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丹
(黑龍江省地方志辦公室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1)
關于志書語言問題的思考
張 丹
(黑龍江省地方志辦公室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1)
志書語言的優(yōu)劣直接關系到志書的質(zhì)量和使用價值,它是修志工作者必須下功夫認真研究的重要問題。下面僅就自身學志修志的實踐,對志書語言問題談點個人淺見。
方志學作為社會學科中一門獨立的學科,其語言風格必然有自己獨特的特點,并且是一個形成與逐漸確定和完善的過程。《中國地方志辭典》解釋說,地方志“文風不同于文學作品、評論文章、通訊報道等,是一種述而不作、言簡意明的記述體。要求準確、鮮明、嚴謹、樸實、簡練、流暢、通俗”。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在其頒發(fā)的《地方志書質(zhì)量規(guī)定》中規(guī)定:“地方志的文體,采用規(guī)范語體文。行文力求嚴謹、樸實、簡練、流暢”,為志書語言的規(guī)范性提出了明確的標準。
地方志系“資料性文獻”,以保存和利用資料為主要目的,因此,簡練對于地方志書更為重要和密切。首輪修志之初,提出“惜墨如金”、“言簡意賅”、“文約事豐”等等。一是表現(xiàn)在內(nèi)容方面。主要是克服和壓縮解釋性、說明性、抒情議論性文字,及不必要的知識介紹、概念的闡釋等,使志書的主題精煉。二是表現(xiàn)在語法修辭方面。盡量減少成分,多短句、少長句;多主謂句,少定語、狀語、補語等附加成分;多實詞、名詞、少副詞、助詞、形容詞、感嘆詞、夸張詞等;多用陳述句,少用疑問句、祈使句、感嘆句。三是表現(xiàn)在字詞方面。忌用形容詞和副詞,堆砌詞藻、夸張、華而不實的語言是方志之大忌,特別是“最”、“極”、“特別”之類的副詞。地方志書因力避對事物分析說明,因此不宜用“是”,以及“為”、“系”等;忌用“如果”等假設之詞;四是表現(xiàn)在標點符號上。多用句號,說短話;減少定語成分,盡量少用逗號;去掉陳述句中的書名號。緊密的并列詞如“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等可省去頓號等等。
地方志書以質(zhì)樸無華為美。其樸實,表現(xiàn)在只要實實在在把事實記述清楚明白即可,不需要刻意修飾,照直說來,直截了當,不華飾、棄浮詞,不假設,不渲染,深入淺出,平中見奇,意義深刻而出言淺顯,文尚質(zhì)樸而不流于俗,以樸素自然取勝。樸實并不等于不注重文采,應該說樸實與文采是對立統(tǒng)一的,樸實本身也是一種美,樸實是志書內(nèi)容和文字的基本要求,但并不排斥文采和形式美。不因文害意、華而失實,把樸實與文采高度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起來,是編修地方志應用的一種追求。提倡志書要有文采,可以借鑒某些文學手法,但必須得當,不能像某些文學作品那樣虛夸浮飾。近些年來,嚴謹、樸實似乎已經(jīng)成為志書規(guī)定性的語言要求,有些志書的編者一味拘泥于此,以致造成一些志書語言的呆板、僵化、生硬,使志書失去了色彩,缺乏可讀性。地方志編修,如果既保存了資料又富有文采,豈不更好。地方志書提倡通俗、流暢無疑是正確的,但太白話了也不是一種好的現(xiàn)象。
一本好的志書,在某種程度上并不亞于一部學術專著。這是對新一輪志書的更高要求,也是地方志書不斷成熟和發(fā)展的必然。如何做到學問氣、學術性?一是融合文言文。編修新地方志,適當吸收文言詞語,使其精練、莊重、典雅,并且有一種語體文所不及的意境美和藝術美。方志語言中正確吸收、融合古漢語,同時注意語言環(huán)境和風格的和諧協(xié)調(diào),使方志語言在“嚴謹、樸實、簡練、流暢、規(guī)范”的基礎上,向精煉、典雅、莊重、有文采的方向發(fā)展。地方志書畢竟不是大眾讀物,要有一定知識水平的人才可查閱,不應該太淺顯。二是考證境域內(nèi)歷史遺留問題。過去修志,資料來源受限制,難免有些事物記述不準、懸疑問題甚多。首輪修志由于受到種種原因的局限,使歷史上的一些問題無法完全得到論證、澄清,大多避而不談。近二十年來,新資料的發(fā)掘和考證不斷涌現(xiàn),給解決區(qū)域內(nèi)歷史遺留問題帶來了新的契機,二輪修志,應盡量多的作些這方面的工作。三是引用與注釋。援引征文考獻,是修志的傳統(tǒng)。援引史料需慎重選擇,務求切實致用,起到完善內(nèi)容、佐證觀點、節(jié)省文字、保存資料的作用,力求做到引用史料與正文融為一體。
志書要求保持記述的客觀性、真實性、述而不論。但志書是官書,不可能沒有觀點。那么,怎樣表達觀點呢?志書語言的觀點表達主要有兩種基本手法。一是寓觀點于記述之中。它要求在記述過程中,編者的政治觀點和立場不能站出來直接闡明,而是通過記述的資料自然而然地體現(xiàn)出來,讀者在閱讀資料的過程中也會自然而然地體會出來。這種手法常用的是資料科學比較法,如因果相彰法、事物縱向和橫向?qū)Ρ确āⅫc面結合法、先總述后分述或先分述后總述法等。其實,志書是記述事物的過程和結果的,大部分篇章都是采取這些方法來表達的。在關鍵的地方選用恰當?shù)脑~語表明編纂者的觀點,也時有用到。二是采用點睛之筆。它要求在記述的關鍵地方,用簡短語句對事物做出恰當?shù)脑u價或揭示事物的面貌、本質(zhì)等。點睛之筆一定要在簡略或全面記述后,水到渠成時才使用。點睛之筆所用文字必須簡明貼切。
符合語法規(guī)范性要求是所有著述的一般要求,因為只有符合語法規(guī)范性要求,才能保證文通字順,使人看得懂。志書作為經(jīng)世致用之書,更應成為遵守語法規(guī)范性要求的典范。
1.句子成分要齊全。句子成分有主語、謂語、賓語、定語、狀語和補語。一個完整的句子,一般要主、謂、賓齊全,才能文氣通暢,表意清楚。但語言實踐中,常有缺少主要成分的情況。如“通過學習,使大家深受教育”句中缺主語,應將“使”去掉,由“大家”做主語。
2.詞語搭配要恰當。語法要求主語與謂語、動詞與賓語、附加成分與中心詞等要搭配恰當。這些要求,有的志稿卻沒有做到。如“農(nóng)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有所改善”句中,主語與謂語搭配不當,“改善”應改為“提高”。
3.文字選擇要精練。志書要求文字“一句也不多,一句也不少”。對于敘事冗長的,無必要的背景材料太多的,摘引歷史文獻、經(jīng)典著作或上級文件造成文字臃腫的,這些都是志稿中不精練情況。志書在編寫中要做到像打電報、編辭書那樣精練,要惜墨如金。
1.概念要準確。概念是詞和詞組的意義內(nèi)容,而詞和詞組則是概念的形式,任何一個概念都要通過詞語表達。選用詞語必須概念明確、毫不含糊,否則必然表意不準,甚至出現(xiàn)錯誤。
2.判斷要恰當。判斷就是肯定或否定客觀事物有某種屬性或關系的論斷。志書雖然不需要使用邏輯式判斷句,但不能不對事物做出判斷。判斷的正誤,是表達準確的關鍵,因此判斷一定要恰當。
修辭是加強語言表述效果的方法和手段。修辭有積極修辭和消極修辭兩種。積極修辭要求正確地運用各種語言材料和規(guī)律,以達到清楚、準確地表達思想并使人領會的目的,其主要手段有詞的選擇和正確使用、詞的搭配、詞序的安排、詞的互相照應、句子的通順和勻稱等。另外,修辭格有比喻、夸張、雙關、排比等,這其中方志只采用對比、排比、引用等少數(shù)修辭格,一般情況下不能采用其他修辭格。
總之,志書的語言問題是非常重要的問題,需要不斷地學習才能有所提高。我們相信,經(jīng)過廣大方志工作者不斷的努力,力求以后出版的志書都能達到語言規(guī)范性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