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寶玉
(河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河南 鄭州 450011)
試析20世紀前期中國自由主義的命運
任寶玉
(河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河南 鄭州 450011)
自由主義思潮在近代中國曾經(jīng)風靡一時,然而它卻以悲劇的命運謝幕。這其中的基本原因有兩個,一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自由主義的頑強抵制,二是近代中國惡劣的政治環(huán)境不斷擠壓自由主義的生長和生存空間。在這兩大因素的作用下,自由主義最終敗北于激進主義和保守主義。
自由主義;悲劇命運;文化矛盾;政治困境
由于西方文明的巨大沖擊和國內(nèi)各勢力的急劇分化,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顯現(xiàn)出跌宕起伏、錯綜復雜、變化迅速的特點。與此相適應,中國思想界各種思想的流變猶如走馬燈??v觀中國近代以來的各種思想、思潮,從價值中立的角度,不妨將其分為保守主義、自由主義和激進主義三種基本類型。這三種思潮可以從文化和政治兩個層面加以識別。在文化層面上,保守主義主張弘揚傳統(tǒng)文化,激進主義則主張全盤反傳統(tǒng);在政治層面上,保守主義主張維護現(xiàn)存秩序,在現(xiàn)存秩序內(nèi)作局部調(diào)整和修補,激進主義則主張推倒現(xiàn)存社會秩序,根本解決社會問題[1]33。自由主義在政治上既反對現(xiàn)存秩序,又反對社會問題的根本解決,主張通過改良的方式逐個解決社會問題,并提倡張揚人的個性,尊重人的尊嚴,維護人的自由,最終建立英美式的民主制度,用自由主義者胡適的話說就是,“自由主義的第一個意義是自由,第二個意義是民主,第三個意義是容忍——容忍反對黨,第四個意義是和平漸進的改革”[2]810。自由主義在文化價值取向上有明顯的西方傾向。保守主義、自由主義和激進主義在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的關系是錯綜復雜的,其區(qū)分是動態(tài)的,在文化和政治兩個不同層面上,它們往往呈現(xiàn)出復雜的交叉關系。
辛亥革命后,隨著傳統(tǒng)權威的崩潰,各種學說和主義紛至沓來?!拔逅摹鼻昂蟾鞣N學說和主義空前泛濫,其爭論也達到高潮,其中自由主義政治思想曾一度被眾多優(yōu)秀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視為救亡濟世的良方妙藥。但隨著歷史的演進,自由主義不可避免地遭到了破產(chǎn)的悲劇命運。本文擬就20世紀上半期造成自由主義政治思想悲劇命運的因素作嘗試性的解析。
近代以來,中西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表現(xiàn)出巨大差異,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傳統(tǒng)文化及其積淀而形成的國民心理差異是其深層原因。自由主義在輸入中國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與自由主義異質(zhì)的傳統(tǒng)文化方面的頑強抵制。
中國自漢代以來,為適應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制度而獨尊儒學,《四書》、《五經(jīng)》也逐漸被神化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儒家文化成為人們言行的標準,滲透在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并成為中國傳統(tǒng)社會維護等級秩序的最重要的文化心理資源。這種文化傳統(tǒng)建立在血緣宗法基礎之上,它以家庭倫理為本位,將個人牢牢束縛在各種社會關系之中。這種人文精神和西方近代以來以個人為本位的人文精神形成強烈反差。以家庭為本位使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只看到各種社會關系和集體的存在,而幾乎看不到我自己。我是誰?在中國傳統(tǒng)中,我是父之子,我要為子之道;我是子之父,我要為父之道;我是弟之兄,我要為兄之道;我是婦之夫,我要為夫之道……“我”自己被框定和淹沒在各種社會關系之中,成為集體中微不足道的一員。而在西方個人本位的文化傳統(tǒng)中,我就是我自己,我是一個獨立的人,各種社會關系是以我為中心建立起來的。以稱謂為例,在中國人看來,伯父、叔父、舅父、姑父、姨夫等不同稱呼,其含義不同,親疏有別,而在西洋人看來,他們都是我的“uncle”,我才是中心[3]318。以個人為本位是自由主義思想的基石,也是資本主義制度賴以建立的重要前提。以家庭為本位的文化傳統(tǒng)滲透在中國人的言談舉止之中,成為中國人的深層文化心理結構。在這樣的基礎之上輸入自由主義思想,建立自由主義的政治制度,無疑會遭到來自大眾有意識的和無意識的抵觸。即使勉強構筑了自由主義的大廈,那也只能是立于沙灘之上?!拔逅摹睍r期的自由主義者對此也有比較清醒的認識,并且激烈地反對傳統(tǒng),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號,甚至主張不讀中國書。但轉(zhuǎn)換積淀極深的傳統(tǒng)絕非一時之功,急功近利當然只能導致失敗的命運。
在儒家傳統(tǒng)文化中阻礙接受自由主義思想的另一重要因素就是流傳久遠的義利觀。儒家文化重義輕利,尤其輕視個體的物質(zhì)利益,傳統(tǒng)儒生更是如此。在中國歷史上,知識分子精英與官僚精英渾然一體,他們恥于與工商精英為伍。進入近代以來,中國知識分子的義利觀念仍無根本改觀。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精英們在輸入自由主義思想時漠視鄉(xiāng)村農(nóng)民的要求,忽視小私有者的個人利益,這必然使自由主義理想失去廣泛的社會支持。因此,“五四”時期的自由主義者盡管使出渾身解數(shù),但和者甚寡,自由主義在當時僅僅成為少數(shù)知識分子的追求。即使到了40年代,最大的自由主義者聯(lián)盟即中國民主同盟其經(jīng)濟政策的價值取向仍與自由主義原則相背,它主張“以蘇聯(lián)為示范的平均財富”,“國家制定統(tǒng)一的經(jīng)濟計劃,消費品分配以國營和合作社為主,節(jié)制私人商業(yè)”[4]67―68。而重視個人利益,最大限度地保護私人利益的發(fā)展是自由主義的應有之義,這也是近代西方自由主義所向披靡的力量源泉。骨子里滲透了傳統(tǒng)義利觀的自由主義知識分子制定的如此忽視私人利益的經(jīng)濟綱領,若實施,也只能是非自由主義的政治結局。
自由主義面臨的文化矛盾絕不是朝夕可以克服的。比文化矛盾更嚴重的問題是自由主義在它發(fā)展的最興盛時期,中國所遭遇的復雜而惡劣的政治形勢。
近代以來,中國的政治局勢急劇惡化,救亡成了第一課題。從“洋務運動”到“維新變法”,從“太平天國”運動到辛亥革命,幾代仁人志士都未能救中國于水火之中,而且民族危機日趨嚴重。辛亥革命后,圍繞救亡主題,國內(nèi)各派勢力、各種思想不斷分化組合,以各派軍閥為代表的保守主義,以《新青年》為陣營的自由主義,以及“五四”以后從《新青年》陣營中分化出來的共產(chǎn)主義①,成為20世紀前期中國政治舞臺上最引人注目的力量,它們的斗爭和演進構成了20世紀前半期中國歷史的主要內(nèi)容,并深刻影響著中國歷史發(fā)展進程。
辛亥革命失敗后,國內(nèi)形勢嚴峻,政治嗅覺十分敏感的陳獨秀為宣傳新思想,揭竿創(chuàng)辦《新青年》。為躲避北洋政府的審查和迫害,一向關心政治的陳獨秀在創(chuàng)刊號上聲明,“批評時政,非其旨也”?!缎虑嗄辍返膭?chuàng)辦,聚集了一批具有新思想,尤其是向往西方民主的先進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他們在《新青年》的旗幟下,以文化運動為幌子,熱烈地頌揚西洋文明,激烈地反對傳統(tǒng),為西方自由主義的傳播鳴鑼開道。新思想的傳播者崇拜個性自由,崇拜西方民主共和制度,希望通過傳播新思想,逐步建立英美式的民主制度,從而實現(xiàn)獨立富強之夢。自由主義的呼聲當時一度成為中國思想界的最強音。但是好景不長,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使一批先進知識分子又把目光投向了蘇俄,《新青年》的主將之一李大釗率先介紹有關布爾什維主義的學說,文化運動的總司令陳獨秀也緊步其后。特別是1919年中國在巴黎和會上的外交失敗,使中國知識分子對西方民主的熱情受到了一定的打擊。這兩件大事加速了自由主義陣營的分化,宣揚社會主義學說的人增多,只有少數(shù)深受歐美文明熏陶的自由主義知識分子還堅守自由主義的陣營。自由主義陣營內(nèi)部分化,使本來就缺乏深厚社會基礎、勢單力薄的自由主義者更加步履維艱。
馬克思指出:“理論在一個國家的實現(xiàn)程度,決定于理論滿足于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盵5]10自近代始,中華民族就處在動蕩和危機之中,為了救亡圖存,許多先進的中國人開始向西方尋求真理。時至20世紀初,在各種救亡學說中形成了如前所述三大派別,而哪一種學說、主張更有競爭力和生存能力則取決于它滿足中國救亡需要的程度。點點滴滴的改良滿足不了大多數(shù)中國人迫切要求徹底改變中國的愿望。保守主義和激進主義都主張對中國的問題從整體上加以根本解決。保守主義如國民黨,鼓吹黨國政治,推崇國家萬能,制造權威,壟斷社會資源和權力資源;激進主義如共產(chǎn)黨,主張只有在無產(chǎn)階級專政之下才能根本挽救中國危亡和實現(xiàn)國家富強。而自由主義則主張對社會進行漸進的非暴力的改造,如胡適的實驗主義學說就主張“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通過改良的道路逐步解決社會問題[6]249。顯然,保守主義和激進主義的主張更適合解決緊迫的社會問題,因而20世紀上半葉主要是保守主義和激進主義的廝殺,自由主義很少有獨立的發(fā)言機會。1920年10月1日,陳獨秀發(fā)表《學說與裝飾品》一文指出:“本來沒有推之萬世而皆準的真理,學說之所以可貴,不過為它能夠救濟一社會、一時代弊害昭著的思想或制度。所以評論一種學說有沒有輸入我們社會的價值,應該看我們的社會有沒有用他來救濟弊害的需要……我們士大夫階級斷然是沒有革新希望的,生產(chǎn)勞動者又受了世界上無比的壓迫,所以有輸入馬克思社會主義的需要?!盵7]125陳獨秀雖然意不在言自由主義的命運,但可從另一個方面說明自由主義因不合救亡時宜而將會招致的厄運。
中國近代以來的一個重要歷史特點是戰(zhàn)爭不斷,戰(zhàn)爭成為解決政治紛爭的基本手段。1920年以后,持保守主義的黨派和持激進主義的黨派都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毛澤東更有“槍桿子里出政權”的論斷。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歷史是由慘烈的戰(zhàn)爭塑造的。而“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8]827,自由主義政治理想的實現(xiàn)需要的是寬容、理性、秩序和和平的環(huán)境。當時中國根本沒有,也不可能提供實現(xiàn)自由主義所需要的這種環(huán)境,持有自由主義政治理想的知識分子也沒有能夠為平息戰(zhàn)亂、恢復秩序提供切實可行的方案。自由主義思想本身有很多可貴之處,它在中國失敗的根本原因并非因為它是西方資產(chǎn)階級的政治理論,而主要是因為中國近代以來根本就沒有為自由主義提供試驗的條件。不僅如此,隨著保守主義和激進主義的激烈拼殺,雙方在40年代后期又壓擠、爭奪自由主義本來就十分狹小的生存空間,迫使自由主義者非左即右,自由主義陣營又一次產(chǎn)生大分化,一部分自由主義知識分子轉(zhuǎn)而接受了激進主義,成為激進主義的同盟者,一部分自由主義知識分子則屈服于保守主義,就連自由主義立場向來堅定的胡適等人也不得不寄宿于保守主義羽翼之下。
注釋:
① 從價值中立的角度看,共產(chǎn)主義也可稱之為激進主義。
[1] 許紀霖.尋求意義:現(xiàn)代化變遷與文化批判[M].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7.
[2] 胡適文集:12卷[M].歐陽哲生,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3] 李澤厚.中國現(xiàn)代思想史論[M].北京:東方出版社,1987.
[4] 中國民主同盟中央文史資料委員會.中國民主同盟歷史文獻(1941——1949)[M].北京:文史資料出版社,1983.
[5]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 胡適文集:2卷[M].歐陽哲生,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7] 張寶明.啟蒙與革命[M].上海:學林出版社,1998.
[8] 胡適文集:11卷[M].歐陽哲生,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Analysis on Chinese Liberalism in 20th Century
REN Bao-yu
(He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Zhengzhou Henan 450011, China)
The liberalism trend of thought has been very popular in recent China, however it ends with a tragic fate. There are two basic reasons for the tragic ending of Chinese liberalism. One is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s resistance to liberalism, and another is that the bad political environment at that time squeezes liberalism’s growth and living space constantly, as a result of which, liberalism is defeated by radicalism and conservatism ultimately.
liberalism; tragic fate; cultural contradiction; political predicament
D092
A
1006-5261(2011)06-0020-03
2011-07-25
任寶玉(1968—),男,河南汝南人,副教授,博士。
〔責任編輯 葉厚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