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歌 袁青山
(西安醫(yī)學院,陜西 西安 710021)
近年來在專家學者及有識之士不懈的呼吁聲中,大學生人文修養(yǎng)缺失、語文素質(zhì)滑坡的現(xiàn)象已引起教育界乃至全社會的普遍重視,尤其是自2006年11月教育部在湖南常德召開“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大學語文教學研討會”以來,各高校逐步將大學語文課程作為公共必修或選修課開設,隨之而來的是大學語文教材編寫“熱浪”涌起。面對數(shù)以千計的教材,作為高校語文教育園地的親身耕耘者,對大學語文教材的編寫及應用,談一己之見。
教材是課程建設的基礎和關鍵,是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媒體之本,且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效果。據(jù)統(tǒng)計,目前國內(nèi)大學語文教材種類繁多,公開出版的已達1400余種[1],僅在西安嘉匯漢唐書城上架的已超過上百種。瀏覽這些教材會發(fā)現(xiàn)這樣的趨勢:
1.編排體例多樣
從教材內(nèi)容結構看,有的將文學史、文選和寫作揉為一體,有的是文選加寫作,大多數(shù)是純文選文本。作為主流的純文選教材也無外乎三種編排體例:或按文體劃分,或按時代排序,或按主題歸類。按文體編寫的,以文章體裁為綱,打破時代界限,羅列古今中外(主要是古代)的名家名作;按時代編寫的,以歷史朝代為序,不計體例形式,歷數(shù)各朝各代的典范文章;按主題編寫的,預設主題,橫貫古今中外,淡化文體界限,選取精萃。[2]三種編排體例各有長短:按時代編寫的不能顧及文體的集中統(tǒng)一,按文體編寫的難免時代混亂,按主題編寫的邏輯界定很難分明,常常存在類別難以窮盡、單元交叉雜糅的問題。因此,采取哪種編寫體例并不能成為評價教材優(yōu)劣的主要標準。
2.選文篇目趨同
以文選為主的教材由于編者們抱定選取名家名篇的同一選文標準,導致選文篇目上大同小異。因為雖然文學經(jīng)典浩如煙海,但既要考慮選文思想性,還要適宜于教學,選來選去,就集中在少數(shù)精品篇目上。這是編者的共識,也是語文教材編寫的基本規(guī)律。所以苛求選文的大同重復是沒有道理的。
3.文本模式相近
教材文本在編寫模式上基本都包含了“作者與題解”、“選文”、“注釋”、“內(nèi)容簡析”和“思考與練習”等幾個方面(項目多少稍有差異),這勢必又加劇了大學語文教材的部分相似甚至大體一致的情形。
綜上可見:在編寫體例相近、選文內(nèi)容大同重復的情況下,片面地強調(diào)教材創(chuàng)新不啻于一句空話。教材要出新、要實用,要與別的教材同中有異,體現(xiàn)特色,就只能在某一方面特別是實施教學的細微之處有所突破和強化。因為“作者與題解”、“選文”、“注釋”等項目基本都是客觀材料的表述,所不同的應該只是信息量多少、表述方式和語言風格的區(qū)別。這樣可供出新出彩的也只有“內(nèi)容簡析”或“思考與練習”了,我們稱之為“細部的精彩”。
2004年筆者曾主編“陜西省21世紀高職高專教育系列規(guī)劃教材”——《大學語文》[3],本著“精當、好教、易學、有效”的原則,我們確立了教材的基本框架:按文言、文章、文學、文化四個層面分塊組編,形成了“文學經(jīng)典研讀”、“文章范例體悟”、“文學名作鑒賞”和“文化論著閱覽”四個模塊。每個模塊有若干單元,每個按照“單元導讀指要”、“課文學習提示”、“選文”、“注釋”、“思考與練習”和“探究與實踐”的體例格式編寫。這樣的結構形式在同類教材中有新意有特色,符合教學實際,故此書獲得了“2007年陜西省普通高等學校優(yōu)秀教材二等獎”。
這部教材的練習包括兩個層次,每一篇課文后設有“思考與練習”,每一單元后還設有“探究與實踐”,前者緊扣課文,多從內(nèi)容理解、思想性、藝術性及語言文字基礎方面擬題,這是大學語文教材的通例;后者則多是綜合性、研究性、拓展性練習,較高層次,應該是我們教材所獨有。現(xiàn)就“探究與實踐”題目設計思路,談談對教材編寫特色的理解和體會。
1.擴展知識視野,深化教學效果
面向非中文專業(yè)開設的大學語文課程有兩個特點:一是課時有限(許多高校作為選修課,課時很少),二是理工科學生形象思維有局限。這就決定了作為公共課(或選修課)的大學語文的教學不能像對中文專業(yè)學生那樣,在充足課時保障的前提下,教師盡量多地占有材料,廣泛涉獵,引經(jīng)據(jù)典,講深講透;只能選擇合適的寬度和厚度,思路清晰,簡明扼要地講授。要想擴大課堂知識容量,拓展學生視野,深化教學效果,必須另尋渠道,我們希望“探究與實踐”能予以豐厚。
宋代散文名篇《前赤壁賦》被許多教材選入,一般的教學定位是:蘇軾遭遇“烏臺詩案”被貶黃州,面對生命中的坎坷與挫折,他樂觀曠達,隨遇而安。這樣的解讀是不能讓學生全面理解此間蘇軾的心境的,甚至影響對蘇軾文章內(nèi)容和個性的深刻理解。被貶黃州是蘇軾的人生重創(chuàng),其實他也像常人一樣消沉、悲觀,寫于黃州的許多詩文都是這種基調(diào)[4],可是兩個課時勢必不允許教師大量引用資料予以解釋和印證。我們便設計了這樣的題目:“閱讀《卜算子·缺月掛疏桐》和《送沈逵赴廣南》,全面、深層地理解蘇軾的個性特點?!边@兩篇詩詞情調(diào)哀傷、悲涼,充分表現(xiàn)了作者孤獨、消沉的心理狀態(tài),讓學生在課后與《前赤壁賦》對比閱讀,就能全面準確地把握“蘇子”與“客”的對話內(nèi)容,進一步理解蘇軾的坦蕩豪放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挫折與失望的泥沼中回味、咀嚼痛苦,從而化解苦痛,戰(zhàn)勝苦痛,樂觀地面對生命[5]。
唐宋詩詞教學對意境的理解體悟非常重要,為了強化教學效果,我們在練習中將王國維《人間詞話》關于“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的理論引入:“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比缓髲慕滩乃x詩詞中各舉數(shù)例,讓學生分析對比,感悟這兩種境界的妙處。
這樣的練習設計無疑擴展了知識視野,又深化了教學效果。
2.激發(fā)探究靈感,活躍個性思維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解讀與評價從來就是見仁見智,正所謂“一千個觀眾心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教師只是引領者,課堂只是引導學習的窗口,重要的是打開學生的心靈,活躍個性思維,啟動他們的審美活動。
《蒹葭》是《詩經(jīng)》中的“秦風”,結合地域特點,課堂教學已使學生領悟到這首詩的語言優(yōu)美,意境朦朧,具有空靈的神韻。如何縮短這幾千年前的時空距離,更進一步開啟學生的個性思維,讓他們從自己的角度對話幾千年的無名詩人?我們在“探究與實踐”中從當代臺灣女作家瓊瑤依《蒹葭》寫成的《在水一方》的主題歌入手設計題目:“瓊瑤《在水一方》的主題歌是根據(jù)《蒹葭》改編而成,對比這兩首詩歌,你更喜歡哪一首?為什么?”這樣的題目設計,答案當然不是唯一的,但不論學生持有何種觀點,都需要注入個性的思維,在這個過程中他的感悟力、理解力和表現(xiàn)能力都自然得到一定的提高。
對于一些歷史上有重大影響而又觀點分歧的篇目,我們設計題目輯錄了歷代這一主題的有關詩文材料,既讓學生廣泛涉獵,了解前人的觀點,又使學生思考,擺出自己的看法。如在討論《垓下之圍》中項羽的成敗得失時擬了這樣的題目:“項羽的故事是古今吟詠的對象,有的肯定贊揚,有的否定批評。閱讀下面一組關于項羽的詩歌,說說你對項羽最終結局的看法?!边@里提供了杜牧的《題烏江亭》、王安石的《烏江亭》、李清照的《夏日絕句》和毛澤東的《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等材料。在討論《長恨歌》的主題時擬題道:“馬嵬坡和《長恨歌》的故事在唐以后就成為不老的話題,閱讀李商隱《馬嵬》(其二)、袁枚《馬嵬》和洪昇《長生殿·聞鈴》,看看前人對此事的觀點,談談你的看法?!边@些詩文角度不同,觀點各異,讓學生自己思考、評判。
這些題目的設定,給課堂注入了活力,給學生留下廣闊的思維空間,讓他們放飛心靈去遨游、去感受、去思考,培養(yǎng)了批判意識,擯棄了人云亦云,有助于個性靈光的釋放。
3.陶冶人文精神,啟迪感悟人生
大學語文教學是一種人文素質(zhì)教育,人文教育的終極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關注社會與人生,思考人的命運,從文本提供的不同的人生遭遇中獲得生命的啟迪,從而領悟生命的真諦,完善健康的人格。
“文章憎命達”應該是一個真理,留在中國文學上的大家名篇多與不幸、苦難、失意相關聯(lián),而那些一帆風順甚至飛黃騰達的文人似乎隱去了他們的身影。從司馬遷的忍辱含垢、發(fā)憤著述“成一家之言”,到蘇軾宦海沉浮卻能泰然處之,從李清照國破家亡、四處流落到辛棄疾的憂憤于懷、報國無門,可以說坎坷和不幸是文學家豐厚的財富。為了讓學生深層理解人與社會的關系,認識厄運、苦難、不幸對生命的意義,我們在“唐宋文學”單元擬了這樣的題目:“中國文人自古就有安邦定國平天下的宏愿,但壯志難酬的結局卻屢見不鮮,結合李白、杜甫、蘇軾、辛棄疾、陸游的生平及詩作談談你對這一現(xiàn)象的看法?!?/p>
中國文人的悲劇常常又有著深刻的社會原因,許多不幸是由于那個社會對人才的壓抑與摧殘造成的,為了加深對社會的認識,在學習了袁宏道《徐文長傳》后設計了這樣的題目:“徐渭才華蓋世,卻屢試不中,最后竟佯狂而亡。這絕不是個案:杜甫困守長安十年,科場無名;歸有光‘八上春宮不第’;蒲松齡七十多歲才補了個‘貢生’……結合這些材料,談談封建科舉制度對人才的壓抑和摧殘?!?/p>
這些題目的設定已大大超出大學語文課堂教學的范圍,引起學生思想和心靈上的震動,觸發(fā)他們對社會和人生命運的思考,也使他們獲得面對苦難和戰(zhàn)勝苦難的心理素質(zhì)。
[1] 魏飴.大學語文課程建設的思考與實踐[J].湖南文理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6):5-6
[2] 李美歌.抓教材建設,注人文精神,構建大學語文教學新理念[J].語文學刊,2008(9):158-159
[3] 袁青山,等.大學語文[M].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04.
[4] [5]李美歌,等.試論蘇軾黃州詩文的情感定位[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34卷):4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