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乃忠
當代中國學術批評的困境與反思*
余乃忠
在中國當代學術繁榮的背后,潛藏著學術批評嚴重缺失的危機。與自由、平等、友善的對話和批評的學術態(tài)度相反,吹捧、附和、敷衍、打壓、攻訐、沉默、掩埋等知識現代性策略嚴重影響了中國學界的聲譽和學術的嚴肅性、公正性。學術批評是消除認知環(huán)境的恒定性、打破思維定勢和建立新的認知圖式最有效的方法。思想自由、學術獨立,主旨重大、立意深遠,源于學術、止于學術,準備充分、論辯有道和學術期刊的率先垂范、包容開放是激發(fā)學術批評興盛的基本原則。
學術批評;學術生態(tài);學術興盛;困境;反思
批判意識的缺失已經成為整個中國學術病態(tài)的臨床現象,如何認識到當代中國學術的種種不正?,F象的嚴重性,并在學術批評的歷史經驗中汲取智慧,是當代中國學人需要嚴肅認真思考的重要問題。對話、批評與審思是自醒社會思想運動不可或缺的辯證環(huán)節(jié),批評、檢討與映照共同組成了科學研究方法論的基本原則。
隨著我國經濟取得的巨大成就,我國的科學、文化、思想和學術也進入了高速發(fā)展期。不僅在數量方面,而且在深度、規(guī)范和國際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受到世界的普遍關注。然而,伴隨學術繁榮背后的學術研究環(huán)境、學術爭鳴和學術批評的氛圍、學術評價標準卻表現出極大的不相適應,帶來的結果就是整體學術水平、學術活力、學術操守、國際一流學術成果的低下或缺乏。
從學術批評的現狀來看,一種自由、平等、真誠、嚴肅的學術氛圍沒有建立起來,在一定范圍內卻存在學術圈地、拉幫結派,對學術異己者采取惡意攻擊、打擊報復、沉默掩埋、冷淡歧視、話語剝奪等各種邊緣化行為,反之,學術利益共同體內部相互吹捧、沆瀣一氣、共同造勢。同時,一種不良的學術概念化、不著邊際、空洞無物、回避真相的扯淡現象也在不斷蔓延。這些現象嚴重破壞了中國學術的整體形象,敗壞了中國學界的風氣,阻礙了中國學術的健康發(fā)展,對于中國學術的核心競爭力和持久性成長的傷害是致命的,長期難以消除的。
近幾年來,中國學術界內部發(fā)生了深刻的變革,學術性質、學術規(guī)則、學術資源、學術領地、學術對象都發(fā)生重大位移。同樣因為改革開放帶來的各種學術力量的重新排列與組合,學術積累和學術集中現象愈發(fā)明顯,一種新型的學術霸權主義在學術界重新復活。學術霸權主義既表現為對學術資源的絕對控制,也表現為對學術新人認定的決定權。由于部分話語者占有一定的社會學術資源,比如學科帶頭人、某評議組成員、學術機構的領導職務,擁有巨大權力的這類學者的觀點自然成為真理的化身。??略@樣批評到:“在人文科學里,所有門類的知識發(fā)展都與權力的實施密不可分。”①這也是學術全球化負面影響的一部分。
由于市場經濟的廣泛影響,中國學術界也逐漸市場化、產業(yè)化,學術已經不再是純粹的學術,而成為與各種資源及經濟利益緊密相連的產業(yè)。學術標準的制定、學術成果的認定、學術人才的培養(yǎng)模式無不與經濟利益緊密相連,學術就是利益,學術生產權利。同時,學術規(guī)則也成為市場經濟規(guī)則的映照。在市場規(guī)則的牽引下,一切有利于價值規(guī)律和利益最大化原則的行為和策略都被認為是合法的、正當的。市場理性成為人們在學術批評面前的價值選擇。如果對潛在利益相關者的批評,就會因為等價原則而受到被批評者的強烈報復。
“做大做強”的現代性效應在全社會各個領域迅速蔓延,這對于學術界的膨脹效應是源策動性的。因為“大”和“強”是現代性的價值終結標準,做大做強已經成為中國學術的典型幻象,為達到這個目的,任何危害這個總目標的策略都是不被允許的。因為學術大躍進,眾多學術思想者成為學術制造者,不可避免地存在學術規(guī)范缺失的問題,一旦被對手揭發(fā),負面影響和利益損失是難以彌補的。這樣為了自我利益的固化,首先不去侵害他人的利益?;ハ嘈纬衫婕瘓F,一致對待各種外部利益集團。這樣,學術界內部的一片贊揚聲就成為學術聯盟的共同宣言。
經濟資本增殖欲望的不可遏止是資本本性的反映,同樣學術界也在謀求學術產品的疾速增長和放大效應,實現學術資本的增殖。這樣,學術同盟間的吹捧與粉飾,對手間的攻訐與謾罵就成為資本積累與增殖的必要手段。與經濟資本不同的是,學術資本蘊涵著較多的象征資本,比如學術稱號、學術職務、學術榮譽等。而象征資本是資本積累的新型資本形式,具有更強的增殖能力。同樣,擴大象征資本的手段也不同尋常,如何不斷更新學術圈地、優(yōu)化同盟成員成為學術資本繁殖的重要估量。有形的學術資本、無形的象征資本成為最大的學術統治力量。利奧塔說:“我們檢視目前科學知識的局域——就會發(fā)現,有時候科學似乎比從前更受制于統治力量?!雹谘堇[資本邏輯的學術失去了獨立意志。
人對知識的理解與把握都是在相對固定的概念和認知結構下實現的。Bobert J.Sternberg在《認知心理學》中指出,當人們所觀察的物體傾向于保持恒定狀態(tài)時,就產生知覺常性,甚至隨著感覺到的刺激變化也會產生恒常性?!坝行┖愠P钥赡苁鞘芪覀儗κ澜绲闹R控制,但是恒常性也受環(huán)境中物體之間恒定的關系影響。”③也就是說,知覺敏感性的退化,不僅來自于對象的恒定,而且就是對固定化刺激也會產生知覺恒定。關鍵的是,由于我們對知識的統攝要求,需要一種恒定,但這種恒定更多地是來自于自我學術建構中業(yè)已建立起來的知識點之間的恒定性而確定,因為我們看到所處的學術環(huán)境,即知識點之間以及知識者之間的恒定性已內化在我們的認知習性之中。這種恒定性是學術創(chuàng)作的最大頑敵。因此,外在的學術批評就是打破知識的固化刺激,因為這種批評的不確定,會破壞知識的外在恒定性環(huán)境,從而提高人的認知能力。
人類知識體系一旦建立,就會形成一種保護層,對外來的新知識產生抗體。休謨在《人類理解研究》中說:“任何特殊的思想如果闖入各觀念的有規(guī)則的路徑或連串中,那它就立刻被人注意,而加以排斥。”④因為各種思想、觀念和知識之間有一種聯系的原則,當出現一種新觀念時,原有的次序和規(guī)則就會抵抗,這就是思維定勢。
思維定勢的形成是由復雜的個人因素和社會因素形成的,它形成以后就內化在人們的頭腦中。思維定勢表示思維角度、思維框架的固定模式。由于人的思維必須在一定的概念結構中,漸漸形成自我的思維習慣或思維圈。思維圈一旦產生,思維的角度、線路、方法就會固定化和僵化,對不符合自我思維圈的對象排斥在外。有成就的思想家和科學家,在自我思維老化以后,反過來反對新的科學發(fā)現和科學創(chuàng)造。反對電腦第二次革命最激烈的人正是電腦第一次革命的領導者。思維定勢是一種封閉性的思維,具有很強的慣性作用,它把新思想納入舊思維的框架中進行度量。為了防止舊思維的成見和傳統,必須對思維定勢進行爆破。歷史總要積淀于現實,如果自我思維定勢占據主導力量,它必然失去活力。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曾批評了形而上學思維框架對辯證思維的制約性:“所有這些過程和思維方法都是形而上學思維的框子所容納不下的。”⑤這里的思維框子也是思維空間,反映了思維的容量,是決定思維結構的重要因素。
因此可以說,新知識的接納就是舊思維框架的打破。學術批評提供了打破的可能。批評者因為不同的學術背景、學術思路、學術方法,易于找出知識框架的缺口。缺口是知識的交叉點,新突破、新境界的起點。在知識的缺口上才能有效地進行知識的解構、反思、否定和建構。不同知識來源的批評與接駁,會產生偶然、可能、夸張、扭曲、變形、怪誕、懷疑、夢幻、錯位、悖論、否定、虛擬等方法,就是在舊思維框架上鑿開新的缺口。
黑格爾說:“個體生滅無常,而類則是其中持續(xù)存在的東西,而且重現在每一個體中,類的存在只有反思才能認識?!雹藜丛诤诟駹柨磥?,感性是個別的,而對于類的一般把握,必須通過反思才能認識。每個人的認識更接近于感性的個別,只有在共同體的批評和一般性思維引導下,才能更有效的反思,從而獲得對類的整體把握??档略凇都兇饫硇耘小分幸舱劦椒此嫉闹匾院吞卣?。“反思是被給予的表象與我們不同的知識來源的關系的意識,唯有通過這種意識,各種知識來源的相互關系才能夠得到正確的規(guī)定?!雹咴诳档驴磥恚此家簿褪菍Σ煌R來源的比較與確定。只有擁有更多的不同來源的知識,才能促進反思的可能性,而學術批評是提供不同知識來源最有效的途徑。
因此,學術批評既是對舊知識體系的質疑、批判和否定,也是對不斷涌現的不同知識的關系進行重新規(guī)劃,從而建立適應日益加快的世界知識變換的更加開放的新的認知圖式。
中國學術正面臨走向世界的重要時刻,但關于學術本身生存與發(fā)展的最基本問題還沒有得到真正解決。為了中國學術的健康發(fā)展與繁榮,整個學術界有必要認真行動起來,改變目前學術批評現狀,解決這個困擾學術界的基礎性也是艱難性的問題。
對于如何提高學術的獨立性與自由度,布爾迪厄曾這樣闡述過:“科學的自由度,明顯地取決于科學場抵御外侵、自我保護的程度,以及它能夠對外界的侵入施加積極或消極制裁的程度?!雹嗫梢哉f,學術越缺乏獨立性,參與者越容易加入非科學的力量。因此,必須摧毀資本、權力和利益關聯在學術領域建起的一切堡壘,破除官僚主義、學術霸權主義在學術場域橫行的基礎,讓學術進行有規(guī)則的良性競爭,重樹學術威信,挽救學術于危機之中,還原本真的學術生態(tài)。
現在學術界并不是完全沒有爭論,而是回避或繞開重大基礎性問題,重大現實性問題,學界和界外都關切的問題以及與意識形態(tài)相關的敏感問題。這樣的爭論不能說完全沒有意義,但意義不大。對重大問題的追問與爭論不僅在于學術問題本身的重要性,也是倡導真正學術爭論和良好學術風氣的主要示范場。密爾在《論自由》里說:“只要所謂爭論是避開了那些大而重要足以燃起熱情的題目,人民的心靈就永不會從基礎上被攪動起來,而所給予的推動也永不會把即使具有最普遍智力的人們提高到思想動物的尊嚴?!雹崾聦嵰睬宄乇砻鳎藗冏铌P切的問題也是最基礎和意義最深遠的問題,而且,這些問題也是最沒有定論和最被忽略的問題。毫無疑義地是,自由的學術精神也是在最重大、最現實、最敏感的問題上體現出來的。
參與批評雙方應從善意出發(fā),不應摻進人身攻擊。爭鳴雙方應平等相待,不可居高臨下。如果持不同意見,可以進行反批評,不必惡意譏諷。對于依據充分的正確意見,應虛心接納。20年代初發(fā)生的蔡元培和胡適的“紅學之爭”,盡管反映了兩代人在治學和方法論上的認知距離,但兩人能真誠合作、配合默契、建樹卓越,形成了民國時期知識分子群體一股新文化主導力量。批評者需要勇氣,被批評者需要胸懷。學術批評源于社會責任感,棄絕功利主義。無論是批評者還是被批評者,決不能從個人或團體利益出發(fā),牽絆于各種權力、利益與關系之中,以學術批評為手段達到為自我學派助長聲勢,壓低他人聲音的目的。只有堅守社會責任,促進學術評價體系更好地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方能真正促進學術的繁榮,推動學術的正義與公平。
學術批評只有好的出發(fā)點當然是不夠的,批評者本身要有準備、有水準、有視野。批評者首先應對批評的問題有一個概念的共識,在何種概念的界定上進行進一步的論說。同時,爭辯雙方都應在相關領域做好充分準備,做好對論據的考析和爭論焦點的清晰闡述,這樣的學術批評才是有價值的。對于論辯的方法,爭辯雙方應注意:一要針對所探討的問題就事論事,不可意識形態(tài)化、政治化,或轉移視線,熱衷批評對方的道德污點和學術污點。二是針對不同觀點,要有理有據、邏輯明晰、結論慎重,應認識到任何知識都具有社會歷史性,不可批評或結論絕對化。三是批評要嚴肅認真,不可隨意應景幾句,隔靴搔癢,不切要點,夸夸其談,沒有任何實質性的批評價值,純屬話語游戲。四是更不可假借學術批評之名,實則達到為學術共同體成員提高知名度、制造聲勢、擴大社會影響的目的。總之,學術批評的論辯方法直接影響學術批評的質量和社會公信度。
學術期刊不僅是學術的傳播者,也是學術的引領者。學術期刊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與學者在學術熱點方面的爭鳴與推動是互為依存的。學術刊物有責任帶頭改變學術批評的環(huán)境,多一些爭鳴、對話,少一些吹捧、壓制,為學術論爭營建健康、濃郁的學術氛圍??飸撚姓_的辦刊導向,不能因為刊物的自身利益和自我的學術觀點而偏袒一方,必須尊重各派學者發(fā)表自己意見的權力,平等對待,重建真誠、友善、嚴肅的學術批評空間,為中國學術發(fā)展和話語體系建構提供更加廣闊的平臺支持。目前,國內多家刊物試圖努力激發(fā)學術的對話與爭鳴,《學術月刊》在這方面走在了前面,專門設立有“對話與交鋒”欄目,發(fā)表了一批較為厚重的學術成果,極大地促進了我國思想界的交流和學術水平的提高。
學術,抑或一切科學、知識都是“生于對話,死于獨白”。學術的源頭活水,在于各種經驗、思想、觀念、方法和證據的碰撞、聯結、論證、演進、交流、滲透、嵌入、反駁、批評、詰問和回答。正因為有社會經歷、專業(yè)背景、知識結構和文化信仰等的差異,不同學者之間的對話才顯得必要而且可能。任何理性的對話,必須要以差異和寬容為前提,差異使得對話在一種交鋒之中跌宕展開,而友善則保證對話不會被惡意和敵對所傷害。一種善意、機智、審思和公開的對話態(tài)度不僅是研究者科學發(fā)現的必備素質,也是學術批評的基本要素?!渡袝じ尢罩儭窋⑹隽怂吹酆陀淼恼勗?,舜帝對禹說:“予違,汝弼。汝無面從,退有后言?!蔽易鲥e了事,你要匡正我。你不要當面順從我,而背后議論。這種敞開的、直擊的批評才對雙方及他人有益。
科學需要獨白,但更需要對話,因為只有對話才有獨白。不被批判的話語不會抵達真理,康德說:“哲學的義務曾經是消除源自誤解的幻覺,哪怕是此際還有諸多備受贊揚和喜愛的妄想破滅?!雹庵挥凶尣煌瑢W術背景和學術興趣的研究者進行充分溝通,滲入批評,激發(fā)覺悟,檢討誤釋,摒棄獨斷,砥礪理性,映射差異,增進彼此思考的深度、廣度和觸發(fā)性,才能推動學術的澄明與昌盛。
注釋
①《福柯訪談錄——權力的眼睛》,嚴鋒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1頁。②利奧塔:《后現代狀況》,島子譯,湖南美術出版社,1996年,第47頁。③Bobert J.Sternberg:《認知心理學》第三版,楊炳鈞等譯,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6年,第108頁。④休謨:《人類理解研究》,關文運譯,商務印書館,1957年,第24頁。⑤《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61頁。⑥黑格爾:《小邏輯》,賀麟譯,商務印書館,1980年,第75頁。⑦⑩康德:《純粹理性批判》,李秋零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250—251、6頁。⑧布爾迪厄:《科學的社會用途》,劉成富等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37頁。⑨約翰·密爾:《論自由》,許寶骙譯,商務印書館,1959年,第39—40頁。
責任編輯:沐紫
C03
A
1003—0751(2011)02—0115—04
2010—12—17
2010年湖南省高等學??茖W研究項目《長株潭兩型社會的文化品牌建設研究》(10C0379)的階段性成果。
余乃忠,男,長沙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哲學博士(長沙41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