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潤平[太原理工大學陽泉學院, 山西 陽泉 045000]
鮑照山水詩中的凈土信仰
⊙張潤平[太原理工大學陽泉學院, 山西 陽泉 045000]
鮑照以廬山圣地為審美對象,自然美景幻化成佛教悟理禪道的意象來源,他的山水詩雜染了佛教的凈土思想。
鮑照 山水詩 凈土信仰
從現(xiàn)有資料看,鮑照不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但是,在佛教熾盛的元嘉時期,鮑照本人不受佛教的影響也是不可能的。據(jù)《宋書》載:“十六年,(劉義慶)改授散騎常侍、都督江州、豫州之西陽、晉熙、新蔡三郡諸軍事、衛(wèi)將軍、江州刺史,持節(jié)如故?!雹脔U照作為劉義慶藩府的侍郎,隨劉義慶到江州任職。又據(jù)《宋書·州郡志》載:“(江州刺史),初治豫章,成帝咸康六年,移治尋陽,庾翼又治豫章,尋遷尋陽。”②可見當時江州治所在尋陽,而佛教和道教圣地廬山距離尋陽不遠。鮑照曾隨劉義慶登廬山。這次廬山朝圣之行,鮑照寫下了《登廬山》《登廬山望石門》《從登香爐峰》三首詩,后來又寫了《佛影頌》以及《從庾中郎游園山石室》,從這五首詩產(chǎn)生的特殊的佛教背景看,它們本身應該蘊含著較為深刻的佛學意蘊。
佛教與自然山水的密切聯(lián)系表現(xiàn)在美麗的自然風景不僅為佛教徒生存、傳教、悟道提供了場所,也是佛教徒怡情養(yǎng)性和寄托情感的地方。他們在靜觀山水景物的同時,逐漸關注自然山水本身千姿百態(tài)的物象變化,并且被大自然的天然造化所陶醉。于是,自然景物也變成了審美對象,也成了佛教悟理禪道的意象來源。東晉孝武初年,慧遠見廬山清靜、秀美便居住龍泉精舍,東晉太元十一年(386),桓伊為慧遠創(chuàng)建東林寺,此后三十余年,慧遠住息廬山,棲隱修持傳教,并廣泛吸引南方僧俗人物,同修凈土,游覽歌詠,從而使廬山成為當時佛教的一方圣土?;圻h《廬山記》載:“其山大嶺,凡有七重。圓基周回,垂五百里。風雨之所攄,江山之所帶。高巖仄宇,峭壁萬尋。幽岫穿崖,人獸兩絕。天將雨,則有白氣先摶;而纓絡于山嶺下,及至觸石吐云,則倏忽而集?;虼箫L振巖,逸響動谷;群籟競奏,其聲駭人。此其化不可測者也。”慧遠以審美的眼光觀照廬山的自然風貌,描繪不同氣候條件下廬山千姿百態(tài)的物象變化,廬山景觀具有了獨立的審美價值,同時也成了體玄悟道的圣地。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輯錄慧遠《游廬山》就是先從審美的角度描繪僧人在云霧繚繞的峭壁和秀美的山峰棲息游觀的情景,然后寫“妙同趣自均,一悟超三益”的人生感悟。鮑照元嘉十六年隨劉義慶登廬山,雖然不可能和慧遠法師與眾僧人游廬山相提并論,但是,我們知道劉義慶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鮑照此時的詩作應該更多傾向于從佛學的角度展開對廬山的審美。鮑照的《登廬山》先寫登廬山的經(jīng)過:“懸裝亂水區(qū),薄旅次山楹?!秉c明詩人整頓行裝,穿過大江,來到廬山。接著寫登廬山見到的景物:
千巖盛阻積,萬壑勢回縈。 高昔貌,紛亂襲前名。洞澗窺地脈,聳樹隱天經(jīng)。松磴上迷密,云竇下縱橫。陰冰實夏結,炎樹信冬榮。嘈 晨 思,叫嘯夜猿清。深崖伏化跡,穹岫長靈。
詩人盡情描寫廬山美景,這里峰巒疊嶂,溝壑縱橫,山峰聳立云霄,山澗泉水流淌;樹木漫山遍野,小路在茂密的松樹林中消失,山洞里云霧繚繞;山的背陰處還有夏天都不融化的冰雪,蒼翠的樹木到冬天依然郁郁蔥蔥;清晨雞嘰嘰喳喳地鳴叫,夜晚猿猴在清空里長嘯,大山深處依然留有僧人走過的痕跡,空曠的山洞里隱者曾在那里修煉。最后詩人談自己的感受:“乘此樂山性,重以遠游情。方躋羽人途,永與煙霧并?!眴螐慕Y尾來看,鮑照受“游仙詩”的影響,在云霧繚繞的廬山自然聯(lián)想到古代仙人。也正是由于這一個結尾,人們往往認定這首詩的主題是側重談仙道的,實際上“這種道教式的聯(lián)想只是一個附帶的玄外之音,而非本詩的主調(diào)”③。詩人本性喜歡山水,又鐘情于游覽,登上廬山佛教圣地,這首詩中自然包含鮑照對佛學的一些理解。
從詩的開頭兩句來看,“懸裝”一詞表明詩人游覽時帶的行裝很多;“水區(qū)”一詞包括江水和湖泊,詩人是通過長江又經(jīng)過鄱陽湖到廬山的,開篇就表露出詩人朝圣的虔誠。接著詩人用對句來描繪沿途所見到的廬山景色,“千巖”對“萬壑”,“洞澗”對“聳樹”,“松磴”對“云竇”,“陰冰”對“炎樹”,這些都是廬山特有的景物,鮑照又用“阻”、“回”、“窺”、“隱”、“迷密”、“縱橫”、“結”、“榮”等詞把這些意象連接起來,寫出巖石的氣勢,溝壑的深險,流水深入地脈,松樹上窺蒼天。寥寥數(shù)筆,勾勒出廬山峰巒疊嶂,溝壑縱橫的粗獷特點,佛陀在世時曾說,“山巖石室,露地穰積”④是宴坐修煉的最好場所,鮑照描繪的廬山景致和佛家修行的要求是十分吻合的。
詩中提及廬山盛夏依然有“陰冰”,隆冬樹木依然郁郁蔥蔥,表明廬山獨特的氣候特點,同時讓人想到,廬山確實是超凡脫俗的神秘之地?;圻h曾經(jīng)長住廬山三十多年,據(jù)《高僧傳》記載,東晉安帝元興元年,慧遠和弟子劉遺民、周續(xù)之等人,在無量壽佛像前建齋立誓,慧遠發(fā)愿往生凈土,表明慧遠希望成佛的緊迫感。鮑照在此突兀出現(xiàn)“陰冰”、“炎樹”之句,似有找到了心靈之歸宿,表現(xiàn)出超脫苦難現(xiàn)實的急切愿望;而 雞的鳴叫和猿猴的長鳴則打破了山林的靜寂,使清涼的畫面出現(xiàn)了生機;由此自然而然引出了曾經(jīng)在廬山修行的僧人。鮑照對佛教圣地的感受,是從廬山特有的景物描寫中表達出來的,在清冷孤寂的廬山,詩人探尋到曾經(jīng)在這里修行的僧人的足跡,“深崖”和“穹岫”讓我們聯(lián)想到曾經(jīng)居住在這里的僧人以 雞、猿猴為伴,遠離塵世的喧囂,一心修習佛法。詩中“乘此樂山性”語出《論語》:“智者樂水,仁者樂山?!雹菰娙讼埠蒙剿匀寮业摹吧剿鹊隆庇^念來體會佛家居于世外修行的行為,鮑照把儒教和佛道調(diào)和在了一起?!坝琅c煙霧并”中,“煙霧”一詞寓意深刻,它首先抓住了廬山的景物特點,因為廬山下臨鄱陽湖,鄱陽湖的水汽受太陽光照蒸發(fā)起來,在廬山形成了獨特的煙霧籠罩的景觀。其次,修佛者以燒香拜佛表示虔誠,這里的“煙霧”更多代指“佛教”,詩人著一“并”字,表達自己愿意永遠住息廬山修習佛法。
凈土(Buddhaksetra)是大乘佛教傳說佛所居住的世界,又稱“佛國”,和世俗眾生所居住的“穢土”相對⑥。從《從登香爐峰》這個題目可以看出,這首詩是鮑照隨從劉義慶登廬山香爐峰時所作。鮑照開頭就引用典故來贊美劉義慶:“辭宗盛荊夢,登高美鳧繹。徒收杞梓饒,曾非羽人宅。”詩人從辭賦經(jīng)典贊美荊州和云夢,《詩經(jīng)》贊美魯侯保衛(wèi)鳧山和繹山寫起,意在頌揚劉義慶在江州的作為,據(jù)《詩集傳》載:“魯侯之功,保有鳧繹,遂荒徐宅,至于海邦。”⑦詩人認為,魯侯雖然聚集了各種人才,但是魯侯所管轄的地方畢竟不是仙人居住的地方,言外之意是劉義慶管轄的江州,卻有廬山這樣的佛教圣地?!傲型荆毫凶佑L之途。禹跡:大禹的足跡?!雹圊U照把劉義慶和御風而行的列子聯(lián)系起來,點明劉義慶此次登廬山是為了追尋大禹的足跡。接著詩人從劉義慶游覽廬山的角度集中筆力描繪廬山香爐峰的美景:“羅景藹云扃,沾光扈龍策。御風親列涂,乘山窮禹跡。含嘯對霧岑,延蘿倚峰壁?!痹娙穗S劉義慶的車駕沐浴著山中的陽光來到廬山;乘著清風走過崎嶇的山路,游歷大禹曾經(jīng)走過的地方;看到大霧籠罩的山岡,劉義慶拽著峭壁上的藤蘿倚靠石壁嘯唱,這是鮑照給劉義慶定格的一個特寫鏡頭,可見當時劉義慶暫時脫離了讓他煩惱的官宦生活,放松自得的心情,也說明劉義慶來到佛教圣地感到非常興奮。接著鮑照把注意力放在描繪景物上:
青冥搖煙樹,穹跨負天石。霜崖滅土膏,金澗測泉脈。旋淵抱星漢,乳竇通海碧。谷館駕鴻人,巖棲咀丹客。殊物藏珍怪,奇心隱仙籍。高世伏音華,綿古遁精魄。簫散生哀聽,參差遠驚覿。
被霧氣裹住的樹木一派清冥含混的景象,直插云霄的山峰遙遠而不可即;被霜雪覆蓋的峭壁有淙淙泉水流出,山澗中的潭水連著地下的泉水;清澈見底的潭水倒映著星漢,鐘乳石山洞里的碧波連通大海。鮑照描繪廬山圣地自然美景時,就雜染了一定的佛教“凈土”思想。詩人用大量筆墨描寫大霧籠罩山崗,山峰直插云霄,泉水汩汩流淌,潭水清澈見底。詩中“青冥搖煙樹,穹跨負天石。霜崖滅土膏,金澗測泉脈。旋淵抱星漢,乳竇通海碧”,是純粹寫景的句子,詩人通過“青冥”、“煙樹”、“天石”、“霜崖”、“土膏”等意象描繪出一方幽清脫俗的凈土,應該說,這種描寫和佛教“凈土宗”有一定的聯(lián)系;特別是詩中的色彩描寫,“煙樹”之“青”、“霜崖”之“白”、“金澗”之“黃”,讓人聯(lián)想到佛教寺廟里通常出現(xiàn)的色彩。
①② (梁)沈約:《宋書》,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1477頁,第1086頁。
③ 蘇瑞?。骸鄂U照詩文研究》,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199頁。
④ (東晉)僧伽提婆譯:《中阿含》卷三十六,《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卷一,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657頁。
⑤ 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62頁。
⑥ 轉引自普慧:《南朝佛教與文學》,中華書局2002年版,第59頁。
⑦ 《欽定四庫全書》,中華書局點校本,經(jīng)部,詩類,詩集傳,卷十九。
⑧ 轉引自胡大雷:《謝靈運鮑照詩選》,中華書局2005年版,第109頁。
作 者:張潤平,古代文學博士,太原理工大學陽泉學院高教室主任。
編 輯:古衛(wèi)紅 E-mail:guweihong007@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