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莉[濰坊學院外國語學院, 山東 濰坊 261061]
作 者:劉莉,碩士,濰坊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文化與教學。
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tǒng)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guī)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而電影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是特定民族文化的產(chǎn)物,在很大程度上受民族文化的制約,脫離了民族文化的電影是不存在的。電影既是文化的載體,又是文化的產(chǎn)物。它相比其他任何藝術形式或精神文化,能更為全方位地吸取物質文化的成果。而電影作為一項有百年歷史的綜合藝術,它已經(jīng)在方方面面融入了人們的生活,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又都在影響著電影,由此造就了電影本身的多元化與多樣性。不同文化國度的影視題材所傳達的文化信息不同,不同的文化信息又反過來反映和強化了各自的文化。文化上的差異,尤其是東西方文化差異,導致了人們對同一事物或同一概念的不同理解與解釋,甚至引起誤解。中美是兩個差距比較明顯的國家,反映在各自的影視作品中,可以看出兩國文化觀的差異。本文試從《廊橋遺夢》和《花樣年華》兩部影視作品入手,論述中美文化觀的差異。
該影片是根據(jù)美國作家羅伯特·詹姆斯·沃勒的小說《廊橋遺夢》改編。小說中卡洛琳和麥克姐弟兩人都面臨著家庭離異的困擾,這時母親弗朗西斯卡去世的消息把他們召回了童年時生活的鄉(xiāng)村。在母親留下的一封長信中他們了解了母親深埋在心底的一段感情秘密……1965年的一天,一家人都去了集市。弗朗西斯卡獨自留在家中。攝影記者羅伯特·金凱的車停在了門前。他向她打聽羅斯曼特橋的所在。弗朗西斯卡上車親自帶他到了橋邊,羅伯特忙著觀察造型,選取角度,最后采了一把野菊花送給弗朗西斯卡以表謝意。弗朗西斯卡心中泛起了一種特別的滋味,于是邀請他去喝冰茶。兩人互相講起了自己的婚姻家庭:羅伯特與前妻離異,而弗朗西斯卡伴著丈夫和一兒一女過著單調而清寂的鄉(xiāng)村生活。夜色降臨,弗朗西斯卡在送走羅伯特后竟有一種依戀的心情。她終于下定決心驅車前往羅斯曼特橋,將一張紙條訂在了橋頭。第二天,羅伯特終于發(fā)現(xiàn)了紙條,他接受了弗朗西斯卡的邀請,兩人在橋邊一起工作,拍照,夜色再次降臨,兩人回到弗朗西斯卡的家中共進晚餐,在輕柔的音樂舞曲中,兩人情不自禁地相擁共舞,最后一起走進了臥室……以后的兩天兩人整日廝守在一起。然而弗朗西斯卡卻不愿舍棄家庭,兩人痛苦地分手了。羅伯特走后,弗朗西斯卡收集了他所有的作品。1982年3月,她得知了羅伯特的死訊,并收到了他的項鏈和手鐲以及當年訂在橋頭的紙條。她把它們放在木盒中,每年生日翻看一次。1989年弗朗西斯卡過世了,她在遺囑中要求子女們將她的骨灰撒在羅斯曼特橋畔。
《花樣年華》講述了一個相逢恨晚的錯愛故事:梁朝偉和張曼玉在片中分別詮釋了周慕云和蘇麗珍這兩個具有傳統(tǒng)觀念的舊香港20世紀60年代中產(chǎn)資產(chǎn)階級的已婚男女。他們原本都各自擁有著屬于自己的家庭,一種緣分使他們都搬進了同一座公寓,又是一種緣分讓他們兩家的間隔只是一面墻壁。在逐漸的交往中,大家熟絡起來。可當他們在狹窄的樓道里單獨相遇時,卻還是只一句“這么巧啊?”便匆匆而過??捎幸惶?,他們發(fā)現(xiàn)了各自的伴侶不忠走在了一起的事實。周與蘇不知是因為一種同病相憐的感情,還是基于報復的心態(tài),抑或都不是,他們只是為了找到一個訴說心事的知己??傊?,他們成了朋友。他們都說過“我們不會像他們一樣”。可后來,一句“原來有些事情,不知不覺中就會發(fā)生”,證明了一段苦戀的開始。周慕云在掙扎,蘇麗珍也在掙扎,掙扎在情感與道德理智的邊緣,也彷徨在愛與不愛的邊緣。可惜,最后他們誰也沒有越出那至關重要的一步,各分東西。懷著心中對對方的掛念,蘇麗珍選擇了坐在他已經(jīng)空蕩蕩的房里無聲地哭泣;周慕云選擇了將心中的秘密訴說在吳哥窟的石洞里,用土埋住,讓它永遠是個秘密。
1.內向文化與外向文化的差異?!独葮蜻z夢》和《花樣年華》都講述了一段婚外情,劇情有異曲同工之處,卻反映了中美兩國不同的文化觀念,確切地說是內向文化和外向文化、陰柔文化和陽剛文化的差異。陽剛不僅僅是指肌肉發(fā)達,身材健壯和精力旺盛,還包括舉止言行豪爽、果斷,富有責任心等等。陰柔指溫柔嫵媚、靈巧細膩、順服。表現(xiàn)在文化上,中國文化是陰柔文化而西方文化是一種陽剛文化。我們的內向文化和我們中國人幾千年的苦難和沉湎痛苦有關,中國人一直生活在比較壓抑的文化政治環(huán)境中,在這樣的環(huán)境長大容易內向,而西方人在言論相對自由的氛圍中長大容易外向。東方文化夸張我們身上的痛苦,西方文化卻恰恰相反,不會輕易地向別人敘述痛苦。反映在影視作品中就可以看出少許端倪,同樣是愛情,但思維方式和表現(xiàn)形式卻體現(xiàn)了文化差異。
《花樣年華》演繹了一出東方式的《廊橋遺夢》,洋溢著含蓄的陰柔之美。電影緊緊把握住了中國人含蓄的男女情感表達方式,周先生和陳太太都成了被另一半拋棄的孤男寡女,他們從相識到相依相戀并沒有赤裸裸地表現(xiàn)出來,甚至他們各自的另一半——陳先生和周太太的模樣都沒有露面,只有聲音和背景,但這樣使得影片看來更含蓄?!独葮蜻z夢》讓中美觀眾為之感動,卻有著文化背景上的差異。美國人感動是在經(jīng)歷了空虛迷茫的一代,更渴望淳樸的真情,對中國的觀眾來說,多半是浪漫的婚外之戀讓人怦然心動,當然片中女主人公為了家庭和孩子,隱忍犧牲自己的愛情而選擇了責任,更符合中國人傳統(tǒng)的道德標準因而更能引起我們的共鳴和感動。
2.文化背景的差異。文化背景差異對觀眾的心理產(chǎn)生不同的影響。中國觀眾由于受傳統(tǒng)倫理道德的影響,常常會對正面角色產(chǎn)生“超人”般的道德期許,傳統(tǒng)的倫理精神會不自覺滲透內化于觀眾的心理活動中。在國產(chǎn)影片中同樣是英雄美女,英雄在人格上就多半是道德楷模,而西方人心中的正面角色在個人生活上沒有那么多的道德約束。因為西方人崇尚自我,西方的藝術作品從中世紀開始就不回避人的欲望和本能?!独葮蜻z夢》雖然拍得唯美,但被冠以情欲電影也不為過。欲,是一種初次見面就會產(chǎn)生的情感色彩,通常發(fā)生在有著豐富性閱歷和強健體能的男女之間。劇中男女主人公都健康,對于生活都充滿熱情向上的渴望,不滿足于現(xiàn)狀,并且對方身上所擁有的特質,正好是他們自身稀缺的那一面,于是共舞、呢喃、交心、做愛。用交心而非調情這個詞,因為影片中的對白,沒有因輕浮而讓人產(chǎn)生惡感。男女主人公都是那樣冷靜而深情,爭取在有限的時間里,將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感受互相交付。男女主人公只愛了四天,卻可以至死不渝,死后隨風飄灑廊橋,永遠相依相偎。這是真正的悲劇。同樣是表現(xiàn)男歡女愛,中國影片會考慮大眾的欣賞習慣,進行較為含蓄的處理。《花樣年華》拍得也很美,但更多美在張曼玉不停變換的絢麗的旗袍,而非男女主人公由愛而生的情欲上。他們隱忍犧牲自己的愛情,最終沒有越雷池一步。
3.中美愛情觀差異。在文藝作品中愛情是一個永恒的主題,不同生活方式和文化觀念使中西愛情觀念截然不同。愛情構成了西方人整個生活和生命的全部,愛情就是一切。中國人亦知愛情的美妙,但更知愛情不能僅囿于生理的范圍,所以將愛情與孝悌、禮義相配合。禮便促使中國人在抒發(fā)感情上內斂含蓄。
細究中西方的愛情論調,可見一些細微的本質異同。西方人崇尚愛情,除了宗教中將“性欲”作為需要抑制的東西去約束外,人們對愛情通常是帶著崇敬的心理去接受的。在中國,大多數(shù)的人對愛情是一種復雜的心理因素,需要又排斥,接受又逃避。這種矛盾的心態(tài)恰恰來自于中國人的傳統(tǒng)道德觀念。從影片也可以看出美國文化對美國人愛情觀的影響。愛情首先是一種激情,“真愛”是“墜入”的,像閃電從天而降,個人毫無準備,失去理性,唯有聽從愛的召喚。真愛是激情的釋放,是靈與肉的交融,是自我的最高實現(xiàn)。雖然美國也曾盛行性解放,但大多數(shù)美國人仍然認為浪漫的愛情應成為性愛的基礎,如果沒有愛情,婚姻本身也是非法的。由此我們不難理解為什么在《廊橋遺夢》中一場婚外戀情會被渲染得如此唯美感人,可歌可泣。而這一切在中國人看來是不道德的,所以只能用含蓄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痘幽耆A》極少有表現(xiàn)男歡女愛的鏡頭,充滿了含蓄美的鏡頭語言,其折射出的愛情理念,則是屬于“那年代白墻黑瓦淡淡的憂傷”的東方情懷;是欲近不能,欲罷又不甘;是影片最后,男人面對異國的一個墻洞,傾訴自己的情感獨白時,半遮半掩的情感之門洞開了,但生命已近尾聲;是蘇麗珍的那句臺詞——我真的說不出口……
[1] 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W].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2] 郭曉燕.中美文化價值觀的比較[J].唐山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第四卷),2006(1).
[3] 李莉,張峰.從跨文化交際角度看中西文化的差異[J].山東電大學報,2008(2).
[4] 李玉俠.試論中美傳統(tǒng)文化對影視作品的影響[J].電影評介,2007(14).
[5] 羅志祥.試論影視作品中的中美文化觀差異[J].科教文匯,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