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良
南方苦荬菜,為菊科萵苣屬中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又名苦麻菜、莪菜、涼麻菜。原為野生植物,經(jīng)長期人工馴化、選育,現(xiàn)已成為泰順縣廣泛栽培的蔬菜品種之一。
苦荬菜全株均可供藥用,具解暑、清熱解毒之功效;可治療傷暑、瘧疾、低熱等病癥。據(jù)分析,苦荬菜營養(yǎng)價值高,其風干莖葉含粗蛋白質(zhì)19.7%、粗脂肪6.7%、粗纖維9.6%、無氮浸出物44.1%、粗灰分8.3%,柔嫩多汁,味稍苦,性甘涼,適口性特別好??噍げ耸且环N很好的日常食材,泰順縣民間食用方法有:將苦荬菜葉焯水后清炒或做湯;葉柄焯水后清炒;剝下莖表皮,焯水后清炒。
據(jù)調(diào)查,泰順縣栽培的苦荬菜主要有3種類型:一是直立葉型,葉片大、向上生長,產(chǎn)量高;二是匍匐葉型,葉片較小、向外生長;三是鋸齒葉型,葉片呈鋸齒狀。
目前全縣栽培面積達650 hm2,其常規(guī)栽培密度為60 000株/hm2。經(jīng)調(diào)查,每株苦荬菜產(chǎn)值在3元以上,僅焯水后的莖表皮的售價就高達16~20元/kg,折每株表皮可賣2.2元,效益高。
一年生草本植物,須根,主根短小,入土深15~20 cm。株高最高可達150 cm,莖直立,含白色乳汁。葉片長 20~40 cm,寬 5~10 cm。 種子黑色,扁平,呈谷粒狀,長約0.5 cm。千粒質(zhì)量1.2 g。
苦荬菜喜溫耐寒,種子發(fā)芽的最低溫度為5~6℃,播種后10天便可出苗,20℃以上時出苗更快。其抗旱性強,幼苗能耐-2℃的低溫,成株可耐-4℃的霜凍;能耐持續(xù)36℃的高溫;充足的水分供應是高產(chǎn)的重要保證;可在各種土壤上種植,但以排水良好、肥沃的土壤為宜;能耐酸也耐堿。根據(jù)苦荬菜的特性,其在泰順縣的播種時間宜在4月初之后,生育期約90天。冬季則可采用大棚栽培。
苦荬菜種子小而輕,采用撒播法。播前,需將土地整平耙碎,施足底肥,播后覆土厚1~1.5 cm。遇干旱天氣播后應鎮(zhèn)壓土壤。播種時間為4月中旬。
播種后20天左右、當幼苗長到2~3片真葉時移栽,行株距約為40 cm×40 cm,667 m2約4 000株。
移栽后、株高30 cm時要及時中耕除草,并結合追肥、灌水,每1 hm2潑施糞尿肥水25 000 kg或施復合肥250 kg。
當株高50 cm時,即可自下而上剝掉植株上的小部分葉片,之后每天都可剝?nèi)~一次,剝?nèi)~時盡量多保留上半部分葉片。株齡90天左右時可砍下植株,剝皮、焯水后上市。
苦荬菜主要受蚜蟲為害,其防治方法是:①在菜地內(nèi)間隔鋪設銀灰色膜或田間掛銀灰色膜條驅避蚜蟲。②田間掛黃板誘集有翅蚜,或距地面20 cm處架黃色盆,盆內(nèi)裝0.1%肥皂水或洗衣粉水,誘殺有翅蚜。③667 m2用吡蟲啉 1~2 g,對水 40 kg,均勻噴霧。注意苦荬菜在噴藥10天后才能食用。
選長勢較好、無病蟲害的植株作種株,于晴天種株開花時采下種子晾干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