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劉志波
為兒子還愿
河北/劉志波
一位著裝另類的古稀老人,步履蹣跚地在天安門廣場上游逛。
老人穿一身舊式軍裝,胸前別一枚一等功勛章,帽檐上方,鮮紅的五星映著他黝黑蒼老的臉,左手托一個木制相框,里面鑲著一張年輕英俊的軍人照片。歲月已將相框噬蝕得舊跡斑斑。他的右手拄一根拐棍,杵戳地面的咚咚聲,淹沒在嘈雜的噪音里。老人混濁的眼睛已辨不清遠處的物體,邊走嘴里邊喃喃自語:兒啊,這就是你從小盼著要來的地兒,你好好看看吧。老人本身已無意看什么,他已沒了好奇的欲念,他這樣做完全是為了滿足兒子的愿望。
兒子從小是個聰明乖巧的孩子,學習拔尖,得來的獎狀貼了家里半面土墻。天天像只歡快的鳥兒,每次放學進家,嘴里總是唱著那首“我愛北京天安門”的歌。他問兒子,你怎么總唱這首歌?兒子說,喜歡唄!還說,等我長大了,一定去看天安門。老人到現(xiàn)在還記得兒子說這話時的表情。可兒子長大后卻去當了兵。盡管他不同意,因他就這么一根獨苗兒??蓛鹤诱f只有我當兵才有機會去看天安門,再說保家衛(wèi)國也是件光榮的事呀!他覺兒子說得在理,果真窩在這山溝里,怕是這愿望一輩子也難實現(xiàn)呢。
兒子當兵后的第三年就上了前線。在三十年前那場震驚中外的自衛(wèi)反擊戰(zhàn)中,兒子帶著他的全班戰(zhàn)士向敵人陣地沖鋒。一顆炮彈呼嘯著落在兒子腳下,瞬間兒子就失去了雙腿和下巴。兒子嘴里噴著血卻依然揮舞著雙臂吶喊著。直到犧牲,兒子還保持著向前沖的姿勢……
老人此時腦海里滿是兒子的影子,說不清是他陪伴兒子還是兒子陪伴他。原本這次他是想和老伴一起來的,可老伴不爭氣,一病臥床仨月,就再也沒起來。等把老伴安頓入土,已覺體力不支,預感時日不多,再不來,怕是永遠也還不了兒子的愿了。有生以來從未走出過大山的他,這次是死了心了,天蒙蒙亮就從炕上爬起,穿戴好兒子留下的這身軍裝,背上兒子的軍用書包和水壺,拄著拐棍,沿著崎嶇的山路朝山外走來……
不知不覺,老人走到英雄紀念碑前。抬頭仰望,高大的碑體那么雄偉壯觀。老人想,這該是烈士們的骨骼凝壓成的吧,上面每顆塵粒都是一個個活的靈魂哩。兒子見了這些先輩必定是要行禮的,于是他就脫掉軍帽,恭恭敬敬地向紀念碑深深鞠了一躬。覺有些累了,就順勢坐下來,背靠在碑基上,那踏實的感覺就像靠在兒子的脊背上。這時,他聽到肚子咕嚕嚕地叫,就從肩上取下書包,從里掏出塊發(fā)面餅。餅已干硬,他咬不動,就用手掰下一塊,放進嘴里。光禿的牙床硌得生疼,他就擰開水壺含一口水,將餅泡軟,然后吞下肚。
身子有了氣力,老人向天安門走去。那是兒子做夢都想見的地方。穿過熙攘的長安街,老人吃力地登上金水橋,身子靠在欄桿上,他要讓兒子看天安門,看個夠。為了不讓行人擋住兒子視線,他把兒子的相框舉過頭頂,這樣看得真切。一會兒,胳膊酸了,麻了,他就把相框頂在頭上。恰巧一抹艷陽從云縫里擠出,泄了一地金輝,把個天安門城樓涂抹得金碧輝煌。老人混沌的眸子也閃了一下,然后嘴角一牽,欣慰地笑了。估摸兒子看夠了,老人才收回酸痛的胳膊,心里念叨著:這下好了,就是死也能閉上眼了。
老人轉過身來。驀地,正前方風中獵獵的一抹紅色收入眼底。他知道那是什么,是兒子的戰(zhàn)友們每天早晨從這橋上經(jīng)過把它升起來的?;糜X中,兒子嘴里噴吐的鮮血,似乎就噴灑在這面旗幟上。他想,兒子見了國旗也是一定要敬禮的,對,還要唱國歌呢。老人就把兒子相框貼在自己臉上,丟掉拐棍,使勁挺了挺彎曲的背脊,目視著那抹紅色,緩緩地舉起干枯的手;干癟的嘴還一張一合地翕動著,喉嚨里發(fā)出深沉蒼老的顫聲: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
當兒子的相框從老人面前移開時,老人那飽經(jīng)風霜的臉上,已是老淚縱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