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眉
(重慶師范大學 文學院,重慶 401331)
淺析《學記》中的教學原則及對語文教學的指導(dǎo)意義
楊 眉
(重慶師范大學 文學院,重慶 401331)
《學記》作為教育史上最早的專著,對教學相長、長善救失、善教善喻和藏息相輔四個教學原則進行了精辟和系統(tǒng)的闡述。文章對此展開了相關(guān)闡述,同時分析了以上四個原則對語文新課標的指導(dǎo)意義。
《學記》;教學原則;語文新課標;指導(dǎo)意義
《學記》是我國儒家經(jīng)典《禮記》中的一篇,全文用1229個字精辟地總結(jié)了先秦及以前的教育教學思想,是中國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第一本系統(tǒng)論述教育理論的專著。全文從教師地位、考核標準、教育的階段性目的和任務(wù)、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等方面,對教育進行了全面、精辟的闡述,其中提出的教學原則對后代教育工作者產(chǎn)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對現(xiàn)代語文教學具有很強的指導(dǎo)意義。在此就其中最重要的四個教學原則,結(jié)合現(xiàn)代語文教學改革的趨勢和特點談一點自己的看法。
《學記》里說道:“雖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奔词钦f,盡管有味道鮮美的菜肴,但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盡管有高深完善的知識,不學就不了解它的好處。所以,人只有通過學習才能知道不足,通過教別人才能了解自己的困惑。知道自己知識上的不足,才能嚴格要求自己;了解自己的困惑才能不斷鉆研以求自強。所以只有通過不斷的學習才能看到自己的缺失,通過對比反思才能獲得進步;教師也只有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才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從而解決問題,這就是教與學相互促進,共同成長的道理[1]。
在語文的新課標里說道:“充分發(fā)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闭f的就是要提倡師生之間的雙向交流,而不是教師為主導(dǎo),學生為主動體的教學模式。我們應(yīng)該在教學中以“雙主體”的教學思想和原則來要求自己和學生,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學習能力性和主動性,以誘導(dǎo)性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學習中去找到質(zhì)疑和不足,從而引起解決問題的興趣。在這其間,教師作為教學的主體,可以提供不同的意見和大量的參考資料,對于學生的部分質(zhì)疑,老師可能也一知半解,那么教師的責任就促使他們?nèi)ヅW習有關(guān)的新知識。在這個教學過程中,師生都獲得了收獲。學生獲得了對問題的解決方式和答案,教師獲得了新知,教與學在教學環(huán)節(jié)得到了促進與成長,即教學相長。
《學記》中記載:“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也?!本褪歉嬖V我們,學生在學習上容易犯四種過失,這是教育者必須要了解的。學生學習失敗的原因,要么是貪求過多的知識而沒有及時消化變成自己的;要么是學習的知識面太窄,所學的知識太生辟寡陋;要么是對所學的知識淺嘗輒止,浮于表面而不能融會貫通;要么是在學習的過程中沒有探索精神和求知欲,遇難則止,沒有愚公移山的毅力。這里提出來的多、寡、易、止四點,是學生在學習環(huán)節(jié)中最易犯、最典型的四個毛?。阂驗樨澏喽啦粻€,因為知識面窄而孤陋寡聞,因為一知半解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為困難而失去學習的信心和興趣[2]。
新課標中提出:“遵循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語文學習規(guī)律,選擇教學策略?!苯Y(jié)合《學記》中的這一教學原則,即告訴教師在了解學生易犯的毛病后,針對不同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和不同時期的心理特征,調(diào)整教學活動和教學進度。學生學習上的差異,有可能是興趣所偏或天賦所致,針對學生資質(zhì)的高低之分,進行啟發(fā)誘導(dǎo),這樣才具備為人師的資格。譬如有的學生對學習持有很高的熱情,性格外向,在課堂上對老師的提問總能積極響應(yīng),但這種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少,難以靜下心來學習。對于這類學生,在表揚積極性的同時,推薦其感興趣的書籍,并相應(yīng)地提出問題,讓他帶著疑問來完成老師布置的相關(guān)作業(yè),從而培養(yǎng)其獨立思考的能力。而有的學生因為應(yīng)試教育的壓力,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知識面太窄,不善于表達自我,不善于與人交往。對于這種學生,可以設(shè)立興趣小組,讓他做領(lǐng)導(dǎo)者,在活動中體會團隊合作性,培養(yǎng)其言語交際能力。所以,在當下新課改如火如荼的時代,只有掌握了學生的差異,才能因材施教、對癥下藥,補其所短,展其所長,知人善教,從而“為師”、“為長”。
《學記》中論述:“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后可以為人師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盵3]也就是說要求教師掌握正確的教學方法和嫻熟的教學技能,具備高超的教學藝術(shù),就可以當一位稱職的教師了。所以說教師的教學重在啟發(fā)誘導(dǎo),勸勉而不強制,教給學習的方式而不是告訴答案。這樣學生才會對學習感興趣,才會自己鉆研獨立思考,師生關(guān)系才能融洽,教學氛圍才會活躍,才是真正的善教善喻。
現(xiàn)在教學中,大力提倡的啟發(fā)式教學,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應(yīng)從多方面、多角度、以換位思考的方式去引導(dǎo)學生,而不是牽著學生蹣跚學步,策勵學生而不是強迫壓制學生,啟發(fā)學生而不是告之學生。我們在評價一堂語文課好壞時,主要是對課堂氛圍、師生互動的感知,而雙主體的課堂就是要求教師對學生進行誘導(dǎo)式教學,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而不是被動接受者?!疤铠喪健钡慕虒W正是新課標所摒棄的。語文課與生活接觸最多,最富有生命性和時代感,教師的聲情并茂、善教善喻、融會貫通有利于學生思維的啟發(fā),特別是好問題的設(shè)置,讓學生主動去思考、討論,從而在教師的啟發(fā)下得出既定的答案,就能達到新課標提出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學記》提到:“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yè),退息必有居學。不學操縵,不能安弦;不學博依,不能安詩;不學雜服,不能安禮。不興其藝,不能東學。故君子之于學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也。”在此,提出了課堂學習與課外活動的勞逸結(jié)合的關(guān)系。大學的教育活動,按照規(guī)定的時間進行正課的教學,而課外活動和生活中積累的知識則是對書本的補充和鞏固。課外不學習雜樂,課內(nèi)就不能調(diào)好琴音;課外不學習音律,課內(nèi)就不能學好詩文??梢?,不學習各種雜藝,就不能駕馭好所學的正課[4]。所以,對待學習,在課內(nèi)要認真刻苦學好正課;課外,要盡己所能多學其他相關(guān)雜藝。只有這樣,才能安心學習,親近師長,樂于并善于與他人交朋友,并深信所學之道,即使離開師長相輔,也不會違背所學之道。
可見,在古代我們的先人就意識到課外活動的重要性,意識到課外活動有利于發(fā)展學生身心健康和培養(yǎng)學生獨立的思維,是對課內(nèi)正業(yè)必要的補充?,F(xiàn)在,新課標提出的“努力建設(shè)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正是賦予藏息相輔原則以現(xiàn)實性意義。語文課是對學生言語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征,所以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在我們的課堂內(nèi),也在社會科學里,“處處留心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說的正是這個道理。學生只有課外休息時間充分放松,根據(jù)自己的興趣發(fā)展自我思維,多與社會接觸,多通人情事故,才能對語文課本上的經(jīng)典選段深入了解體會,從而形成自我正確獨立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才能在學習中掌握主動權(quán),在學習中具有創(chuàng)造性。
從《學記》的教育原則可以看出古人提出并實施的正是我們當今語文教育改革中所提倡的素質(zhì)教育。先人注重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注重以學生為本,注重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當作一個重要素質(zhì)的培養(yǎng),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去親身體驗,從中領(lǐng)悟知識,擴展視野。學校、家庭、社會三者合一的教育理念深入到學習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從而形成良好的獨立思考能力、合群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進而讓學生在德智體美勞方面均衡發(fā)展,從而達到教育的根本任務(wù),即提高人的素質(zhì),化民成俗。
[1]張隆華.中國古代語文教育史 [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2]高時良.《學記》研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劉振宇.論《學記》中教育思想的現(xiàn)代轉(zhuǎn)換及其超越[J].學術(shù)交流,2005,(3).
[4]黎軍,金荷香.論《學記》的教育管理思想及現(xiàn)實意義[J].煤炭高等教育,2006,(5).
On Teaching Principles of Leavn to Record and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Chinese Teaching
YANG Mei
(College of Arts,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Chongqing 401331,China)
Learn to Record as a history of the earliest monograph,long and good save as to lose,the good teaching good metaphors and Tibetan interest supplemented by four principle of teaching made a penetrating and system of exposition.Meanwhile,analyze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above four principle for Chinese new course standard.
Learn to Record;principle of teaching;Chinese new curriculum;guiding significance
G621
A
1674-5787(2011)02-0131-02
2011-01-10
楊眉(1981—),重慶師范大學文學院學科教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 周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