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會 (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 陜西西安 710062)
淺論喬姆斯基“語言習得機制”的缺陷
陳小會 (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 陜西西安 710062)
喬姆斯基認為在兒童的大腦中存在著一種先天“語言習得機制”,這種機制使一切正常兒童只需接觸少量的語言材料,便可以很快習得母語。這種先天能力說在20世紀60年代被提出來之后,掀起了研究兒童語言習得的熱潮。但先天“語言習得機制”是喬姆斯基的假設,直到現(xiàn)在也沒有被證明,并且其本身也存在著一些缺陷。
喬姆斯基;語言習得機制;后天環(huán)境
引論:
在對兒童語言習得的研究中,以喬姆斯基為代表形成了先天語言能力說。兒童被他們看作是“自然界特別制造的小機器,是專為學習語言而設計的”【1】。但先天“語言習得機制”輕視了后天環(huán)境對兒童語言習得的作用,導致產生了這個理論的一些不足。本文將主要從先天“語言習得機制”是否存在、其對后天環(huán)境的忽略兩個方面論述其存在的缺陷。
“語言習得機制”簡稱LAD,是喬姆斯基轉換生成語法理論中關于兒童語言習得的重要理論。喬姆斯基反對把語言習得過程看作實驗活動。他假設兒童在剛生下來的時候就已經對語言有一個大致的了解。首先,這種先天的LAD是一種物種屬性,來自于人類的基因遺傳,將人與動物區(qū)別開來,是兒童強大的語言習得能力的根本原因。兒童甚至在他們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就可以總結出一套規(guī)則和原則,并且與外界進行交流,唯一可以解釋的便是兒童的大腦里天生具有構成這種適當形式的理論設計能力【2】。其次,喬姆斯基認為在LAD中存在著“普遍語法”。這種“普遍語法”是人類一切語言具有的共同特征,是構成語言學習者初始狀態(tài)的一組特征,條件和其他東西,是兒童語言知識發(fā)展的基礎,是不變的。另一方面,因為其內容又過于豐富,也會使“普遍語法”的特征中包括個別語言的特征【3】。再次,喬姆斯基認為對兒童語言習得起決定作用的是LAD,后天環(huán)境只是其誘因。他認為在兒童語言習得過程中,從后天環(huán)境中接觸到的語言材料極其有限和混亂,后天環(huán)境在兒童語言習得過程中的作用是偶然的。
(一)LAD是否存在
LAD是否存在至今仍然無法證明。LAD僅僅是喬姆斯基理論思辨的產物,史萊辛格對其提出了反證。他對一些對自然語言無所知的聾童進行測試,看其是否具有普遍語法范疇。他讓被試看幾幅內容不同的畫,再要求被試用手勢語將圖畫內容表達出來。史萊辛格發(fā)現(xiàn)在他們的手勢語中并不存在英語的那些語法關系。聾童只是聽力受損,但其LAD并沒有損傷。并且在兒童的語言發(fā)展過程中會出現(xiàn)一些特殊的語言現(xiàn)象,如“fis”現(xiàn)象,“假失”現(xiàn)象等。LAD作為一個“合理又自成體系的內在結構”【4】,卻無法對其進行解釋。
受基因遺傳的影響,兒童的大腦神經系統(tǒng)和發(fā)音器官使得兒童有了天生的語言能力。但這種能力在出生之時,是不具有任何內容的,這種能力在這時發(fā)揮不了任何作用?;蜻z傳只是給予兒童先天的生理基礎,這不代表兒童直接通過這些生理機能便可以自動產生“普遍語法”這樣的認知性內容。在語言中我們所表達的都是我們所感知的。如果LAD存在,那么“狼孩”也可以在沒有感知人類世界的情況下像正常的兒童那樣說話自如了。所以兒童必須在對外界的感知與接觸中觸發(fā)先天能力,發(fā)展語言能力,在這個過程中進行語義理解,歸納總結各種語法規(guī)則,吸收各種語言材料。這樣看來,學習語言的能力是我們在與后天環(huán)境的交往中發(fā)展起來并發(fā)揮作用的。并且當兒童進入社會后,他習得的語法往往是母語的語法,并不是具有人類語言普遍特征的“普遍語法”,所以LAD只是喬姆斯基的一種假設,它有可能是不存在的?;蛘哒fLAD僅僅是有待于后天環(huán)境填充的具有語言屬性的空殼子而已。
(二)低估后天環(huán)境對兒童語言習得的作用
喬姆斯基沒有否認后天環(huán)境對兒童語言習得的作用,但他認為這種作用非常小,只起到觸發(fā)LAD工作的作用。他甚至認為兒童即使不用特別教授就可以學會語言。這種對后天環(huán)境的輕視使得LAD理論存在以下兩個缺點:
(1)語言能力是語言規(guī)則
喬姆斯基的LAD理論認為語言能力是兒童接觸到實際的語言材料之后內化的語言規(guī)則。這里語言能力等同于語言規(guī)則。但我們知道兒童在語言習得過程中,是在輸入“可理解性的話語”的基礎上歸納總結出一系列規(guī)則的。認知能力是語言能力的前提。所以在兒童獲得一系列的語法規(guī)則之前,就已經獲得了一些語言材料。兒童之所以可以用自己學到的有限的語法規(guī)則說出很多的句子,就是因為他們可以獲得很多語言材料。一個兒童大腦中儲存的語言材料越多,其認知也就越高,當然其語言能力也就越強。這說明兒童在其語言習得過程中獲得的語言材料是相當豐富的,而并不是如喬姆斯基所說的那樣極其有限。我國對三至六歲兒童詞匯量的增長進行了研究:三歲時為1000個,三到四歲時為1730個,四歲至五歲為2583個,五至六歲為3562個。由此可見,兒童在語言習得過程中獲得的語言材料是極其豐富的。
喬姆斯基也認為兒童在語言習得過程中獲得的語言材料不僅是極其有限的,而且在進行語言輸入時也是混亂的。兒童在語言習得過程中,交流對象主要為照顧著。照顧者與兒童進行交談時往往采用不同于成人語言的兒向語言。這種兒向語言是富有明顯的特征的,并非無規(guī)律可循。兒向語言是兒童語言獲得過程中輸入的主要語言材料。首先。兒向語言的語義、語法和語言內容所代表的認知難度要稍微高于兒童的認知能力,這樣可以使得他們獲得新的認知和語言能力的發(fā)展。其次,兒向語言的語法比較簡單,重復性和冗余度較高,易于理解。再次,兒向語言語調較高,語速較慢,具有夸張的意味。這都為兒童進行語言學習提供了適當?shù)哪0?,便于兒童進行語言的模仿和加工,吸引兒童的注意力,促進其語言能力的發(fā)展。
(2)把語言習得看得過于容易
語言習得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兒童要受到心理,生理,社會,文化等各方面的影響。僅僅從兒童在學前時期獲得的詞匯量來看,兒童的語言習得不是那么容易的。喬姆斯基的LAD理論則把兒童語言習得看得很簡單。他認為因為LAD的存在,兒童只需要少量的語言材料便可以像語言學家一樣,從語言輸入中獲得規(guī)律,學會語言。胡明揚先生說:“這是完全不符合事實的。”首先,語言習得與兒童的認知能力有關。認知能力是隨著與外界的接觸與交流而不斷發(fā)展的,這種發(fā)展有自己的規(guī)律性,順序性。沒有哪個兒童一生下來就具有成人那樣的語言能力。其次,兒童在語言習得的過程中不僅僅是只有發(fā)展,也會有很多錯誤出現(xiàn)。兒童必須在不斷地語言輸出與反饋中認識自己的錯誤并不斷改正。這對認知能力有限的兒童來說并不簡單。再次,兒童的語言習得是需要大量時間的。加拿大語言學家麥基在《語言教學分析》中指出,在家里學習第一語言,一個人一年大約能花5000個小時。這其中除兒童自己的主動學習外,還要包括照顧者,學校老師的教導指正等。所以,兒童要學會一套成熟的語言規(guī)則并非那么容易。
綜上所述,雖然喬姆斯基的LAD理論并未被證明,是否存在也一直被諸多學者所質疑,并且這種理論本身也存在著一些缺陷。但這個理論證明語言學是心理學的一部分。通過該理論還形成了研究兒童語言習得的熱潮。從根本上改變了行為主義被動模仿的觀點,影響了后來的認知說,規(guī)則學習說,社會交流說,提出了兒童語言習得過程中先天因素和創(chuàng)造性的重要意義。所以,喬姆斯基的LAD理論盡管存在著一些缺陷,但對于兒童語言習得的研究仍有著很高的價值和重要的意義。
注釋:
[1]李宇明著,兒童語言的發(fā)展[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p39
[2]劉潤清編著,西方語言學流派[M].北京:外語教研與研究出版社,2009 p106
[3]王遠新著,語言理論與語言學方法論[M].北京:教育科技出版社,2006 p241
[4]匡芳濤,兒童語言習得相關理論評述[J].學前教育研究,2010(5)
陳小會(1988.4),女,甘肅慶陽人,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2010級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