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榮,雷 林
(1.云南中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云南昆明650201;2.玉溪市人民醫(yī)院,云南玉溪653100)
中極穴為臨床治療泌尿生殖系統(tǒng)疾病的常用穴,在針刺中極穴時,得氣與否、是否達到氣至病所(針感下傳至陰部或針感擴散至整個小腹)往往是取得療效的關鍵。筆者在針刺中極穴時應用導氣法,每使氣至病所,收效顯著,現(xiàn)報道如下。
李某,男,57歲,2007年6月初診。主訴:解尿淋漓不盡6個月。現(xiàn)病史:5年前曾患前列腺炎,經(jīng)中西醫(yī)治療1年后痊愈。6個月前無明顯原因,出現(xiàn)解尿淋漓不盡,自覺解尿無力,尿線變細,尿后仍有不盡感,尿頻、尿急不明顯,無尿后滴白,無腹痛、尿痛等,夜間起夜1~2次。經(jīng)B超檢查及肛門指檢、前列腺液分析,診斷為前列腺增生。體態(tài)略胖,活動后易出汗,飲食可,大便正常,寐可。舌淡苔薄白,脈沉。診為癃閉,證型為氣虛不足。
針灸處方:主穴中極;配穴氣海、三陰交、足三里、尺澤;刺灸法中極穴導氣法。具體操作:取2.5寸30號針,將針直刺入皮下,緩慢向下深入,當患者自覺有酸脹感或酸痛感時,再向下深入0.2寸左右使酸脹感或酸痛感明顯,持針守氣5 s左右,徐徐由深層提退至淺層,再從淺層徐徐插入至深層,在徐徐插入的過程中,如患者感覺針感傳至陰部,持針守氣5 s左右,即可停止行針;如患者沒有感覺針感傳至陰部,則再將針徐徐提退至淺層,再從淺層徐徐插入至深層,如此反復,至患者有明顯針感傳至陰部后,持針守氣5 s左右。
一診后患者即感覺癥狀明顯減輕,解尿有力。三診后解尿淋漓不盡基本消失,后鞏固治療7次。隨訪半年無復發(fā)。
于某,女,16歲,2007年7月初診。主訴:痛經(jīng)4年?,F(xiàn)病史:12歲初潮,13歲經(jīng)期基本規(guī)律,30天1行。每次月經(jīng)第1天腹痛劇烈,性質(zhì)為絞痛,第2天緩解,經(jīng)色紅,無明顯血塊。曾行多種檢查,診為原發(fā)性痛經(jīng)。曾服用中藥湯劑和中成藥,服藥期間痛經(jīng)緩解,停藥后疼痛反復。因痛經(jīng)已明顯影響學習,嘗試針灸。形體偏瘦,飲食可,二便調(diào),寐可。舌尖紅苔薄黃,脈細。診為經(jīng)行腹痛,證型為氣虛有熱。
針灸處方:主穴中極;配穴足三里、太溪、地機;刺灸法中極穴導氣法。針刺時機:月經(jīng)前1周。具體操作:取1.5寸30號針,將針直刺入皮下,由淺層徐徐向下插入,當患者自覺有酸脹感或酸痛感時,持針守氣5 s左右,再徐徐由深層提退至淺層,如患者感覺針感擴散至小腹,持針守氣5 s左右,即可停止行針;如患者沒有感覺針感擴散至小腹,則再將針徐徐插入至深層,再從深層徐徐提退至淺層,如此反復,至患者有明顯針感擴散至小腹,持針守氣5 s左右。
第1個周期,連續(xù)針刺5天后,月經(jīng)來潮,腹痛減輕一半。第2個周期,連續(xù)針刺4天,月經(jīng)來潮,腹痛減輕大半。第3個周期,連續(xù)針刺4天,月經(jīng)來潮,未腹痛。隨訪半年無復發(fā)。
導氣法出自《靈樞·五亂》,原文為:“五亂者,刺之有道乎?……徐入徐出,謂之導氣,補瀉無形,謂之同精,是非有余不足也,亂氣之相逆也”。“五亂”指氣亂于心、肺、腸胃、臂脛、頭的病證,“五亂”的發(fā)生是由于氣之逆亂所致,而非邪氣的亢盛或正氣的不足,用“導氣”法,以引導逆亂之氣恢復常態(tài)。導有引導之義。導氣的目的在于引導臟腑經(jīng)絡清濁相干之氣,恢復正常的陰陽平衡狀態(tài),因此不論虛證實證都可用導氣法,虛證則能引導其正氣恢復,實證則能誘導其邪氣外泄。如《靈樞·邪客》所言:“輔針導氣,邪得淫,真氣得居?!?/p>
導氣法臨床應用廣泛。在新世紀全國高等中醫(yī)藥院校規(guī)劃教材《針法灸法學》[1]中,對于導氣法的具體操作是這樣描述的:“根據(jù)從陽引陰、從衛(wèi)取氣、從陰引陽、從營置氣的原則,在進針得氣后做導氣手法。由淺層徐徐插入深層,再從深層徐徐提退至淺層;或由深層徐徐提退針至淺層,再從淺層徐徐插入至深層。每1次需3~4 min,為導氣1度。可反復行針3~5度,每度導氣可留針3~5 min,再行下一度導氣法,也可連續(xù)操作。待導氣完畢,留針20~30 min”。筆者根據(jù)臨床的實踐經(jīng)驗,在上述操作的基礎上增加了在得氣(氣至病所)時持針守氣5 s左右,以保持及加強針感。
目前對導氣法的臨床報道較多。黃長軍等[2]研究認為《內(nèi)經(jīng)》導氣法是用于治療五臟經(jīng)氣逆亂的一種針法,以提插緩慢均勻為特點,并認為導氣法既可以在遠離患處取穴針刺治病,又可以引起營、衛(wèi)二氣的循經(jīng)傳感現(xiàn)象。蘭春燕[3]研究認為,《內(nèi)經(jīng)》導氣法主要用治五亂證,臨床可靈活應用,治療多種虛實不明顯的急慢性疾病,所選穴位可依病證化裁加減 ,操作方法皆為均勻緩慢提插,也可結合捻轉。吳節(jié)等[4]研究認為《內(nèi)經(jīng)》導氣法的操作要領有:①良好的醫(yī)患溝通;②舒適安靜的環(huán)境;③凝神于針;④以意引氣;⑤綜合運用多種調(diào)氣手法;⑥切勿忽視押手的作用,輔以循法;⑦守氣貫穿始終。筆者在應用導氣法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導氣法能夠促進氣至病所的得氣效應。氣至病所
是指通過一定的手法,使這種針感向著病所方向擴延和傳布,最終達到病變部位。它是行氣的主要目的,是得氣的最高表現(xiàn),可以使針下之氣到達病變部位,從而調(diào)整陰陽之平衡,獲得較好的臨床療效。中極穴為膀胱募穴,任脈與足三陰經(jīng)交會穴。《針灸甲乙經(jīng)》載:“足三陰、任脈之會。”在中極穴施行導氣法,可使針感明顯感傳至陰部或擴散至小腹,對于泌尿生殖系統(tǒng)疾患具有較好的效果。
[1] 陸壽康.針法灸法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3:32-33
[2] 黃長軍,李志剛.傳統(tǒng)針刺導氣法[J].中國中醫(yī)急癥,2009,18(7):1142
[3] 蘭春燕.導氣法及其臨床運用探討[J].貴陽中醫(yī)學院學報,2007,29(3):42-43
[4] 吳節(jié),蔡雪梅,汪娟,等.導氣針法探討[J].四川中醫(yī),2006,24(5):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