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慶
遼寧省朝陽縣七道嶺鄉(xiāng)人民政府 122603
玉米聯(lián)合收獲機使用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王玉慶
遼寧省朝陽縣七道嶺鄉(xiāng)人民政府 122603
通過幾年來在保護性耕作和玉米生產全程機械化工作實踐中的體會,玉米收獲仍然是玉米機械化生產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其中影響因素很多,而玉米收獲機在使用中存在的問題不容忽視。本文分析了玉米聯(lián)合收獲機在使用中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出解決的措施,以利玉米機械收獲技術的進一步完善與推廣。
玉米收獲機;問題;對策
主要表現(xiàn)在籽粒破碎率高和果穗損失率高兩方面。一是摘穗器的問題。在實際使用中,主要的是調節(jié)摘穗輥間隙以適應于攫取各種不同直徑的作物莖稈。另外采用有槽紋和凸肋的外表面以提高摘穗的有效程度。我國地域遼闊,各種玉米品種不一,果穗和玉米株高及直徑差別較大,摘穗器設計時所取的參數(shù)或制造質量沒有達到設計要求是造成籽粒破損率和果穗損失率較高的主要原因之一。二是收獲時作物喂入量有問題。摘穗輥直徑和轉速一定作物喂入量與收獲機行進速度、單根莖稈的平均質量成正比,與行中作物株距成反比。一般收獲機出廠設計時對作物喂入量有一個確定范圍,但在實際作業(yè)過程中,由于駕駛員操作水平所限,在收獲作業(yè)時不能隨著地形、玉米品種和株距變化等而改變行進速度,改變作物喂入量,致使喂入量忽大忽小而是造成籽粒破損率和果穗損失率居高不下。三是果穗升運機構問題。由于設計的輸送帶速度一定,因此作業(yè)時不能隨著喂入量的變化而變化造成掉果穗現(xiàn)象發(fā)生。四是收獲晚期玉米損失大。晚期玉米由于秸稈含水率較低,秸稈和包皮柔韌性大,果穗大部分已下垂,很容易造成果穗與摘穗輥長時間接觸,擠壓和沖擊的時間延長,果穗包葉常常被撕下,出現(xiàn)損傷玉米果穗的現(xiàn)象,還容易造成果穗丟失嚴重。
一是對玉米多種種植方式適應性差?,F(xiàn)在各地玉米種植規(guī)格多樣,行距大小不等,因此收獲機很難一一適應。二是收獲機和玉米播種機不能接壟。采用3行播種機播種的地塊,用3行收獲機收獲能適應,但用4行收獲機收獲時,其中接壟的一行因為駕駛員的操作水平的差異,致使玉米接壟行行距難以保持一致,不是太寬就是太窄,造成扶禾器的前錐部導板會將偏離割道的玉米強制引導至一個割道內,玉米植株偏離割道距離過大秸稈會被扶禾器折斷而堵塞摘穗輥。
背負式玉米收獲機每天收獲1.3hm2~2hm2,自走式收獲機每天收獲2hm2~3hm2,生產效率普遍偏低。原因:一是在作業(yè)過程中,蚊蟲、塵土和玉米葉子、花粉末等容易將主機水箱堵塞,造成主機水箱散熱不好而“開鍋”。二是收獲機果穗箱位置和高度不適應。玉米收獲機果穗箱高度大多按小四輪拖拉機拖車高度設計,如果使用三輪農用車運果穗時,因為車廂高,造成卸果穗困難。三是由于種植習慣不同,各地玉米植株行距不同而影響了作業(yè)效率。雖然目前市場上的收獲機大多數(shù)號稱不對行收獲,但實際上還是改變不了對行作業(yè)。這樣就降低了行走速度、增加機手的勞動強度。四是參加作業(yè)的機手未參加技術培訓就上機作業(yè),操作不熟練,也影響了作業(yè)速度。
主要表現(xiàn)為:易損件壽命短;個別零部件不牢固易脫落;機架和割臺強度不夠容易變形,在運輸或作業(yè)中還經常出現(xiàn)機架變形、焊縫開裂;傳動軸、銷和聯(lián)軸器等斷裂的情況。
優(yōu)化摘穗器設計參數(shù)、研究摘穗輥槽紋、凸肋外表面形狀和增大摘穗輥間隙調節(jié)范圍。使摘穗器能適應于攫取各種不同直徑的莖稈并提高摘穗輥的有效程度;喂入量適應范圍要大;果穗升運機構的輸送能力要大于最大喂入量;提高機架和割臺強度,加大傳動軸和聯(lián)軸器的安全系數(shù)等。
行距適應性問題是收獲機設計的一大難題,要徹底解決行距適應性問題。一是農機農藝互動。有針對性地開發(fā)、推廣適合不同區(qū)域需要的機具,逐步推動玉米種植標準化,在一個相對大的區(qū)域內,提高種植行距的一致性,適應農機化生產。二是企業(yè)可改進扶禾器前錐部導板位置和喂入裝置前伸量,真正做到不對行收獲。
在拖拉機冷卻系統(tǒng)增加副水箱,增加散熱面積,解決發(fā)動機冷卻問題;改進果穗箱的卸果穗的位置或加高果穗箱,以適應不同運輸車輛的要求,提高卸果穗速度。
一是加強質量管理,嚴把產品質量檢驗和整機出廠關;二是提高機架和割臺焊接質量;三是提高零件加工和整機裝配質量。
玉米收獲技術是玉米全程機械化生產的薄弱環(huán)節(jié),起步較晚。近幾年在國家農機直補政策的拉動下,才出現(xiàn)收獲機熱銷現(xiàn)象。但是企業(yè)因為追求利潤重視生產,忽略了“三包”服務人員和機手的技術培訓。銷售點“三包”服務人員多為臨時雇傭工人,沒有經過正規(guī)培訓,對機具只知道安裝,但并不真正了解其構造和工作原理,維修技術也不熟,針對個別問題很難“對癥下藥”。作業(yè)機手也未經過正式培訓,不懂收獲機的結構和工作原理,憑著駕駛拖拉機配套其它機具作業(yè)的經驗,摸索著駕駛收獲機收獲玉米。因此,收獲機出現(xiàn)故障或因駕駛技術問題損壞零部件的現(xiàn)象就會經常出現(xiàn)。二是“三包”服務網絡不健全,售后服務不盡人意。主要表現(xiàn)為:市場零配件的供應不及時,“三包”服務技術人員少。機具一旦出現(xiàn)問題,維修人員不能及時到位,有時配件還需從公司調撥,延誤了寶貴的作業(yè)時間,致使機手的收入受到損失。所以,加強技術培訓和提高“三包”服務質量是推廣玉米收獲機的當務之急。
[1]邵連珠,玉米聯(lián)合收獲機使用情況調查[J],農機科技推廣,2007年03期
[2]高太寧,山西省在用玉米收獲機質量分析[J],當代農機,2010年01期
王玉慶,男,1970年8月生,現(xiàn)在遼寧省朝陽縣七道嶺鄉(xiāng)政府工作,農機站長、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