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嵬
(江西省上饒市第五人民醫(yī)院心內科,江西 上饒 334000)
入選研究對象標準需符合以下條件:①持續(xù)房撲/房顫時間為1.5h~90d;②年齡18~70歲;③經Ⅰ類、Ⅲ類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的患者已停藥5個半衰期或以上;④排除不穩(wěn)定性心絞痛或急性心肌梗死、瓣膜病、嚴重充血性心力衰竭、房室傳導阻滯、不可控高血壓、肝腎功能損害、甲亢等。共入選符合上述條件的房撲/房顫患者38例,男21例,女17例,2.0h~15d不等的持續(xù)房撲/房顫時間,其中23例房撲/房顫持續(xù)時間在24h以上者,15例24h以內者,隨機將這些患者分入伊布利特組及普羅帕酮組(各19例)。
建立靜脈液路,伊布利特組靜脈泵注射1mg伊布利特于10min內,若房撲/房顫在間隔10min后未轉復,以同樣方法靜注lmg伊布利特再于10min內。普羅帕酮組則以相同方法靜注70mg普羅帕酮于10min內,若房撲/房顫10min后未轉復,再以同樣方法靜注70mg普羅帕酮于10min內。在給藥中出現(xiàn)如下任一情況時立即停止給藥:①轉為竇性心律;②QTc>550ms;③心率<50次/min;④患者出現(xiàn)嚴重的不良反應。
用藥前行血壓、心電圖監(jiān)測至用藥后4h;查12導聯(lián)心電圖分別于用藥前、第一次用藥后即刻、第一次用藥后l0min、0.5h、1.5h、2h、4h、24h;用藥前即行24h動態(tài)心電圖監(jiān)測;用藥前查心臟彩超;分別于用藥前及用藥后24h行尿常規(guī)、血常規(guī)、肝腎功能、血電解質、血脂、血糖、心肌酶等檢驗。
房撲/房顫轉復率及轉復時間;觀察用藥后24h內不良事件的發(fā)生情況。
2.1 伊布利特組與普羅帕酮組轉復率,見表1。伊布利特組與普羅帕酮組平均使用量和轉復時間,見表2。房撲/房顫轉復率:伊布利特組轉復率78.9%(15/19),19例中轉復的15例患者,轉復時間在13min~6.0h之間。房撲/房顫持續(xù)時間在24h以內的9例轉復8例,持續(xù)時間在24h以上的10例轉復7例。而普羅帕酮組轉復6例,轉復率31.6%(6/19)。
表1 伊布利特組與普羅帕酮組轉復率
表2 伊布利特組與普羅帕酮組平均使用量和轉復時間
2.2 不良事件發(fā)生情況
兩組所有患者用藥前后的化驗檢查無明顯變化。普羅帕酮組第一次靜注后有2例患者即刻出現(xiàn)出汗、頭暈、嘔吐、惡心,血壓降至90/60mmHg以下(用藥前血壓均正常),對癥處理和及時應用多巴胺后癥狀好轉且未再應用第二次藥物。伊布利特組有2例患者(均為女性)動態(tài)心電圖監(jiān)測中發(fā)現(xiàn)短陣單型性室速,患者當時無不適。普羅帕酮組于動態(tài)心電圖監(jiān)測中發(fā)現(xiàn)有l(wèi)例患者竇性停搏,最長R-R間期2.8s,共發(fā)生4次全天>2.5s的竇性停搏。
伊布利特主要化學成分為甲磺酸酯衍生物,在化學結構和相關化學性質上與索他洛爾相似,長期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伊布利特主要是通過阻斷延遲整流鉀電流快相成分,從而達到延長動作電位時間的目的。在臨床治療中,伊布利特作為一種新的選擇性Ⅲ類抗心律失常藥,國外報道該藥對房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療均有顯著效果。該藥可以延長心房、心室的不應期,對心房不應期影響更明顯,可以延長AH間期、房室文氏周期長度,一般對PR間期和QRS時限無明顯影響??梢允筈T間期延長。目前,臨床主要用于快速轉復心房撲動和心房顫動,而國外報道的兩者復成功率為34.9%~79.4%,平均復律時間為32.5min[1-4]。本研究顯示普羅帕酮組成功率為31.6%明顯低于伊布利特轉復房顫/房撲的78.9%成功率,轉復平均時間(28±12)min明顯短于普羅帕酮組轉復平均時間(38±9)min,本文結果與國內其他臨床藥理實驗結果相似[5]。伊布利特能延長心肌動作電位不應期和時限,其電生理機制是通過抑制復極時K+外流和增加除極時緩慢的Na+內流。房撲是心房內具有穩(wěn)定折返環(huán)路的心動過速,伊布利特延長撲動波周長和心房肌不應期,折返環(huán)路可降低激動間隙的興奮性,從而使撲動波波峰難以前行,房撲終止。無論是伊布利特還是普羅帕酮均能降低心室率,這與二者均具備的負性傳導作用有關,心室率的減慢可明顯緩解患者的癥狀并改善心功能。文獻報道伊布利特對舒張壓、收縮壓無明顯影響,且不加重心力衰竭。但普羅帕酮組2例出現(xiàn)低血壓狀態(tài),故心功能較差者和老年人在應用普羅帕酮時應慎重。
伊布利特于1996年首次在美國上市,富馬酸伊布利特快速轉復心房顫動和心房撲動為竇性心律的獨特療效在于其高速清除、高分布等高變化的藥代動力學特點[6]。本藥在體內的藥代動力學特點不受年齡、心律失常類型、性別或如β受體阻滯劑、地戈辛、鈣離子拮抗劑等伴隨藥物影響。本觀察初步結果顯示,普羅帕酮組房撲/房顫的轉復率明顯低于伊布利特組;伊布利特組的不良事件主要為短陣單型性室速,經過及時的積極處理,均恢復正常。普羅帕酮組的不良事件主要為一過性低血壓和竇性停搏。同時,伊布利特轉復竇性心律時平均使用量僅為(1.6±0.5)mg顯著少于普羅帕酮組轉復竇性心律時平均使用量(134.5±5.8)mg。提示新型Ⅲ類抗心律失常藥物伊布利特是一種快速轉復房撲/房顫的有效抗心律失常藥物,具有用量小、起效快,作用穩(wěn)定、選擇性小、不良反應輕微等優(yōu)點,值得臨床推廣。
[1] Naccarelli GV,Lee KS,Gibson JK,et al.Electrophysiology and pharmacology of ibutilide[J].Am J Cardiol,1966,78(8A):12-16.
[2] Antonicelli R,Testarmata P,Recanatini A.Ibutilide in rapid conversion of atrial flutter in octogenarians[J].Drugs Aging,2002,19(10):787-791.
[3] Delle KG,Schillinger M,Geppert A,et al.Ibutilide for rapid conversion of atrial fibrillation or flutter in a mixed critically ill patient population[J].Wien Klin Wochenschr,2005,117(3):92-97.
[4] Das MK,Cheriparambil K,Bedi A,et al.Cardioversion of atrial fibrillation with ibutilide:when is it most effective?[J].Clin Cardiol,2002,25(9):411-415.
[5] 孫健玲,李小鷹,郭繼鴻,等.伊布利特和普羅帕酮轉復心房顫動和心房撲動的療效觀察[J].中國心血管雜志,2009,14(1):24-27.
[6] 劉飛,張爍.伊布利特轉復房撲/房顫的臨床觀察[J].中國醫(yī)療前沿,2010,7(10):23.