受,引起了“寒”的溫度覺;又由“寒”勾起了“輕”的重量感;看到盛開的杏花,眼前的一派熱鬧景象,則又引起了人們的“鬧”的聽覺感受。這就不只寫出了杏花的鮮艷和繁多,而且也寫出了大好春光的生機勃勃,不僅有色而且有聲,從而創(chuàng)造出一個鮮明獨特的意境。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李漁在《窺詞管見》中說:“‘紅杏枝頭春意鬧尚書’是也……若紅杏之在枝頭,忽然加一‘鬧’字,此語殊難著解。爭斗有聲之謂鬧。桃李爭春則有之。紅杏鬧春,予實未之見也?![’字可用,則‘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宋子京當日以此噪名,人不呼其姓氏,竟以此作尚書美號,豈不由尚書二字起見耶?予謂‘鬧’字極粗俗,且聽不入耳,非但不可加于此句,并不當見之詩詞。近日詞中爭尚此字者,子京一人之流毒也?!盵6]66李漁不懂得通感的心理機制,所論自然錯誤,結果遭到后人的批評。錢鐘書則指出:“宋祁和蘇軾所用‘鬧’字,是想把事物的無聲的姿態(tài)描繪成好像有聲音,表示他們在視覺里仿佛獲得了聽覺的感受。用現(xiàn)代心理學或語言學的術語來說,這兩句都是‘通感’或‘感覺移借’的例子?!?/p>
聯(lián)覺的機制可以追溯到聯(lián)想的心理機制,特別是與聯(lián)想中的相似聯(lián)想關系密切。人類的感覺之間的相互滲透、溝通、交錯,各感覺間必定有著某種相似性,若是沒有這個基礎,恐怕相互間的溝通、連接是比較困難的。姜夔的《揚州慢》中:“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冷”是觸覺形象,“月”是視覺形象,詞人是如何把觸覺和視覺打通的呢?這和作者當時的心境有著密切的關系。揚州城于建炎三年和紹興三十一年兩次被金兵洗劫,作者撫今追昔,心境自當感傷。以他這種感傷的心境去看月,自然也是冷的。這樣就把視覺和觸覺融合溝通起來了。再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边@是把屬于嗅覺的“清香”和屬于聽覺的“歌聲”溝通起來了,這中間有什么相似處呢?多讀幾遍,我們就品味出二者的異中之同了。總之,各種感覺間若是沒有某些相似性,就不會有感覺之間的相互溝通、交錯。自然就不會有通感這一藝術手法。
通感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但是在古代,由于人們的認知水平的低下,無法準確地加以解讀,因此,盡管能意識到,但卻無法科學地解釋。隨著心理學、美學及認知科學的深入發(fā)展,人們已經(jīng)了解到,通感的存在不僅有著它的生理基礎,而且也有著深刻的心理機制。對通感的深入了解,不僅有助于解讀文本,而且有助于在進行文學和藝術創(chuàng)作時有意識地加以運用,從而創(chuàng)作出新穎獨特的藝術形象,提高修辭的藝術效果。
[1]陳望道.修辭學發(fā)凡[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 94.
[2]王宇弘.通感修辭的心理美學闡釋[J].社會科學輯刊, 2008(5):205-207.
[3]史瓊.鼻里聞聲耳中見色:淺談通感的心理機制[J].修辭學習,1999(5):32.
[4]吳禮權.修辭心理學[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5]唐擁軍.通感及其心里機制初探[J].攀枝花學院學報:綜合版,2003(2):41-42.
【責任編輯 劉曉鷗】
Physiological Basis and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of Synaesthesia
ZHANG Xiao2fei
(Department of Chinese,Anhui University,Hefei 230039,China)
According to the theories about synaesthesia at home and abroad,based on ancient and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the physiological basisand psychologicalmechanism of synaesthesia as kind of rhetorical phenomenon are analyzed,aiming to unscramble texts containing synaesthesia, enhance the artistic effect of rhetoric and createmore unique and original artificial images.
synaesthesia;physiological basis;psychologicalmechanism
B 84
A
100823863(2011)0220018202
2010-11-05
張孝飛(1981-),男,安徽宿州人,安徽大學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