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凱
(江城晚報,吉林 吉林 132002)
社會新聞的采訪與寫作,早已不是一個新鮮的課題,但在當今,以讀者需求為第一要務的新聞市場化運作條件下,如何采寫不失新聞本質(zhì)的社會新聞,則應當引起新聞采編人員的重新認識。目前,我們的一些同仁,正在用自己的實際工作演繹著這個話題。我們看到的一些成熟的稿件,也已經(jīng)在詮釋著這個話題,筆者僅就幾年來的工作實際和都市類媒體社會新聞的一些體會作些闡述。
也許有的人會有這樣的疑問:社會新聞也能搞新聞策劃么?回答是肯定的,能!
筆者覺得,雖然社會新聞有時間上的突發(fā)性,但是也有新聞的延續(xù)關注性。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我們曾報道過吉林市一個女子被雷電劈死的報道。很多人都有這樣一個說法:一個人要是被雷劈死,就是做的孽太多。很多市民都十分關注:這個被雷劈死的人是個什么樣的人?她“做了什么孽”?為什么平白無故她會被雷劈死?在雷雨天氣應該如何預防雷擊?針對這些問題,《江城晚報》展開了一系列的選題與策劃,先后報道了《被雷劈的女子生前是個熱心人》、《如何防范被雷擊傷》等文章,并且請到了有關方面的專家,做客本報,接聽讀者熱線,答疑解惑,不但最大程度的滿足了讀者的好奇心理,也把一個社會新聞做成了服務新聞,做成了生動的科普宣傳新聞,滿足了讀者對常識知識方面的了解欲望,吸引了讀者的眼球。
不僅我們,很多媒體都把新聞策劃放在一個很重要的位置上。一位自由撰稿人在樓道遇刺身亡,引發(fā)了長春媒體點亮黑樓道的“光明行動”等,也都是很好的范例。
其實晚報作為市民生活報,就決定了這張報紙的貼近性。針對市民關心、關注的活題,進行策劃報道,可以更好地贏得市民關注,增加報紙的公信力和感召力,更擴大了影響,擴大了發(fā)行。
和時政新聞不太相同的是,社會新聞的采訪往往都是無準備之戰(zhàn)。這就需要記者具備應對各種問題的技能與素質(zhì),在短時間內(nèi),迅速地對新聞的角度采訪方向作出判斷。
筆者覺得,采訪社會新聞,首先要“看”。在社會新聞發(fā)生時,現(xiàn)場一般都比較混亂。以一些火災、爆炸、跳樓這類新聞為例,現(xiàn)場都十分混亂,對記者進入控制的也比較嚴。筆者的經(jīng)驗是,到了現(xiàn)場,先要睜大眼腈看:看現(xiàn)場的情況,看救援人員的舉動,看圍觀人群的表情,看一切你可以看到的細節(jié)。在社會新聞的采寫中,只有你認真地看了,寫的時候才能凸顯現(xiàn)場感。比如在吉林市發(fā)生的一起液化氣爆炸的新聞事件中,我們的記者觀察到居民家窗戶的鐵柵欄因被沖擊而掀出去100多米,把這個點寫進稿件后,讓人一下子就感受到爆炸的威力。
其次,還要“聽”。現(xiàn)場的一些聲響和話語,記者應該當成自己稿件中的“潤滑劑”。因為生動的語言描寫不但可以增加稿件的現(xiàn)場感,更會增加稿件的可讀性。在現(xiàn)場,自己什么情況都沒有摸到的時候,盡量少問,問不準就容易出偏差。聽一些什么呢?現(xiàn)場的指揮者會向到場的領導匯報情況,這時候,就需要你認真地聽,這個機會很難得,比現(xiàn)場人員向記者介紹要細致得多,而且事件發(fā)生的時間、經(jīng)過、現(xiàn)場救援情況、采取了哪些措施、人員和財產(chǎn)損失情況、甚至初步確定的原因,就可以毫不費力地了解到了。
這個時候,你就可以“問”了。因為有了你看到的和聽到的,你問的時候就有了針對性和有所側重。這樣的提問,可以說是切中要害,而且不至于因為盲目的提問引起被采訪者的反感,容易問到點子上。問的時候,要找準時機,抓到指揮員,問得一步到位。這一點筆者感受很多。在很多大的火災現(xiàn)場,你和指揮員的對話機會很少,也許只有一兩句,在這個時候,你拉住人家,問這問那,人家只能拒絕回答,而且覺得你這個記者什么都不知道,問的問題也沒有問到點子上,在心中就有了逆反心理。問的時候,還要找準問的對象。通過看和聽,你很容易知道現(xiàn)場誰是總指揮,誰說的最權威。除了采訪官方說法,還要問現(xiàn)場的目擊者。目擊者的說法帶有很大傾向性,而且受氣氛影響,他很可能夸大甚至編造一些內(nèi)容,記者一定要多問幾個人,注意甄別,在寫稿件的時候,也不能一味引用。
最后,還要“記”。筆者說的記,不一定要完全記在采訪本子上,更主要的是要記在心里。在事件現(xiàn)場,也許是深夜,也許有煙有水,這個時候,記錄起來就十分不方便。再說,你一拿出錄音機,一掏采訪本,人家往往就不愿意介紹了。對一些時間、數(shù)字等容易記錯的內(nèi)容,可以記在本子上,其他的,筆者覺得完全可以記在心中,省去了回來反復聽錄音機的時間。
社會新聞寫作應該著力把握三個方面:
追求可讀性,但不要忽視思想性。社會新聞以趣味性、可讀性見長,但不能因此忽視了稿件的思想性。采寫社會新聞必須有所鑒別、有所選擇,使稿件產(chǎn)生應有的思想性和指導性。事實上,成功的社會新聞,其思想性大多體現(xiàn)得較為深刻,讀者看了這樣的社會新聞,思想上必然會得到一次生動的教育。
我們曾經(jīng)報道了吉林市幾起見義勇為的社會新聞之后,做了關于見義勇為者生活狀況的系列報道,最終引起相關領導的關注并依此在全國率先設立了吉林市見義勇為基金會。筆者覺得,這樣的報道,不但充分發(fā)揮了社會新聞的思想性,還使新聞產(chǎn)生了指導性。
講究時效性,還得要把握適宜性。社會新聞由于能引起人們的普遍興趣,因而它的流傳也特快,不少社會新聞反映的是突發(fā)事件,記者若不聞風而動組織采訪,其時效性就會失去,新聞變舊聞,因此社會新聞記者必須思維敏捷,行動迅速,一有新聞線索立即出動,這樣才能贏得讀者。但講究時效性,必須注意適宜性,必須把握契機,適時而發(fā),不然會產(chǎn)生意想不到的負面效應。
強調(diào)真實性,就不要摻入主觀性。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社會新聞尤其需要保證真實,筆者覺得記者必須深入一線,獲取足夠的第一手材料,千萬不可憑道聽途說,或所謂的合理想象。特別是我們這樣的報紙,由于直接面對市民,與讀者的貼近性十分強,內(nèi)容是否真實,表揚或批評是否得當,讀者終究會清楚的,稍有偏頗,讀者就會打電話或上門詢問,尤其是一些報道涉及人的名譽、財產(chǎn)糾紛,甚至政法部門定案的,作者妄下斷語,加入主觀因素,弄不好就會惹火燒身,被推上被告席。
事實上,新聞報道不管怎么客觀,實際上都會與事件本身有所出入。記者獲得事件的途徑,事前事中事后接觸事件的時間、寫什么、怎么寫,甚至記者到達現(xiàn)場時所處的位置和觀察事態(tài)的角度,客觀上都在改變著事件的真相。所以,這就需要記者在采寫過程中,把個人主觀臆斷的習慣和思維定式最大限度的消滅掉。因此說,社會新聞作者必須堅持不該報道的不報道,該報道的一定要把事情采訪清楚,不能為追求曲折離奇而忽視細節(jié)真實,更不能草率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